陳滔:自學成才的油畫家

陳滔:自學成才的油畫家

陳滔:自學成才的油畫家

陳滔:自學成才的油畫家

人物名片:陳滔,油畫家人物名片:陳滔,油畫家。

簡介:1970年生於後坪鄉中嶺村,因父親早逝,中學輟學後,他獨自一人到重慶打工維持生計。期間,接觸到素描色彩,拿起了畫筆。他從窮山溝走出來,其創作的作品進入頂級拍賣行拍賣,小學畢業的他書寫了自學成為油畫家的傳奇。

其油畫作品《仰望》《苗女系列之一》等作品先後以高昂價格進入拍賣市場;2015年3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特聘為國防大學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2015年,參加國防大學綜合辦公樓接見大廳壁畫創作,歷時14個月創作了一幅國內外最大的一幅長城油畫作品(規格:5.4×18米)。

感言:人生所有機會皆源於堅持。一年幹不好乾兩年,兩年幹不好乾十年,十年幹不好乾三十年,三十年幹不好就幹一生。

在西南政法大學旁,有一個油畫館。館內僅放著三兩張椅子和幾幅油畫作品,館內雖空,處處卻透露出古意雅緻的韻味。

2017年11月,“出彩武隆人”採訪組有幸採訪到油畫館的主人,著名油畫家——陳滔。

當得知我們是來自武隆的老鄉時,陳滔笑呵呵地說:“之前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我的‘川普’鬧了不少笑話。鄉音難改呀,這會兒看到你們,親切多了。”

談及與畫的緣分,陳滔感慨地說:“我這一生,當過農民、賣過冰棍、做過洗碗工,餓過肚子也掙過錢,為了吃飽飯經歷過各種辛酸,為了畫畫也經歷過各種困難,走到今天,也算是老天爺眷顧。”

苦力為生的農家娃

1970年10月12日,陳滔出生在後坪鄉中嶺村一個貧寒家庭。

“父親去世的時候,哥哥13歲,我10歲,弟弟7歲。在農村,一個缺乏主要勞動力的家庭,生活艱難可想而知。”陳滔回憶說,那時候生活太窮,常常吃不飽,穿不暖。母親既要掙錢養家,又要操持家務。

1982年,進入桐梓中學念初中後,陳滔越發地不愛學習。“當時不懂事,貪玩好耍的心思重,再加上處於長身體的年紀,家裡窮沒錢,我經常餓著肚子上課,所以就更不想讀書了。”唸了1年半後,陳滔輟學回到家中勞動。

營養不良,導致陳滔身材矮小,14歲的他看起來卻像只有10來歲的樣子。一次,母親帶著陳滔去犁田,犁田的工具套好後,站在田中央,陳滔發現自己還沒有牛兒高。

陳滔無奈地說:“幹農活很辛苦,但不幹不行,不幹家裡就沒飯吃。”

後坪鄉位於武隆區的東北方,是武隆與豐都、彭水三地的交界處,也是武隆最偏遠的鄉鎮。目前,從武隆驅車前往後坪,大約需要3小時。80年代,路不好,沒有車,往返一次往往需要幾天。

後坪鄉臨近桐梓鎮,桐梓是那一片區較為“繁華”的鄉鎮。但當時從後坪到桐梓未通公路,人們只能走懸崖小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懸崖,偶爾瞄到崖下,腳都打擺擺(發軟)。”15歲時,陳滔覺得種田不是長遠之計,便加入“背力”(通過人工背鹽、煤油、藥材等到後坪)行列。

“背100斤能賺2塊,我雖然力氣不大,但是一天也能背30-50斤,起碼把吃飯的問題解決了。”打從那時候起,農閒時,陳滔就靠背力貼補家用;農忙時,陳滔就在家幫忙幹農活。

1987年底,公路一修通,背力人失業了,1988年,在一次與家人口角之後,陳滔負氣之下,離開大山,投奔在北京某廠燒磚的叔叔。到了八達嶺後,陳滔跟著叔叔拉了兩個月的磚,奈何人瘦氣小體力不行,陳滔只好打道回府,返回重慶。

“回到重慶後,我就到處找活幹,這裡洗碗洗盤子,那裡掃地抹桌子。什麼苦活累活都幹過,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事過境遷,陳滔說,如今回憶當時的生活雖然苦,但也是人生的財富,自己就是在洗碗的過程中萌生的畫畫的想法。

一次意外與畫結緣

一次休息時,電視上正在播放畫家潘玉良的人生故事,從姬妾到畫魂,一支畫筆繪一代傳奇。潘玉良的故事深深震撼了陳滔。

“當時我就在想,我也應該學點技藝,一直洗碗也不現實。不過想歸想,卻沒有確定到底學點什麼好。”陳滔說,1990年,老闆拖欠工資,走投無路時,一個朋友給他指了個方向——賣冰棍。在賣冰棍的路上,遇上一個以畫遺像為生的人,就是他激發起陳滔畫畫的慾望。

“他畫得特別好,每天都圍著很多人看。一張畫可以收入30塊,一天畫三張就有90塊。而我每天賣冰棍最多賺一、兩塊,有時候生意不好還得餓肚子。我特別崇拜他,每天都會過去看他畫畫。”看了幾周後,陳滔打心底羨慕那個人,想向他學習。儘管承諾包攬所有家務活,但是對方還是要收300元的學費,而此時的陳滔卻身無分文。

願望落空後,陳滔將自己關在出租屋裡,一邊回想此前所看的畫畫方法,一邊臨摹畫像。一週後,陳滔將自己臨摹的毛澤東像拿去朋友看。

“你畫得還有點像嘛。”朋友的肯定讓陳滔信心倍增,但對於當時的陳滔來說,真正走入畫畫領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缺錢,買不起畫筆顏料和紙張;二沒基礎,沒有經過正規的學習,欠缺基本功,畫始終有缺憾。

過了一段時間,賣冰棍時,一個高中生在旁邊畫速寫吸引了陳滔的目光。打聽之下,得知高中生正在備考四川美院,他說自己正在黃桷坪一個美術培訓班學習畫畫。陳滔畫畫的激情被點燃,也去黃桷坪學了一個月畫畫。

“那個培訓班放在如今來說,就相當於少兒美術培訓班。但那是我第一次正正規規地學習畫畫。而且那時我21歲了,是班裡最大的,甚至可能比老師的歲數還大。”說起那段經歷陳滔毫不避諱地笑著說。

一個月中,老師和同學幫忙指導陳滔,他自己也買書來看,邊看邊學,總算有點“像模像樣”。一個月後,陳滔大著膽子走上街頭幫陌生人畫畫。

“一張畫1塊錢,一天可以畫十多二十張,生活得以維持。而且這也是練習的機會,給別人畫畫也是精進我自己的功夫。”陳滔說,沒人畫畫的時候,自己為了練習也會跑到老茶館去畫肖像。一天一個饅頭,早起揹著包包就出門。有時候畫著畫著沉醉進去了,兩天才吃一個饅頭,都快餓昏了。

1992年,廣州某油畫公司到川美招聘,陳滔也趁此機會進入油畫公司打工。

生活落魄堅持繪畫

“油畫公司有很多畫畫的高手,我可以看他們畫,學習他們的畫法,還有很多書看,可以不停地臨摹練習。”陳滔說。

然而在油畫公司待久了後,渴望無拘無束的陳滔躁動起來。不想長久拘泥於某個地方的他離開了油畫公司。

“離開後我找過很多與繪畫有關的工作,但是跳來跳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自己想要畫的東西。”就這樣飽一餐、餓一頓,到了1998年,為了有更大的發展,陳滔離開廣州,前往福建。

在福建,陳滔一邊做生意一邊畫畫。

“人長大了,膽子也大了,我開始跑業務,一家家酒店詢問對方是否需要畫。接到一個活有一、兩萬元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陳滔說。

慢慢的,陳滔生意日漸做大,有了幾十萬的存款。“不安分”的陳滔又開始搞起服裝廠、裝飾公司等,然而好景不長,不當的投資致使陳滔血本無歸。

2005年,生意失敗後,陳滔又回到了重慶。

“回到重慶後,我發現重慶的變化特別大。”陳滔坦言,因為年輕時在重慶的那些日子實在太過辛苦,最初自己並沒有想回到重慶,偶然回來後發現重慶的改變,也發現了重慶的機遇。認為在重慶能有一番作為的陳滔認為自己的畫不差,決心留在重慶闖闖試試。

陳滔說,剛回到重慶時,自己分錢沒有,活得很是落魄,“剛回重慶時,因為沒錢,我曾經在黃花園大橋下連續睡了十幾個晚上”。

“每天晚上睡覺時我就在回想,我以前為了節約錢畫畫,吃了一個冬天的泡麵,從臘月十五開始,吃到正月十五,以致於我現在見到泡麵就想吐。我就覺得那樣的日子我都熬過來了,再怎麼樣也要堅持下去。”

“畫畫就是最不需要投資的項目。”2006年,陳滔跑到小區設展,上門推銷畫作。一個月下來,竟然賺了1萬多塊錢。這給了陳滔莫大的信心。

抱著畫畫一定能夠發展好的信念,陳滔日常皆與筆色為伴。

2014年,陳滔的油畫作品《仰望》參加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拍賣;2015年,《苗族系列之一》參加北京保利拍賣公司拍賣。

長城入海美如畫

2015年年底,陳滔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邀請,創作一幅以長城為主題的油畫參加海選。

“當時的方案就是四個字——‘長城如海’,然而長城四周都是山,與海相隔甚遠。所以當時我想了很多,也跑了很多地方。”陳滔說,最難的地方就是創作小稿,所有的細節都體現在小稿上。

為此,陳滔花了大量的時間爬到長城去看日出日落,不停地構思。

時值冬天,凜冽寒風不停地吹拂,但陳滔心中卻好似一團火般興奮。“有時候,早上4點就起來爬長城,深夜才回去,這個過程讓我覺得十分充實和滿足。”

經過無數個小時的思考,無數張草稿的打磨,陳滔終於找到了長城如海的感覺。

畫了十張小稿後,最終陳滔的作品被首肯。“電話通知的時候,我正在酒店睡覺,很激動,就像是中大獎一樣,感覺自己努力了這麼久終於被認可了。”

陳滔說,當時參評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大家,自己並沒有抱希望。而且在一次次創作過程中,作品一直未能得到肯定時他曾想過放棄,但是想到只有堅持才可能有機會,才沒有放棄。

小稿定稿後,陳滔在繪畫大稿的過程中也遇到諸多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問題。由於畫幅巨大,我每天需要踩在5米高的樓梯上進行長時間畫畫,一不小心容易踩空,摔下來後果不堪設想。”陳滔回想起來仍覺得有些後怕。

不過,幸運往往會眷顧努力而勤奮的人。2017年3月,歷時14個月,陳滔所創作的油畫《長城》(規格:18×5.4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舉行揭幕儀式。

揭幕儀式上,國防大學副校長畢京京在講話中表示,“陳滔畫家所畫的《長城》朝霞浸染,層巒疊嶂,與天相連,可謂古老長城盡朝暉,畫面飽滿表現出長城蒼茫雄偉的氣勢,朝陽初升更有著一定的象徵意義,畫作也得到了眾多畫家的認可。”

“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努力與堅持。”陳滔透露,下一步,他打算回到家鄉建設一座畫院,一方面希望能夠激勵當地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帶動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