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该知道的抗肿瘤药物迟发毒性反应

我们都该知道的抗肿瘤药物迟发毒性反应

药物治疗会出现一些迟发型毒性反应,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肝脏毒性反应:

药物导致的肝毒性反应最常见的是肝细胞的中2重度损伤,临床表现类似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有不适、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过敏体征。但每种药物的肝毒性反应可略有不同。如果患者以肝细胞受损为主,则转氨酶可升高五倍以上;而在胆汁淤积综合征中,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上升为主要表现。

使用抗肿瘤药物要非常小心,比如MTX、亚硝脲类、巯嘌呤类等药物,均可从不同方面造成肝脏的损害;

肝功能损害也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这是因为大部分药物通过肝脏排泄,会对肝脏产生影响,如果发现肝功能异常,也就是最常见的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这两个结果超出正常值,提示可能有肝损伤,这时患者需要和医生沟通,最终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停止化疗。如果患者是一个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或者肝炎患者,在化疗前要跟医生沟通,一定要把肝病治疗稳定以后再做化疗。

2、心脏毒性反应:

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临床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ST-T或T波改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等。

心脏毒性最严重的药物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此类药物的代表是ADM。早期可致心律失常,积累后导致的心肌损害可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率高,所以使用时必需控制总积累量不超过300mg/m2;

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临床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ST-T或T波改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药物可以使心电图出现非均一性改变。在给药数小时后即可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心脏电生理和心脏节律的改变,心电图表现为ST-T或T波改变9例,心律失常8例。轻微者可出现心绞痛,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毒性反应。

3、骨髓抑制反应:

很多肿瘤药物都会造成白细胞减少,引起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由多种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都对人体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一种成分的减少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副反应.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

有严重骨髓抑制的药物:HN2、TSPA、MTX和MMC等。有中度骨髓抑制的药物:STZ、DTIC、DDP和HMM等。

根据白细胞下降的程度,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如果是轻度的骨髓抑制,一般服用一些中成药或者常用的提高造血能力的药物即可;如果骨髓抑制比较严重,就需要打针(老百姓叫升白针,也就是集落刺激因子),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度过化疗之后这段白细胞低的危险期。具体到每个患者,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骨髓抑制的处理也因人而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