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八)

透表排异法

透表排异法,是清乾隆年间由叶天士倡于前、吴通成于后的种排异法。排异法是根据排异本能所表现的趋势而制定的利导方法。张仲景的发汗排异、解肌排异各适合两个病种的排异趋势,而到清乾隆时代所流行的传染病大不同于汉代,用发汗法治疗多不救。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八)

医学家在长期的病痛中寻找到透表排异法,到吴鞠通先生《温病条辦》已经成熟。吴鞠通先生在温病初期,主张用辛凉透表法,反对用辛温发汗,这是先生对温病的大感悟、大智慧。

透表排异与发汗排异是同一个目的,而方法用药却大有区别,因为感冒与温病是两个病种,两种病因。不同的病因决定了病理过程的特殊性质,比如流感的排异趋向体表,由汗腺分泌汗液排除病理物质,非发汗不能痊愈;温病的排异趋势尽管也是体表,但温病是从微循环透出病理物质,所以发汗不能排毒反而丧失体液。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八)

汗出于血,汗多伤津液,使得血液相对黏稠,导致微循环不利,反而造成排毒障碍。所以,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辦》中说温病忌汗,汗之不唯病不解,反生他患,应是这个道理。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贡献,是中医史上第二次发展,是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

以下是我对温病的典型案例剖析,以帮助人们了解透表排异法的应用。

1.麻疹: 麻疹是病毒性传染病,感染者多为少年儿童群体。这种病毒感染人体以后,有自己特殊的病理规律。从现象看,初始发热,有短暂的恶寒。发热是时高时低,常伴有咳嗽、喷嚏、眼泪或有下痢。发热三天后即开始发疹,先出现在两腮下、前胸部位。第四、第五天,红色丘疹逐渐増多。到第六天,面及全身都出现了丘疹。最后,手心、足心见疹。第四、第五、第六天体温最高,是病情高峰期。第七天即开始稍稍退热。第八、第九天即可完全恢复,全身丘疹亦随即开始脱落而病愈。这是麻疹的周期规律。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八)

中医对麻疹的研究已达六七百年,到吴鞠通、叶天土、余师愚等的温病学问世,对如麻疹之类的温病认识已臻于成熟。中医说“痘疹无死证”,便是成熟的证据。

“痘疹无死证”这个话怎样理解呢?是说这个病没有不可治愈的。当然,前提是不能治错,也不能在护理上犯错误。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无死亡。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八)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