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驚人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前各國利用武力在中國獲得了各種利益,後起的日本也想在中國分得“一杯羹”,挑起並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歷史溯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驚人原因!

一、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及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不僅與清王朝腐敗無能及“委屈順從”和步步退讓的對外政策有關,也與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有關。

首先,日本軍國主義擴張侵略主義政策必然會發動這場戰爭,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既定國策。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統治時期,日本政府就確立了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的政策,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把戰爭引到中國,但在中朝人民共同反擊下,日本的侵華陰謀沒有得逞。

可是日本的這一陰謀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變本加厲。19世紀末期,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了帝國主義侵略階段。1875年開始,日本就再次把侵略魔爪伸向朝鮮。於是在1875年通過日朝《江華條約》,逼迫朝鮮開港;接著在1882年利用朝鮮壬午之變乘機跟朝鮮簽訂了日朝《利物浦條約》;又在朝鮮取得一系列的特權;1884年,以朝鮮的甲申之變為由,出兵漢城城下,施加壓力,強迫朝鮮與其簽訂《漢城條約》。

歷史溯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驚人原因!

在此基礎上,日本迫使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中日《天津會議專約》,要求清政府默認日本在朝鮮所獲得的既得利益,使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擴張活動“合法化”。這一系列侵略“成果”的取得,更進一步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階級的對華侵略野心。

其次,19世紀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維持壟斷資本市場,各國瘋狂奪取海外市場、資本輸出場所和原料供應地,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高潮。然而,此前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將美洲、非洲的土地瓜分完畢,這個時期的特點之一就是“世界完畢瓜分”,可想而知,中國和遠東這塊市場便成了世界各帝國主義的聚集地。日本侵略中國,沙俄、德國、美國、英國、法國等都基本上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根本沒有對中國利益的半點維護,慫恿日本侵華,這樣也就間接支持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助長了日本的野心。

第三,19世紀的中國,正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瓜分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裡沉淪。雖然此時的洋務運動已經覺醒了一部分中國人的強國意識,在科技、軍事上向歐美等強國看齊,可是在歐美等國的干涉下,中國不可能一步就能成為與他們齊平的東方大國,沒有改革國家制度的中國其實際上也不可能變得像日本那樣強,只是在一個殘缺不全的封建社會出現了“迴光返照”罷了。

據史料記載,當時全艦官兵在向日本炫耀式的訪問時,中國軍艦的大炮臺上,軍艦的桅杆上、炮竿上居然在曬衣服,更有鄧世昌艦長居然在軍艦上養寵物。這是不可理喻的,也讓日本人看到了清朝強大軍艦的背後是一個腐朽的管理體制。

戰爭前夕,中國所有的經費都用在給慈禧辦六十大壽上,根本沒有進購新型的軍艦和新型的大炮,根本沒有庫存,強大的軍艦上就只剩下一個“空殼”。然而,日本方面則正在加緊改進自己的軍事構造,舉國上下,齊心協力,集錢購買進一批新型的戰艦,戰艦數量上和表面實力上跟中國“相當”,然而此時的日本軍事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

二、戰爭過程

往往兩個大國的對抗戰爭都是一戰決定其命運,甲午中日戰爭也是一樣。甲午中日戰爭史料上分析成了三個階段。

1894年9月17日上午,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清朝出兵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中國軍艦在送中國官兵抵達朝鮮返回途中,北洋水師鎮遠號的桅樓上的哨兵發現西南海面上出現日本船隊,丁汝昌隨即下令各艦升火、加實彈,進入準備戰鬥的狀態,日本聯合戰艦採用第一遊擊隊在先,大部隊在後,呈現單縱陣靠近北洋水師,當雙方還處在日本軍艦的射程之外時,日本戰艦鳴禮炮以示友好。

歷史溯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驚人原因!

正當中國戰艦官兵鬆懈下來時,兩方軍艦已經進入了日本戰艦的射程範圍。日本就地向中國艦隊開火,此時的中國軍艦上裝的是已經過時了的遠程單發炮,而日本軍艦上採用的是最先進的短程多發炮。

雙方進入戰爭狀態後,遠在五千米以外的日本聯合船隊立即左轉,航向北洋水師右翼。聯合艦隊航向北洋水師右翼,冒險將艦隊暴露於北洋水師陣前。十秒鐘後,鎮遠艦也發出炮彈,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轟擊。三分鐘後,日本旗艦松島艦也開始發炮還擊。

中國戰艦和日本戰艦在開戰4個多小時後,日本聯合船隊集中向當時擁有指揮信號桅的定遠號發起強攻,定遠號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打斷,中國戰艦進入沒有指揮的混亂狀態。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艦由於已經下水12年,7年沒有維修,當主炮的炮塔起火時,丁汝昌被燒傷,信旗也被毀。日本第一遊擊隊4個戰艦利用航速的優勢繞攻北洋艦隊的右翼“揚威”、“超勇”,二艦先後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

日艦的“吉野”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戰爭進行到第五小時左右,“超勇”沉沒,管帶黃建勳落水,“左一”魚雷前往相救,可是黃建勳沒有上魚雷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幾個小時後,中國船隊損失了數艘軍艦,死傷上千官兵,之後的北洋船隊為了保存實力,躲在威海港內,不出港巡航也不出戰迎敵,最後被日本夜間偷襲,全軍覆沒。

三、失敗的原因

首先,中日兩國軍事實力相差太大,起初中國完全有打敗日本的實力,早在守朝鮮的平壤時,別說幾個月,就算守上幾年,就可能扭轉整個局面。在當時,中國守軍的子彈和糧食堆積如山,日本的軍糧和子彈根本沒有跟中國抗衡的能力。

歷史溯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驚人原因!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軍事背景下,日本強忍著在朝鮮全軍覆沒的傷痛,大力發展自己的軍事事業,從外國購買一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這樣到了甲午中日戰爭前夕軍事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中國,海軍實力也是如此。

而此時的腐朽的中國因為購買過幾艘強大的軍事戰艦就高枕無憂,不再重視軍事發展,特別是後期的維護和管理,一步步被日本超越,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其次,清政府對這場戰爭根本就沒有什麼戰前準備,雖然有一部分中國官兵意識到了日本的野心,可是沒有權力的他們只能隨著統治者的步伐,走敗國之路。

1884年法對中的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鬥,對中國的侵略也相對平靜了大約十年,清政府的神經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鬆弛,正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交往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卻有一個相鄰的國家正在對中國虎視眈眈。

在甲午中日戰爭前的幾年間,日本平均年度的軍費開支就高達全國總收入的31%,天皇更於1887年下令從日本皇室的經費中拿出30萬日元來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經費表達了日本當局最高統治者侵略中國的決心,在這樣的鼓勵下勢必對日本全國產生極大激勵。

第三,中國當時的戰略思想也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清朝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美等國的所謂調停上,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

,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和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

據此,清廷決定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在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海口,北洋艦隊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確保京畿門戶安全,並策應在朝清軍。從戰略規劃方面,日本就已經拔了頭籌。

最後,在軍事裝備上中國也已經不能與日本相抗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可以說是以非常劣勢的實力跟日本較量。

當時清軍3000噸以上軍艦兩艘,3000噸以下軍艦10艘,日軍3000噸以上軍艦8艘,3000噸以下軍艦4艘迎擊日軍。而且受限於軍艦製造時的技術條件,北洋軍艦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3000米,而裝備了新式測距儀的日本軍艦吉野,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日軍還裝備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艦設計時,由於火炮威力不足,所以還強調艦首對敵,依靠撞角撞擊敵艦,火炮佈局也以發揮正面對敵火力為主。但是艦首對敵的橫陣不利於機動,加之北洋水師各艦艦齡較長,配備的蒸汽發動機動力不足,養護情況又不佳,故艦隊平均航速僅僅只有10.2節,而日本艦隊主力艦較為新式,採用方便機動的縱隊更適合發揮火力,速度也較快,所以實戰中日本艦隊機動能力也強於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陷入打打不過,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實戰中被各個擊破。海戰中,北洋水師沉沒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艦幾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艦組成的日方第一遊擊隊擊沉或重創沉沒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溯源可以說是多種複雜的原因,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思想和中國傳統自大的社會意識下,出現甲午中日戰爭而中國的失敗也是註定的,所以我們追溯歷史,以史為鑑,不讓歷史在中華大地上重複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