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惊人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前各国利用武力在中国获得了各种利益,后起的日本也想在中国分得“一杯羹”,挑起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溯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惊人原因!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仅与清王朝腐败无能及“委屈顺从”和步步退让的对外政策有关,也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有关。

首先,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侵略主义政策必然会发动这场战争,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既定国策。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统治时期,日本政府就确立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的政策,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争引到中国,但在中朝人民共同反击下,日本的侵华阴谋没有得逞。

可是日本的这一阴谋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变本加厉。19世纪末期,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侵略阶段。1875年开始,日本就再次把侵略魔爪伸向朝鲜。于是在1875年通过日朝《江华条约》,逼迫朝鲜开港;接着在1882年利用朝鲜壬午之变乘机跟朝鲜签订了日朝《利物浦条约》;又在朝鲜取得一系列的特权;1884年,以朝鲜的甲申之变为由,出兵汉城城下,施加压力,强迫朝鲜与其签订《汉城条约》。

历史溯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惊人原因!

在此基础上,日本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约》,要求清政府默认日本在朝鲜所获得的既得利益,使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扩张活动“合法化”。这一系列侵略“成果”的取得,更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阶级的对华侵略野心。

其次,19世纪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垄断资本市场,各国疯狂夺取海外市场、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料供应地,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高潮。然而,此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美洲、非洲的土地瓜分完毕,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世界完毕瓜分”,可想而知,中国和远东这块市场便成了世界各帝国主义的聚集地。日本侵略中国,沙俄、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基本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没有对中国利益的半点维护,怂恿日本侵华,这样也就间接支持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助长了日本的野心。

第三,19世纪的中国,正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瓜分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沉沦。虽然此时的洋务运动已经觉醒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强国意识,在科技、军事上向欧美等强国看齐,可是在欧美等国的干涉下,中国不可能一步就能成为与他们齐平的东方大国,没有改革国家制度的中国其实际上也不可能变得像日本那样强,只是在一个残缺不全的封建社会出现了“回光返照”罢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全舰官兵在向日本炫耀式的访问时,中国军舰的大炮台上,军舰的桅杆上、炮竿上居然在晒衣服,更有邓世昌舰长居然在军舰上养宠物。这是不可理喻的,也让日本人看到了清朝强大军舰的背后是一个腐朽的管理体制。

战争前夕,中国所有的经费都用在给慈禧办六十大寿上,根本没有进购新型的军舰和新型的大炮,根本没有库存,强大的军舰上就只剩下一个“空壳”。然而,日本方面则正在加紧改进自己的军事构造,举国上下,齐心协力,集钱购买进一批新型的战舰,战舰数量上和表面实力上跟中国“相当”,然而此时的日本军事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二、战争过程

往往两个大国的对抗战争都是一战决定其命运,甲午中日战争也是一样。甲午中日战争史料上分析成了三个阶段。

1894年9月17日上午,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清朝出兵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军舰在送中国官兵抵达朝鲜返回途中,北洋水师镇远号的桅楼上的哨兵发现西南海面上出现日本船队,丁汝昌随即下令各舰升火、加实弹,进入准备战斗的状态,日本联合战舰采用第一游击队在先,大部队在后,呈现单纵阵靠近北洋水师,当双方还处在日本军舰的射程之外时,日本战舰鸣礼炮以示友好。

历史溯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惊人原因!

正当中国战舰官兵松懈下来时,两方军舰已经进入了日本战舰的射程范围。日本就地向中国舰队开火,此时的中国军舰上装的是已经过时了的远程单发炮,而日本军舰上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短程多发炮。

双方进入战争状态后,远在五千米以外的日本联合船队立即左转,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舰也开始发炮还击。

中国战舰和日本战舰在开战4个多小时后,日本联合船队集中向当时拥有指挥信号桅的定远号发起强攻,定远号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打断,中国战舰进入没有指挥的混乱状态。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由于已经下水12年,7年没有维修,当主炮的炮塔起火时,丁汝昌被烧伤,信旗也被毁。日本第一游击队4个战舰利用航速的优势绕攻北洋舰队的右翼“扬威”、“超勇”,二舰先后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

日舰的“吉野”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战争进行到第五小时左右,“超勇”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左一”鱼雷前往相救,可是黄建勋没有上鱼雷艇,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几个小时后,中国船队损失了数艘军舰,死伤上千官兵,之后的北洋船队为了保存实力,躲在威海港内,不出港巡航也不出战迎敌,最后被日本夜间偷袭,全军覆没。

三、失败的原因

首先,中日两国军事实力相差太大,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早在守朝鲜的平壤时,别说几个月,就算守上几年,就可能扭转整个局面。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

历史溯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惊人原因!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军事背景下,日本强忍着在朝鲜全军覆没的伤痛,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事业,从外国购买一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样到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国,海军实力也是如此。

而此时的腐朽的中国因为购买过几艘强大的军事战舰就高枕无忧,不再重视军事发展,特别是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一步步被日本超越,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其次,清政府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什么战前准备,虽然有一部分中国官兵意识到了日本的野心,可是没有权力的他们只能随着统治者的步伐,走败国之路。

1884年法对中的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对中国的侵略也相对平静了大约十年,清政府的神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正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交往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却有一个相邻的国家正在对中国虎视眈眈。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几年间,日本平均年度的军费开支就高达全国总收入的31%,天皇更于1887年下令从日本皇室的经费中拿出30万日元来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经费表达了日本当局最高统治者侵略中国的决心,在这样的鼓励下势必对日本全国产生极大激励。

第三,中国当时的战略思想也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美等国的所谓调停上,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

,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和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

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最后,在军事装备上中国也已经不能与日本相抗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可以说是以非常劣势的实力跟日本较量。

当时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动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溯源可以说是多种复杂的原因,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思想和中国传统自大的社会意识下,出现甲午中日战争而中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所以我们追溯历史,以史为鉴,不让历史在中华大地上重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