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輪明月共此時 探訪羣衆心中別樣的中秋「味道」

 中秋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內涵非常豐富。在莆田,每到八月十五前後,各地也以不少獨特的慶賀方式和內容來過好“我們的節日·中秋”。金秋八月,讓我們探訪發生的莆陽大地的“溫暖中秋”,聽一聽生活在莆田的民眾講述他們的中秋故事,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味在身邊的溫暖中秋。

“送秋”今年更時尚

中秋節俗稱團圓節,在莆田不少地方,從農曆八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裡,出嫁的女兒都有辦盤擔或送禮物回孃家給父母或兄長“送秋”,表達感恩之情的習俗。

9月15日一大早,家住涵江國歡的黃梅蘭就穿著一身吉祥紅裝,肩挑紅盤擔,高高興興地回白沙孃家為父母“送秋”。筆者看到,由小至大的圓盤裡,每一盤都貼有精緻的盤花,分別有序地羅列著桂圓、紅棗、線面、米粉、豬蹄等食品。黃梅蘭告訴筆者,“送秋”禮中豬蹄寓意女兒和孃家常來常往,越走越親;長壽麵寓意女兒祝福父母福壽綿長,這兩樣不可或缺。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條件日趨豐富,人們開始簡化“送秋”禮節,不少年輕人注入了更多的時尚新元素,以健康、低碳的方式表達真情,傳承“送秋”傳統禮節。

“我父母都上了年紀,借‘送秋’這個機會,想讓他們好好檢查一下身體。”在涵江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林麗欽,今年的“送秋”禮除了豬蹄、線面等傳統物品外,還特地準備了2份健康體檢表和一臺按摩椅。她說:“中秋送禮,健康就是給爸媽最好的節日禮物”。

“通過網絡,我可以和家人異地團圓。”80後黃倩倩是江口鎮人,現在深圳一家電子公司上班。她通過微信告訴筆者,因為工作原因,今年中秋無法回家,不過,上星期她就委託已經出嫁的姐姐,買了部智能手機送給父母。這樣,一家人隨時可以視頻通話,更方便了。“我還給爸媽準備了精心製作的電子月餅,只要鼠標一點,打開的就是滿滿的祝福。”

他鄉過節也有幸福歸屬感——外來工在莆田過中秋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闔家歡樂的中秋佳節,在莆田務工的外來人員是怎樣過中秋節呢?

“廠裡給我們發了月餅,中秋當天會放假。”剛來莆田華林工業園區打工不久的重慶姑娘王梅說,人在他鄉,能得到一點點關心和問候就覺得很溫暖,她與單位的小姐妹們約好放假那天一起出去聚餐,犒勞一下自己。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親戚朋友會來家裡聚餐,大家一起賞月吃月餅。”在秀嶼打工的四川姑娘周麗麗說,雖然在異地,但是過節還是要有儀式感。一些朋友平時也忙於工作,為生活奔波,節日到了,就聚一聚,聯絡一下感情。她還說,以前中秋在家過節也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飯,沒有什麼特別的,來到南方後才知道,博餅是中秋節一項重要有趣的遊戲。

“我叫了老鄉一起吃飯過中秋節,特別是孩子,更喜歡,愛熱鬧。”在涵江區梧塘鎮一家鞋廠打工的胡能國告訴記者,他是湖北黃岡人,十幾歲時便來莆田打工,一呆就是十幾年,莆田對於他來說,算是第二故鄉了。因此,在他鄉認真過節就有一種歸屬感。“最初幾年,我還會回去過節,但因為路途遠、車費貴,平時沒什麼大事也不捨得回去。”胡能國說,“現在生活好了,交通也發達,去哪裡都方便,寒暑假的時候,孩子也會自己坐動車過來玩幾天。”

一群在莆田默默奉獻的外來務工人員,平時努力踏實工作,中秋團圓之時,也會和親朋好友在異鄉吃一頓團圓飯,感受異鄉別樣的節日氛圍,以更好的狀態融入美麗莆田,過上幸福生活。

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精髓——莆田學院大學生談如何過好中秋節

近日,記者走進莆田學院,探訪部分大學生,傾聽他們對傳統節日的期盼和打算。

中秋節,不少家庭都會聚餐,與家人一同聊天、賞月、吃月餅。該校管理學院的大一新生孫洳榆說,還沒有上大學的時候,在家裡跟父母一起過中秋節,今年她來到媽祖故鄉美麗莆田上大學,剛開學不久,對周邊環境陌生又好奇。中秋節到了,想留在學校跟朋友感受節日的氛圍,希望能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往年中秋節,學校裡會有遊園活動,部分學院會舉辦院級中秋晚會,很是熱鬧。”該校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大三學生楊東梅說,“去年西天尾青少年之家和莆田學院商學院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聯合舉辦了‘愛滿中秋閤家歡’親子游園活動,讓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們感受到節日的溫暖,今年中秋節我要繼續參加此類公益活動,為傳統節日注入新內涵。”楊東梅認為,比起跟朋友出去狂歡,這樣的過節形式更新穎也更有意義。

文化與傳播學院學生陳益培則認為,聖誕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作為舶來品,可適當瞭解,但大家要更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民族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傳承下去,新一代青年人要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莆田文明網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