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能自己飛行,爲什麼還用大飛機背到空中然後再放飛呢?

張超養豬


航天飛機作為美國在上世紀研發的一款有人駕駛、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既是一枚可以發射衛星等航天器的大型火箭,也是一艘可以在軌道飛行的飛船,同時還是一艘可以滑翔著陸的返回式航天器。




從1969年計劃出臺到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進入太空,計劃的提出到制定再到後期的試驗等過程整整經過了12年之久,由於航天飛機採用了外掛燃料箱和固體助推器的設計方案,航天飛機本身是不攜帶燃料的。而且航天飛機採用了無動力滑翔返回地球降落的方式,所以需要提前進行航天飛機的搭載試驗和返回降落試驗,以驗證其設計方案是否正確可行。



所以在正式發射之前提前製造了一架沒有裝備發動機和相關設備的試驗機“企業號”,這架試驗機通過搭載在一架由波音747客機改裝而來的母機上,做了一系列的載人和不載人背馱式飛行試驗,通過空中分離後,企業號完成自主降落試驗,由於航天飛機本身並不攜帶燃料,而航天飛機所需要的液氫液氧燃料全部裝在正式型號的橘黃色燃料箱中,所以沒有外掛攜帶燃料箱的航天飛機本身是不具備飛行能力的(機體內只留有一部分姿態控制用的燃料)。



後來這架試驗機也進行了全套適配飛行試驗,通過模擬試驗飛行驗證航天飛機在各個空間飛行的姿態和飛行狀態等,所以在企業號航天飛機單獨完成了自主飛行降落試驗後,其又和燃料箱和固體助推器一起被髮射升空,當然這個狀態下的航天飛機由於沒有氫氧發動機,所以其飛行的全部動力來自於兩臺推力上千噸的固體助推器,攜帶的橘黃色燃料箱內也沒有裝液體燃料,燃料箱本身只作為航天飛機的承載平臺和固體助推器和航天飛機之間的樞紐。


載人航天試驗中,各個國家都會提前進行各項試驗和整體模擬試驗,所以航天飛機在正式發射前進行降落返回試驗很正常,畢竟在真實降落過程中,航天飛機的飛行時速幾千公里到最後降落時的幾百公里之間,航天飛機都是處於無動力滑翔中的,所以提前在和波音747客機改裝的母機上進行分離試驗和低速模擬飛行以及後來的全狀態下的仿真降落返回試驗都是很正常的。企業號也進行了全狀態模擬飛行降落試驗,和正式發射相比航天飛機由於沒有發動機所以也看不到正式發射時的發動機噴氣。


魑魅涅槃


用飛機背,通常是用播音747,這是在驗證滑翔降落,並不是一次正規的發射任務。

航天飛機本身幾乎沒有動力。發射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個大橙色罐子。對,是罐子,不是火箭,這個橙色罐子表示液氫液氧燃料,是沒有發動機的。

發射的時候,這個橙色罐子裡的燃料給航天飛機上的發動機提供燃料,所以細心的小夥伴可以看到航天飛機發射,只有航天飛機尾部發動機和旁邊倆助推器在冒火。橙色罐子是不冒火的。


航天飛機發射入軌之後,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軌能力,攜帶的燃料僅僅夠小範圍姿態調整以及再入前減速。並沒有像火箭那麼大的燃料罐。

航天飛機再入大氣層的時候,就沒有任何動力了,僅僅依靠滑翔降落。所以,航天飛機是滑翔,和普通飛機自己在大氣層內有動力飛還不一樣。


蛋科夫斯基


不知道你看的誰家的航天飛機是在空中釋放,然後起飛的。

世界上造出航天飛機的國家僅有美國和蘇聯。蘇聯暴風雪航天飛機僅發射一次,是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地面發射的,並沒發射第二次。蘇聯配套給航天飛機研製的an225目前仍是現役最大飛機。安225背航天飛機只是運輸作用。

美國的航天飛機也都採用地面發射,而且發射地點都在佛羅里達州。配套運輸航天飛機的任務一般都使用波音747。也從未採用空中發射模式。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空中發射模式是一種很好的辦法,飛機帶著航天飛機從普通機場起飛,不需要專用發射場。而且飛機爬升到平流層可以讓航天活動省掉第一級火箭,飛機使用成本比火箭便宜多了,況且在平流層發射,不用擔心天氣原因。美蘇都沒用空中發射航天飛機的原因只是,航天飛機太重,飛機拖不動(滿載的航天飛機和空載的重量差太多了)。

至於為嘛航天飛機需要普通飛機協助運輸,主要原因還是成本問題。以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為例,航天飛機是沒有航空發動機的,只有火箭發動機。航天飛機返回時是無動力滑翔,可以在2000公里範圍內尋找普通機場降落,每次返回時情況不同,想要平穩降落都有不同選擇。而降落後需要運輸到廠家檢修,檢修後又需要送到發射基地。最安全且經濟的辦法還是飛機背過去靠譜。如果是給航天飛機加註燃料,啟動火箭發動機,不僅發動機磨損成本嚇人,而且航天飛機機動性超級爛,在大氣層中是很難操作的。


浩然磨磨


不是能自己飛,而是能超高速,高速可控的滑翔,低速都不行,一旦自己‘飛’時它屁股後面那超大的發動機是不工作的,飛機揹著它是為了轉場,比如落點不在發射場,要揹回去;每次降落需要大修的背到修理廠;修好有的背到發射場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