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是明朝少有的才子,朱元璋為何要殺他?因為“臥虎藏龍”嗎?

十點烏托邦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江南著名才子高啟受蘇州知府魏觀案牽連,被腰斬棄市,一同被斬的還有文人王彝。此案因為一篇文章而起,掀開了明清兩代一系列充滿腥風血雨的文字獄的序幕。高啟、王彝等成了洪武初年眾多文字獄的第一批受害者。

張士誠佔據東南時,高啟居住在吳淞江青丘,號“青丘子”,開始半隱居半高調地在文壇樹立了盛名。高啟不是一般的才子,被清代的趙翼讚譽為“一出筆即有博大昌明氣象,亦關有明一代文運,論者推為明初詩人第一”。

高啟被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從高啟自身找原因。高啟一開始對新王朝的建立抱以“歡呼大慶”的態度,熱情稱讚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明朝的行為。在《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結尾中他對明朝統一天下大唱讚歌:“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高啟稱自己“幸逢中國真龍飛”。憑藉在當時文壇的威名,高啟一路平步青雲。他很快就被授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同時承擔了教授朱元璋接班人文化知識的重任。在南京的一年多高層政治接觸,讓高啟感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壓力和不適應。高啟雖然躋身於新朝新貴行列,對朱元璋打擊舊精英階層的政策感到不滿、失望。心理的煎熬讓高啟始終融入不了新朝——文人的矜持讓他拒絕同流合汙。高啟還有一些讀書人的虛榮、愛表現,加之政治上的不成熟,曾寫詩“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牆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夜深宮禁”牽涉到宮廷內爭風吃醋的醜聞,朱元璋看後,不可能不牽動敏感神經。

二、從朱元璋身上找原因。建國伊始,朱元璋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的權力,在政策上採取粗暴繁重的方法。比如對蘇州等東南各地採取打擊豪強、加重賦稅的政策,對一些不合作的富豪、文人大加撻伐。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有人說“才能之士,數年來倖存者百之一二”。朱元璋對高啟等文人的設想是:支持新朝,有才能的人可以吸納進高層圈子為己所用,但要聽從指揮,不能搗亂。隨著統治的穩固,朱元璋乾脆以暴力威脅天下文人支持新王朝,出任官職。朱元璋在刑書《大誥》中設置科目,明文規定“寰中士夫不為君用”,則“誅其身而沒其家。”出來做官還不夠,朱元璋還要改造文化,像打擊政治對手一樣,將一切可能威脅政權的不穩定因素都消滅在萌芽狀態。

總之,高啟被殺並不僅僅涉嫌“臥虎藏龍”等違禁詞語那麼簡單。


小軒講故事


  高啟,字季迪,自號青丘子,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有《青丘子歌》留世。高啟在何中國古代文學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也與楊基、張羽、徐賁共稱“吳中四傑”。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早些年因為窮困出家為僧討生活。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朱元璋因此與同鄉之人一起參加了農民起義軍。朱元璋才智過人、謀略無雙,所以很快就在起義軍中起勢,到了後來甚至接手所在起義軍,成為一方割據勢力。後來更是將這支起義軍發展壯大,推翻元朝統治,合併消滅其他起義軍勢力,建立大明王朝,統一天下。

  一個是詩人,一個是帝王,這兩人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人才稀缺,所以向天下頒發詔書,廣招人才,高啟才名遠播,自然也在他徵詔之列。洪武元年,高啟開始進入明朝官場,任翰林院編修,修《元史》。

  初時朱元璋和高啟的關係還是比較和諧的,甚至因為高啟十分有才,朱元璋經常表示對他的欣賞。但是隨著後來一些事情的發生,朱元璋對高啟的看法逐漸發生改變,以致於後來竟然取了高啟的性命。

  高啟在明朝為官幾年之後,朱元璋便想將他提到戶部右侍郎的位置。但是當時高啟對官場早就沒有期望,所以想要辭官歸隱,於是多次拒絕了這個請求,並且最終選擇了辭職。

  朱元璋雖然同意了高啟的請求,並且還贈給他不是金銀,讓他安然歸鄉。但是高啟的屢次拒絕,仍然在朱元璋心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後來高啟作的一些詩,儘管並無特殊含義,但是在朱元璋看來卻是對自己的冷嘲熱諷。所以到了後來朱元璋甚至認為,高啟並不承認明朝的正統,也並看不起自己這個皇帝。

  朱元璋將高啟殺害的導火索,或者說是直接原因,源自於高啟寫的那篇《郡治上梁文》。

  今天我們修建大樓開土動工或者竣工的時候,還會請人來算算日子,然後放鞭炮。古時候的生產生活條件遠沒有現在這麼好。修房子絕對算的上是一件大事,民間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的時候,會擺上祭品祭祀神明,還會放鞭炮驅逐小鬼。

  當時朱元璋選的新任蘇州知府魏觀,在當地修建新的辦公府邸。房子建好之後上大梁,便依例祭祀,並且請一位非常有才名的人寫一篇好的上梁文。而高啟就是魏觀選的那個人,高啟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最終卻引出了禍事。

  魏觀修建的官府地址正是當年張士誠在蘇州的宮院,朝中於是上奏彈劾魏觀心思不正,有謀反之心。因為這件事,魏觀被誅殺。而高啟那篇上梁文,也被人找出有“龍蟠虎踞”的字眼。朱元璋看後,頓時大怒,在他看來“龍盤虎踞”之地當然只有自己這個皇帝能夠居住。你在文中用這個詞,意思是不是說你認為張士誠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

  就這樣,高啟因為這麼一篇被處以腰斬之刑。當然這篇文實際上只是一個導火索,朱元璋對高啟的疑心早就種下。


副史


我是麥初齊,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我。

高啟的死確切來說是因為他的文人身份和才華,“臥虎藏龍”不準確應該是“龍蟠虎踞”,這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罷了。


高啟是何人?

高啟,字季迪,長洲人,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仕途比較短,不是才華不行,因為看不慣朝廷辭官不做的,回家教書種田。

朱元璋為啥殺他,一個想殺,一個找死。

01 孤傲耿直,厭倦朝政

作為文人,都有著一種恃才傲物的性格,這個可以理解,有點墨水瞧不起人正常,誰教那個年代不識字的人太多了。但是高啟為人還耿直,這就要了命了,他本來被朱元璋所賞識,做官了授翰林院編修,還給各位王爺當老師,多風光的事情,人脈也好。


皇帝都喜歡有才華的人,後來被朱元璋提拔他當戶部右侍郎,但是他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就打死不從啊,非要回家教書。皇帝那是破格提拔的那是多大的情分啊,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年代他就是這麼耿直,皇帝的面子我也不給,朱元璋是皇帝終究是不和他一般見識,但是記賬了。

02 借詩歌諷刺朱元璋,還不止一次

才華是你的資本沒有錯,你也可以顯擺,不過作為明初的四大傑出人物的確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只是你得瑟的時候不能忘形,朱元璋是什麼人高啟是瞭解的,所以創作的時候應該有所避諱才好,才不會生事端。


其一是寫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題宮女圖》:“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被朱元璋對號入座認為諷刺挖苦他。其二是《青丘子歌》有“不聞龍虎苦戰鬥”的詩句,寫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戰鬥時候讓朱元璋看了心裡不舒服;其他的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讓朱元璋想起了被駁面子的事情,所以又記一筆賬。

03 朱元璋的性格,喜歡殺人

作為皇帝,都有自己的癖好,面對有屠夫皇帝稱號朱元璋不僅喜歡殺功臣,還喜歡殺文人。殺功臣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怕那些人功高震主,管不住了咋辦,歷代帝王都會這一招。對於文人我覺得朱元璋的心裡很簡單,為我所用留著幹活,不聽話還酸溜的,留著你來氣我啊,看不順眼的就殺了,實際上也是妒忌心理作祟。

04 一篇上梁文,被魏觀株連

你說你要厭惡官場就徹底滾遠一點多好,不!蘇州知府的魏觀,要給自己修建知府衙門,寫個什麼像樣的上梁文,就請了隱居的高啟發揮一下,地址偏偏又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高啟的《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這下子可以好了,知府不會選地方,高啟也是用詞不當,兩個人全栽了。

個人淺見,歡迎各位老師討論點評。

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