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長 衣裳薄

歲月長 衣裳薄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暑天無君子”的說法。古代天熱,誰願意衣冠楚楚?穿得清涼,不唯現代人的“特權”,也是古代人的剛需啊。

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寫過這樣一封書札:

歲月長 衣裳薄

釋文:今日熱甚,足下將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

《今日熱甚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信,內容簡潔直白:天太熱,咱們各忙各的,你就別來了,我也渾身沒勁,就不接待你啦。

小夥伴們應該都能感同身受,夏日宅家,為了方便和涼快,大多穿得極少極垮,有人拜訪的話,大家都得穿戴整齊,打扮一番,想想就不痛快,所以夏天就該少串門,彼此都方便。

歲月長 衣裳薄

在古人對夏衣織物的輕、透、薄的執著追求下,羅與紗的粉墨登場成了必然。

羅的原意是指捕鳥的網,用來指稱這種透孔的織物倒是相當合適的。而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穿上有“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飄飄如仙人的姿態。

歲月長 衣裳薄

說到最薄的紗織衣物,大家應該會想到,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素紗襌衣。《說文解字》雲:衣而無裡,謂之單。單衣,顧名思義,是非常薄的衣服。

素紗襌衣薄到什麼程度呢?這件衣服長128釐米,重48克;通袖長190釐米,重49克;兩部分都沒超過一兩。如果去掉袖口和領口,只剩下25克,摺疊起來,可以放進火柴盒裡。可謂輕若煙霧、薄如蟬翼。這件衣服現存湖南省博物館,是珍貴的國寶,中國絲綢的一座高峰!那麼,它憑什麼能成為絲綢史上的標杆?

歲月長 衣裳薄

素紗單衣複製品

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由此可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超程度。它重疊十層後仍可清晰看到報紙上的字。除去袖口等硬質邊緣的素紗襌衣,經摺疊後甚至能夠放入火柴盒內。

歲月長 衣裳薄

素紗襌衣出土後,文物部門想要複製一件。當時大家都不敢接這個任務,後來找到了南京的雲錦研究所。複製第一件的時候,衣服的顏色、款式,跟原件一模一樣,但重量超過80克。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專家們發現,關鍵問題在蠶。現在的蠶比兩千年前的要胖很多,吐出來的絲,也要粗很多,織出來的衣服也就重很多。可是,要讓蠶減肥,哪裡這麼容易!最後,專家們前前後後花了13年的時間,才成功複製出了素紗襌衣。不過,複製品比馬王堆的原件,還是重了0.5克。但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歲月長 衣裳薄

《北齊校書圖》中古人夏季的衣飾

漢代絲織物延伸至唐朝也毫不遜色,曾經有個關於絲織衣物的傳聞流傳甚廣。有位外國商人至廣州拜訪一位唐朝官員,他透過絲綢衣物看見了官員胸口的黑痣大為驚奇,問:“你胸前的痣怎麼透過兩層衣物還能看見?”官員邀他近看才發現原來官員足足穿了五層衣物。先不論此事是真是假,但有此傳聞也必定是唐朝絲織物的技藝很好地傳承發展了漢代的技藝。

歲月長 衣裳薄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

這幅長卷式的畫卷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系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緻的作品。張萱原作已不復存在,此為宋徽宗摹本,後有清代學者高士奇跋,此卷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歲月長 衣裳薄

歲月長 衣裳薄

小編之前有提到的石榴裙,在唐代常常指紅紗裙,細者稱為綃,石榴紅裙是開元天寶年間流行的。所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說“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歲月長 衣裳薄

傳為中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博物館藏

傳世名作《簪花仕女圖》則描繪了更為“大膽”的清涼服飾。畫中的女子們高髻簪花,暈淡眉目,披紗輕薄,酥胸半露,肩臂皆籠在紗色中。畫家對於女性身體之美毫不避諱,筆下的仕女在夏天所穿的透明薄紗羅衣,大唐的清涼風尚,可見一斑。

歲月長 衣裳薄

歲月長 衣裳薄

傳為中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博物館藏

它曾經被認為是中唐著名人物畫家周昉的作品,現在學界參證了考古出土的文物與藝術品,認為其實際創作年代應在晚唐五代期間。晚唐《引路菩薩像》、五代王處直墓、馮暉墓壁畫等藝術品都證明,這一衣式,恰恰是那一時代上層社會女性中最流行的避暑之服,輕紗蔽體、酥胸半露並不是稀奇事。

歲月長 衣裳薄

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壁畫局部,呈現的服裝樣式、時尚風格,包括頭頂簪花,都與《簪花仕女圖》一致。

​當然以上提及的這些避暑衣物大多是貴族才能享有的,普通老百姓只能穿著些微粗糙的夏布葛衣之類的衣物避暑了。所以還是要感謝時代的發展,如今普通大眾也享有了一樣的清涼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