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小城50年,提案被国务院认可,她成功帮西农争得1个博士点

她自毕业留校以来,50余年扎根蔬菜教学与科研;为成立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她10年间8次向全国人大递交提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人生的华丽篇章,她就是我国蔬菜栽培和生理生态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博士点创始人、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帼一。

扎根小城50年,提案被国务院认可,她成功帮西农争得1个博士点

穷尽半生教书育人传薪火

陆帼一教授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江苏武进人。1943年,她以战区学生身份考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那时实行学生战区贷金,金额每月4元,伙食很好。1944取消贷金,按规定实行公费。在宛如世外桃源的校园里,陆帼一和她的同学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1947年大学毕业时,陆帼一更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留校工作,而这一留就是五十多个春秋。

“解放后,国家和人民重视教育事业,为我们做好人民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做好教学,这是我最难忘的记忆。”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陆帼一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争取到了蔬菜学博士点。

扎根小城50年,提案被国务院认可,她成功帮西农争得1个博士点

“坦荡为人,认真处事;辛勤耕耘,热忱育人”既是她的名言,更是她身体力行的准则。谈及教书育人的体会,她说,教书育人是一回事,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不能脱离教书。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学业,更要关心学生品质,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作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做出让人信服的成果。做好教学的同时,陆帼一在应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她说,做科研就要实事求是,真实反映科研对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只求表面。她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40余篇,曾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和学校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奔走呼吁鞠躬尽瘁促革新

20世纪八十年代后,受到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的冲击,让杨陵农科城几十年积累的人才资源严重流失,部分领域教学与科研水平直线下降,杨陵农业科教事业开始深陷困境。面对地处偏僻,环境条件难以改变,人才大量外流的现实,1990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陆帼一,为了改善杨陵的困境,为了杨陵的美好明天,她走到哪里,就大力宣传杨陵的历史、发展、成就和问题。作为两届人大代表,10年时间,她先后向人代会提交8份有关杨陵建设提案。

扎根小城50年,提案被国务院认可,她成功帮西农争得1个博士点

1997年 3月12日,李鹏总理亲自主持召开总理办公会议,作出建立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决定。在陆帼一等人大代表长达8年的呼吁下, 终于经国务院一锤定音。此后,作为科技和教育管理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杨凌乃至我国教育科技两大体系统筹改革实验的大幕全面开启。

退居二线发挥余热作奉献

陆帼一教授退休后仍一直关心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积极参加杨凌示范区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有关工作,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科技知识,为农民的科技致富牵线搭桥,充分展现了一位退休老教授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扎根小城50年,提案被国务院认可,她成功帮西农争得1个博士点

2018年7月21日6时,陆帼一教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7岁。“巾帼英杰建树非止蔬菜园艺,守一抱朴勋业懿范青史留名”这幅挽联浓缩了陆帼一教授光辉的一生,是对她的最好诠释。陆帼一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堪做楷模。她勤恳工作的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西农的校园里,依然有着像陆帼一教授一样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他们潜心农业科研、勇于开拓创新,亲身诠释着“西农精神”,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墙”之为。

欢迎广大考生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精彩资讯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头条号

注: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