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素質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們成爲同學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世界變得越來越“小”,通過互聯網,人們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輕鬆交流,將這種工作和生活中的經驗移植到教室裡面,讓孩子們適應智能時代較為常規的溝通方式是也是教育者們應該著手去做的事情。

新興素質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們成為同學

美國STEM領域的教育專家們表示:“將學生放到一個全球化的合作環境中,能培養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鍛鍊語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時從小就會對世界局勢有一定的意識。” 近些年,隨著教育者們越來越認識到在全球化環境下學習的價值,他們也採取了種種舉措來推動校方落實和加強這方面的軟硬件建設,在歐美國家的很多學校,孩子們都已經開始熟悉這種新的學習模式,擁有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同班同學們”。

科技的力量——例如Skype、Zoom等實用又免費的視頻會議通訊工具,讓世界各地的孩子們能夠“聚在一起”,討論現今最熱門的問題,並在老師的指導下產出解決方案。這種交流,甚至能幫助他們去找到一些熱心的行業專家進行指導,讓學習和實踐完美結合。

彌爾頓區中心小學的圖書館多媒體專員Karey Killian表示,“班級裡的孩子們每12天見到我一次,見到我就意味著他們可以跟其他國家的小朋友交流,每次結束,他們都要問,下次還可以繼續打Skype電話對嗎?”

全球教育研究員和顧問Erin Dowd認為,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是對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意味著孩子們能夠從中進行反思,讓他們通過其他國家的文化、溝通方式、處理問題的方式來看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的問題,並且進一步思考:我到底是誰?哪裡才是更適合我的地方?我應該怎樣去適應這個世界?

新興素質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們成為同學

關於讓學生們快速進入到全球合作學習的模式中,Erin Dowd和她的同事Killian給出了以下建議:

讓學生們知道,比起彼此之間的不同,大家有更多地方是互通的。

你們可能認為,讓學生在課堂上和另外一個國家的學生見面會碰撞出很多的不同,但事實上,在Erin的經驗中,大家都更傾向於把重點放在彼此的互通之處,比如他們都喜歡的歌手或者食物。這樣大家會更快的進入熟悉的氛圍中,之後,孩子們才願意持續的與一個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可能相遇的朋友保持聯繫。

新興素質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們成為同學

讓學生在提問和調查中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當學生有機會向其他國家的專家或同齡人提問時,他們有時候會陷入短暫的迷茫,甚至會提出一些看上去很“笨”的問題,比如,你們會穿什麼樣的鞋子?或者你們喜歡吃哪些食物?不過這些小得微不足道的問題恰好可以引致更深入的議題,比如喜歡穿的鞋子或許與氣候有關——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靈感去做一個真正與全球環境有關的項目。很多孩子的問題都觸及了更深刻的討論,比如社會公正、貧窮人口這類。

讓學生來做專家。

當有經驗的學生和其他夥伴們開始合作時,他們可以充當老師的角色,Killian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就曾遇到過這種情況,高年級的學生在通過視頻通話,教另外一個國家的低年級學生怎樣用模塊化語言編程和使用3D打印機。

新興素質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們成為同學


讓學生嘗試TA從未想過要進入的領域。

想象一下通過Skype和某個城堡的巡邏員打招呼,或者和微軟的員工聊聊STEM領域的職業生涯。很多學生都通過這樣的交流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期待或者培養了新的興趣,其中的收穫不是孩子們坐在電腦前去搜索就可以得到的,因為人類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還是會受到自身思想體系的限制,而跨國交流帶來的總是意外驚喜。

在交流中學會移情和理解。

當美國學生和在臨時帳篷裡上課的非洲學生視頻通話時,他們得到了貧困地區的第一手訊息,真切地感受到了在遙遠的地方有一群孩子們正處在艱苦的環境中。瞭解到他們缺少書本文具等物資後,美國學生們發起了一次籌款,用來給非洲的同學們購置,同時他們將花一年的時間,向學校的每個學生募集書籍。

“這種學習方式為學生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Killian說,“它打開了孩子們的雙眼,讓他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並且意識到,原來還有這麼多事情等待著我去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