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這幾年,“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孰優孰劣”的爭論又重出江湖。

蹊蹺的是,前些年被人們奉若神明的“素質教育”,現在似乎不怎麼受追捧了。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這麼說吧,“素質教育”從被人熱捧到遭受懷疑,是因為人們發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教育,並沒有起到人們預期中的效果。

令人十分費解的是,“素質教育”這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教育聖經,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的實踐,為什麼非但沒有促進教育的整體進步,反而變本加厲地增加了家長和老師的焦慮,加劇了學生的迷茫?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今天我們的素質教育,成果有限,口水一堆;收效有限,誤區一堆,人們已經不得不質疑:為什麼素質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竟然出現了這麼多的弊端和缺陷?問題甚至比應試教育更多?“素質教育”到底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機制,還是隻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教育“烏托邦”?

現在,是到了捋一捋關於“素質教育”那些誤區的時候了。

誤區一:素質教育更公平?呵呵,其實更拼爹

有一條關於“素質教育”的理論是——“考評項目不能以分數為唯一選項,要多元化”。

恩,似乎只要不那麼“唯分數論”了,那麼學生就能從苦逼的應試教育中解放了,就能扔了教科書燒了考題了,就能玩玩玩中快樂學習,爽爽爽中寓教於樂了——這大概是“素質教育”的提倡者們堅信不疑的觀點。

然而事實恐怕與之相悖——當評測項目越多,學生的負擔恐怕更重,不僅是學業負擔,還包括經濟負擔。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先來看看被學者們鼓吹的“素質教育”包括哪些項目吧——儀表、唱歌、跳舞、彈琴、繪畫、社會實踐、第二外語,甚至還有騎馬射箭滑雪潛水!呵呵,這些“素質”哪一樣不是靠錢堆出來的?哪一項是平民家庭的娃兒能夠消受得起的?

平民子弟能夠消費的,只有舊書攤28塊5一份的高考真題冊,只有靠自己苦哈哈刷題練級攢經驗,才有那麼一丟丟機會和有錢人家的孩子PK。應試教育下硬邦邦的“分數”,實在是平民子弟跟有錢子弟競爭,唯一可能獲勝的選項了。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然而費解的是,不少平民子弟居然還緊跟專家們的口徑,吼著嚷著要取消應試教育,說得好像自己玩“素質”真的玩得過人家有錢人似的,真是自廢武功還替人叫好。

先回去數數自己老爸兜裡有多少個子兒,夠不夠冬天送你去北海道學滑雪;春天送你去英國學馬術;秋天送你去楓葉國採集生態綠植標本;夏天開著遊艇送你去深海潛水……好好好,就算不說這些高大上的,你爸還完房貸車貸,省吃儉用給你買了臺萬把來塊的鋼琴,勒緊腰帶請了個500元/小時的高級教師給你上鋼琴課,你用心學了幾次啊,會盲彈幾首練習曲了啊?你爸砸鍋賣鐵給你付的高昂學費提升了你多少音樂素養啊?你自己心裡沒點比數嗎?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是,在“素質教育”理論的洗腦下,家長們爭先恐後地付諸大筆金錢,把孩子送去學一堆看似酷炫實則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沒什麼卵用的雕蟲小技,還對這種捨本逐末的教育投資津津樂道。

知乎上有答主說:有錢人鼓吹“素質教育”還可以理解,畢竟那是損人利己,畢竟他們想要的“素質”可以輕鬆地通過貨幣買到。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沒錢人也跟著叫囂“素質教育”,那簡直是莫名其妙,自甘墮落!

誤區二:素質教育就是任憑興趣發展,不符合興趣的都不用學

與“素質教育”意思相近的一個詞語就是“興趣教育”——但是在中國,“興趣教育”幾乎已經被曲解為“只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別的不用管”,“幹不符合自己興趣的事情都是不務正業”。

然而現實是,絕大多數人都是天賦平平、興趣寥寥的,如果真的按照“興趣”選擇學習項目,不考慮回報、就業率等其他因素的話,那以中國學生的尿性,“電子遊戲”、“吃喝玩樂”估計是他們最青睞的熱門科目。又有幾個人的“興趣”正好落在文史哲數理化的某一項?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當這種“興趣論”大行其道之後,學生們可以理直氣壯地面對自己的學業短板了——“你看,我學不好都是因為我對這個沒興趣”,“考試真的不適合我”、“語數英政史地太無聊,我要去追求我的興趣我的理想”……

所以說,這套把“興趣”擺到至高無上地位的教育理論,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非但不能指引他們挖掘自身特長,朝著自己的興趣方向發力,反而給了他們放任自己平庸懶惰自由散漫的藉口。

誤區三: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分數

高舉“素質教育”論的人們,現在都有一種非常偏激的共性:就是憎惡分數,厭倦與考試有關的任何一切。

一些自詡“觀念前衛”的家長,甚至對學校任何的分數評比行為都非常排斥,連老師彙報分數高低變化,要求試卷作業家長簽名這些正常的教學督導工作都要反感,似乎只要一涉及到“分數”,就開始唸叨“應試教育毒害學生”的口頭禪。

瞧瞧這些家長被“素質教育”洗腦成了什麼樣?哪個國家的教育理論說過,提倡“素質教育”就可以不用在乎分數的?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西方正統的“素質教育”,也只是提倡學生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而已!什麼叫“多元化”?就是指在分數之外,還有其他評價標準,但是,並不是指“分數”這一項就取消了,cancel了,OK?

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哪怕它多麼提倡“多元化”教育標準,但在眾多評價標準之中,分數這個標準的權重,依然是佔比最重的!佔比最重的!佔比最重的!

比如,留學界眾所周知的,SAT(俗稱美國高考)考不到2200分以上,常青藤大學是不會招你入門的(你把什麼校外公益、社會實踐、才藝獲獎全部加上也沒戲)。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很多人連這個基本常識都沒搞懂——只有在分數達標的前提下,豐富的校外素質和才藝水平才能提升你的擇校競爭力,幫助你戰勝其他分數同樣達標(分數可能比你還高)的競爭者;而如果分數不達標,一票就否決了你的所有才藝榮譽和光輝履歷!這時候你分數之外的素質再牛逼,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也不會寄到你的手上。

還記得野比大雄考砸的時候,是怎麼苦苦哀求多啦A夢掏法寶授錦囊,怎麼想法設法瞞過媽媽,避免被媽媽甩大耳光子的嗎?櫻桃小丸子這個學渣,多少次拿著分數糟糕的試卷,回家對著母親繃緊的面孔瑟瑟發抖?我在東京的地鐵裡面,也沒少看到過補習廣告滿天飛……呵呵,連亞洲最發達、基礎教育已經十分強大的日本,尚且處處被考試文化的氣息籠罩,何況中國這個連掃盲教育都不敢說已經百分百完成的發展中國家呢?

誤區四:家長口頭鼓吹素質教育,背地裡高價把孩子往“應試教育”的“魔窟”裡送

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很狡猾,自己經常在網上傳播“素質教育論”,朋友圈裡也充斥著“應試教育把學生害苦”的言論,但這並不阻止他們削尖腦袋也要把孩子送進幾百塊一節課的補習班,其中,學X思、新X方、邦X之類的應試刷題大本營更是他們最青睞的香餑餑。

他們不遺餘力地攻擊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這些平民子弟的應試工廠,卻偷偷給自己孩子物色各種應試訓練營——家長們的口是心非,非常值得玩味。

還有一種情況是,某些機構和個人,嗅到了“反應試教育”背後的巨大商機,利用家長對主流教育的拒斥和反感做文章,開辦起了什麼“快樂學堂”、“XX學班”、“田園教育”,然後用“高端素質教育”的動聽名義包裝自己。這些XX班XX堂動輒幾千上萬塊的學費,都是掏空家長錢包的智商稅啊!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素質教育”這個提法,反映了廣大學子廣大家長對現行主流教育機制的不滿,過度強調分數和應試,的的確確曾經引發過不少弊端和悲劇,迫使在應試的高壓之中不堪重負的人們努力尋找更優質的替代教育選項。應該說,這種反思和探索不乏積極正面之處,但也隨之衍生出了很多更加負面的東西。

迄今為止,“素質教育”這個美好的名詞,因其“能在快樂中學習”這種誘人屬性,仍然蠱惑著一代代年輕人心馳神往,可惜,30年的“素質教育”探索,並沒有帶來更先進、更出色的教育實踐,而是創造了一大批強行偏離主流的教育怪胎。

而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一旦信仰了“素質教育”則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他們質疑、反對“應試教育”,甚至不惜以輟學的方式相對抗。他們另闢蹊徑地投身“素質教育”之中,期望得到更好的前途,卻反而付出了更多的代價和風險,賠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