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素质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们成为同学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互联网,人们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轻松交流,将这种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移植到教室里面,让孩子们适应智能时代较为常规的沟通方式是也是教育者们应该着手去做的事情。

新兴素质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们成为同学

美国STEM领域的教育专家们表示:“将学生放到一个全球化的合作环境中,能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锻炼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从小就会对世界局势有一定的意识。” 近些年,随着教育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全球化环境下学习的价值,他们也采取了种种举措来推动校方落实和加强这方面的软硬件建设,在欧美国家的很多学校,孩子们都已经开始熟悉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拥有了不少其他国家的“同班同学们”。

科技的力量——例如Skype、Zoom等实用又免费的视频会议通讯工具,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能够“聚在一起”,讨论现今最热门的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产出解决方案。这种交流,甚至能帮助他们去找到一些热心的行业专家进行指导,让学习和实践完美结合。

弥尔顿区中心小学的图书馆多媒体专员Karey Killian表示,“班级里的孩子们每12天见到我一次,见到我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跟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交流,每次结束,他们都要问,下次还可以继续打Skype电话对吗?”

全球教育研究员和顾问Erin Dowd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是对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孩子们能够从中进行反思,让他们通过其他国家的文化、沟通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思考:我到底是谁?哪里才是更适合我的地方?我应该怎样去适应这个世界?

新兴素质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们成为同学

关于让学生们快速进入到全球合作学习的模式中,Erin Dowd和她的同事Killian给出了以下建议:

让学生们知道,比起彼此之间的不同,大家有更多地方是互通的。

你们可能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另外一个国家的学生见面会碰撞出很多的不同,但事实上,在Erin的经验中,大家都更倾向于把重点放在彼此的互通之处,比如他们都喜欢的歌手或者食物。这样大家会更快的进入熟悉的氛围中,之后,孩子们才愿意持续的与一个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相遇的朋友保持联系。

新兴素质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们成为同学

让学生在提问和调查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当学生有机会向其他国家的专家或同龄人提问时,他们有时候会陷入短暂的迷茫,甚至会提出一些看上去很“笨”的问题,比如,你们会穿什么样的鞋子?或者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不过这些小得微不足道的问题恰好可以引致更深入的议题,比如喜欢穿的鞋子或许与气候有关——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灵感去做一个真正与全球环境有关的项目。很多孩子的问题都触及了更深刻的讨论,比如社会公正、贫穷人口这类。

让学生来做专家。

当有经验的学生和其他伙伴们开始合作时,他们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Killian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高年级的学生在通过视频通话,教另外一个国家的低年级学生怎样用模块化语言编程和使用3D打印机。

新兴素质教育模式——和大洋彼岸的孩子们成为同学


让学生尝试TA从未想过要进入的领域。

想象一下通过Skype和某个城堡的巡逻员打招呼,或者和微软的员工聊聊STEM领域的职业生涯。很多学生都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期待或者培养了新的兴趣,其中的收获不是孩子们坐在电脑前去搜索就可以得到的,因为人类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还是会受到自身思想体系的限制,而跨国交流带来的总是意外惊喜。

在交流中学会移情和理解。

当美国学生和在临时帐篷里上课的非洲学生视频通话时,他们得到了贫困地区的第一手讯息,真切地感受到了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群孩子们正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到他们缺少书本文具等物资后,美国学生们发起了一次筹款,用来给非洲的同学们购置,同时他们将花一年的时间,向学校的每个学生募集书籍。

“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Killian说,“它打开了孩子们的双眼,让他们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并且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事情等待着我去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