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最近遇到一位家長,本來是聊孩子升學問題的,但聊著聊著又開始訴苦水——

說現在孩子辛苦,學的東西多,作業也多,上面大力宣傳“素質教育”,但中國真正能享受到的又有幾個人?窮人家的孩子想熬出頭,只有通過考試!那考試又看分數,應試教育教出來的······那還能是個健康的人嗎?我都怕孩子將來有心理問題。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可以看得出,這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相當焦慮。這一番肺腑之言說出來,雖然有道理,但卻不全面,小編覺得很有必要分享出來,和大家討論一下。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現在的孩子學習累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需多說,肯定是一致的:累!

世上有什麼事情做著不累呢?只要人還活著,就都有理由去覺得累。畢竟生命在於運動,哪怕不思考、幹躺著,身上的細胞也還在瘋狂運動、新陳代謝。所以累總是有理由的,累也是常態——我們不該聚焦在累不累,而應該關注累得值不值?!

之前和家長討論孩子作業中的疑難,小編的建議是“讓孩子多做做題,多看看課外材料,認真品味出題思路,之後再遇到這樣的難題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多做做題、多看看課外材料——

這幾個字彷彿有什麼問題,部分極度寵愛孩子的家長當即就激動了起來:

“國家都說減負,你這是違背政策!”

“現在小孩讀得那麼苦,你還再加量!”

“我們當時初中才讀的英語,現在不也活得挺好!”

“現在小孩子學的東西比你們那時候難的多,別太嚴苛了!”

沒錯,我承認現在孩子學的東西比我們當時學的更多,也更難。但有一點請大家注意:這難道不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人類社會在不停發展,而且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代學得自然更比一代難,但學得難未必等於學得累。你不能在他壓根沒累之前就擔心,就減負,武斷地認定“孩子不該承受這樣的壓力”——這其實不像是保護,更像是偏見。

設備不一樣了,結構不一樣了,效率也不一樣了。我們以前在線下個五子棋,用撥號上網都要滴滴嘟嘟等半天;現在百人打遊戲“吃雞”也就是一瞬間的事。以前講個知識點,連說帶比劃黑板上描半天,現在多媒體一轟就清楚了;以前英語老師如果帶一點口音,全班都能被帶走,現在美劇一看、APP一刷就能糾正過來······

現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所能獲得的信息量完全不一樣,學習效率也大不相同。每一代習以為常的知識獲取能力,在上一代看上去都顯得匪夷所思。

經常能聽見七大姑八大姨拿自己的受教育經驗去類推,覺得“哇,我在這個年紀的時候肯定學不了這個”,就認定這個是“不可承受的壓力”——其實這種類推是很難成立的。

教育的效率也是跟著科技的進步發展的。幾十年過去了,火車的速度都提升好幾倍了,學習難度這件事情不可能按兵不動。

之前新聞報道了一個學校,三年級才開始教數學,美其名曰“減負改革”,有一些人拍手叫好。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到底什麼是素質教育?

在大家的吐槽聲中,經常出現這兩個詞:減負、素質教育。

有人會拿極端的案例說事兒,比如A校有學生跳樓了,B校有孩子崩潰了······但實際上,我們讀書那會兒,甚至再早些時候,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不能因為個別人存在問題,就讓所有人的標準線往個別人那裡靠!

學校不是遊樂場,學生實際上就是把學習當成職業的人,學習有壓力是很正常的。

因為個體差異而存在的問題確實有,那怎麼辦?讓大家都慢下來?顯然不可能!這種時候唯有因材施教,特別問題特別對待。減負應該是減去“不合理的部分”,而非擴大“不合理的範圍”。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學習終究難以繞開一個問題——就業。而說到就業,競爭也就避不開了。什麼樣的競爭?肯定不是在學校、小區裡的那種,而應該是面向社會的——現在應該說是全球化競爭。

大家都在說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什麼呢?

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我又特地去搜了一下應試教育,搜索結果是“填鴨式教育”,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比喻灌輸式教育,把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而忽視其中的含義。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其實吧,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處,前者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後者則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最多的知識。但兩種模式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方式和結果都有些差異。比如說,素質教育要求師長們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是財力,而且見效慢,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應試教育則毫無創造性可言,甚至會限制或抑制學生的思考能力。

此前看到一些文章說窮人就配不上素質教育,我覺得這觀點有些莫名其妙。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有一篇文章舉例說:那個“數學考過17分,如今精通四國語言,被牛津大學錄取”的孩子被父母“放養”,家長“從不強迫孩子上補習班”、“十分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別人利用寒假上課,我們寒假則一起環遊世界開拓眼界”,新聞報道怒贊素質教育,呼籲教育改革——但實際上,這孩子初中高中上的都是私立的貴族學校,一年學費十萬甚至幾十萬。這孩子精通多國語言,甚至會編程、滑雪,還參與了許多國內外競賽,這都是父母用錢砸出來的。一般家庭可負擔不起這些,所以素質教育與窮人無關······

神邏輯!固然這家孩子多才多藝是因為父母有錢,所以孩子有機會嘗試了那麼多一般人嘗試不到的東西,但這也是孩子通過自身努力才獲得的成就啊。無法否認,有錢人的起點高,但我們得認識到——人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社會也並非絕對公平的!有錢所以有更多選擇,但再有錢也無法壟斷所有的機會,千千萬萬的窮人終歸是有出路的,沒錢不代表日子就不過了、孩子就不養了——要知道人類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過過的苦日子遠比現在久遠得多。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世界上沒有絕對一刀切的東西,富人有富人的玩法,窮人自然也有窮人的盤算。在教育這件事上,沒有什麼是可以直接全篇複製粘貼的東西,因人而異——大家都是東一塊西一塊地拼湊,然後不斷修改。

再說回素質教育,我覺得這實際上是“愛的教育”,交給學生愛生活、懂生活以及能夠獨立去生活的能力。哪怕現在大家都認為我們國家實行的是應試教育,但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講道德和禮儀,也講愛和獨立生存。雖然可能會因為講得太快,所以學生短時間無法明白其中的奧妙,但耳濡墨染,它一定是有作用的。

有人講應試教育太苦、太累、太磨滅人性,但我希望大家明白:孩子們的生活中不光是隻有應試教育,在這之外孩子們同樣有歡笑與感動!如果說大家羨慕的那種“環遊世界的素質教育”充滿了自由、歡樂與感動,那麼我們普遍實行的“陰森可怖的應試教育”也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只不過是含量多寡而已。採取應試教育的原因可能是很多條件的匱乏,但我們能給孩子的卻不僅僅是應試教育這個空殼,平時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多引導孩子更全面地瞭解這個世界······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應該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固定答案。有的家長總是會戰戰兢兢的,他們覺得“一時不慎就會耽誤孩子一生”,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說的”:



因為窮,所以“配不上”素質教育?


教育孩子自然是需要謹慎,但“決定孩子一生”可以“這樣決定”,也可以“那也決定”,哪裡有什麼標準答案!要知道,孩子是會長大的,父母也是可以糾錯的。大人也是人,說幾句蠢話也是正常事,不要太心事重重,覺得耽誤了孩子一輩子,沒必要。


“一生”這件事其實遠比大家想象中的長,你以為現在能決定的事,將來孩子的男/女朋友說不定都能掰回去。別太糾結,只要大是大非沒問題,這條路就不會偏。


現在讓家長焦慮緊張的內容太多了,不少家長老擔心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有那麼嚇人的事。願意陪伴、心裡有愛、正直向善,就算說過幾句重話,做過幾件傻事,也不是不能補救的事。

對於孩子的一生,家長最多隻是在“自己期望的範圍內施加影響”,就算提前把一切都規劃好,把各種“決定”做到極致,我們也會發現——


孩子會過上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生。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