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自從浙江等地新一輪高考改革以來,‘七選三’的新高考模式已經實施了好幾年。所謂的‘七選三’,就是學生高考可以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要考所有的科目,而是除了語數英三門必考外,再從其他七門學科中選擇三門學科作為自己的高考科目就可以了,所以也叫‘高考選考改革’。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選考’制度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並儘可能地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個性化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

可是,好的理念並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具體的操作事宜。‘選考’制度的匆匆上馬,早已註定了它‘坑坑窪窪’的命運。它的設計理念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沒有充分考慮現行高考制度和社會慣性所帶來的影響。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無論怎麼改革,各高校的錄取標準還是分數,所以家長和學生的選擇還是會圍繞著‘分數’在轉,至於興趣什麼的,只是一場高談闊論的‘空中樓閣’罷了。所以,在學生的選科上,並沒有真正落實高考改革的初衷和理念。

那麼,從以前要考九門學科到現在的六科,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沒有減輕呢?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選考’制度的實施,學校和學生就必須要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進行選科,一般會在高一下學期完成所有選科。學生在還沒有充分接觸那些學科之前,就要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科目,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因此,為了選課問題,學校和學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學過排列組合的人都知道,要從七門學科選擇任意三門組合,理論上可以有上百種的不同搭配,那麼如何組班、師資如何分配就足以把學校逼瘋。為此,很多學校都會只開出幾種限定的組合,學生喜歡選也得選,不喜歡選也得選,這也是學校的無奈之舉。

但是,學校這麼操作,顯然是與高考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為此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學校整改選課方案,並且還專門到各個學校進行監督和調查。

為了應付檢查,學校也是勞心勞力,當教育督察組來的時候,全校教室和辦公室都換上一張新功課表,等督察組走了之後,又換上原來的功課表。這可真是一場生動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好戲!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可以說,這種‘選考’制度的實施,不僅給學校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干擾,更是給學生的心理和學業上帶來不小的額外壓力,這完全是與高考改革的初衷適得其反、事與願違啊!

除了‘選課’帶來的困擾之外,‘選考’制度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就是讓他們一直處於‘衝刺’的狀態。

雖然學生高考不需要考所有科目,但都要參加‘學考’(以前的‘會考’),並要取得一定的成績,這樣才有資格參加高考。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為了能集中精力學習幾門‘選考科目’,學校往往會要求學生儘早地完成非選考科目的‘學考’,於是便會把這幾門科目的功課在某一學期集中安排。這樣就嚴重違反了科學規律,整個教學變得毫無秩序、混亂不堪。

此外,‘選考’制度在高考時間上給了學生很大的選擇餘地,理論上每年都可以參加考試(每年兩次時間,這幾年一直都在做調整),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提前考掉幾門,而在高三的時候留下更多的時間去複習語數英三門學科,學校也是基本支持學生的這種做法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種自主選擇帶來的更多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這樣就讓學生過早地進入高考備戰狀態。所以有些老師開玩笑地說,現在沒有高三,因為都是高三!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試想一下,如果高中三年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有多少學生能夠吃得消,而且這種‘匆匆上馬’的考試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搞得身心俱疲,最後還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這極大地損害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心理健康,嚴重地背離這次高考改革的理念和初衷,最終造成了這種適得其反、事與願違的尷尬局面。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由此,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了多年前喊得很兇的‘素質教育’。它的初衷和理念都是好的,可是在社會認識和執行方法的影響下,其效果也是一言難盡,最後的結果當然也是‘啪啪打臉’。

從‘高考選考改革’到‘素質教育’: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所以,在提出並要執行一個理念的時候,是不是要多考慮一下實施環境,並多做一些實踐論證。不然,再好的初衷和理念,其結果都難免會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