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製片人蔣鴻與紀錄片《汶川十年》

【中國經濟新聞聯播記者 王吉珍 劉夢新】“真的是錦繡巴蜀,換了人間!”11日,數年後重返汶川的哈爾濱公益人蔣鴻為眼前的變化欣喜而震撼,她和攝製組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汶川十年》的拍攝和創作當中。這部紀錄片是2009年《心魂》的姊妹篇,蔣鴻是製片人。《心魂》是四到五組汶川地震小英雄的事蹟和志願者李家福的勵志故事,《汶川十年》是說十年以後,他們在國家和政府的幫助下過上了好日子。

公益製片人蔣鴻與紀錄片《汶川十年》

《心魂》緣起“溫馨服務隊”

1979年蔣鴻在哈爾濱出生,從小父母就給她種下了善良、關愛他人的種子。“小時候,我們家住哈東站附近做點小生意,爸爸見到沒錢買票的人,會買火車票幫他們回家,媽媽也很善良。”從小受到父母耳濡目染,蔣鴻也願意幫助周圍的人,從小就希望給周圍的人帶去歡樂和希望。

蔣鴻已投身公益十年,至今仍保留著當年拍攝《心魂》的25本素材卡帶。“這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2008年4月,蔣鴻赴廣州深造播音主持,一個月後汶川地震發生。蔣鴻看著報道淚流不止,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去災區,幫幫那裡的同胞。

公益製片人蔣鴻與紀錄片《汶川十年》

可要想進入災區並非易事,焦急等待中的蔣鴻得知廣州接納了1000名受傷的災民,立即報名加入了緊急成立的“溫馨服務隊”,成為一名志願者。只要有時間,她便去醫院,為心靈受到重創的災民進行心理撫慰。一位截肢的年輕媽媽讓自己女兒認她做了乾媽,說只要蔣鴻來了,就會有一束溫暖明亮的光照進病房。

“溫馨服務隊”心理輔導的志願者經歷, 讓蔣鴻與災區人民在情感上有了銜接。“我要繼續做點什麼。”她說,地震過後房子倒塌了可以重建,但是心靈所受到的傷害是否有人去持續關注?這就是拍攝公益片《心魂》的初衷。

公益製片人蔣鴻與紀錄片《汶川十年》

拍攝途中暈倒在山路上

據蔣鴻講,當時她在廣州沒什麼人脈可找,終於“抓到”一個能去汶川並實現自己心願的機會。聽說有個志願者團隊要去汶川,蔣鴻主動與項目組聯繫,並義務做一些事情。雖然困難重重,終於得以成行。最初,攝製組成員有紅藍影視公司的編導葉建軍、監製趙丹,來自廣東廣播電視臺的四川籍主持人伍薩子且,攝影師斯文敘。2009年5月12日,一行五人從廣州一路奔赴四川。幾個月的時間,他們的足跡走過汶川、映秀、綿陽、德陽、什邡等地,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了災後寶貴的影像素材。

“那個時候到底走了多少山路自己也記不清了,只記得在去採訪電筒女孩鄧清清爸爸的時候,她家在高山上,車上不去,由於連日的拍攝和勞累在上山的路上我暈倒了,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鄧清清家的床上。”蔣鴻說。

拿出所有積蓄完成《心魂》

拍攝過程中,團隊遭遇了一臺攝像機和部分素材帶丟失的窘境。拍攝完成後,蔣鴻已經瘦到皮包骨頭了。她說:“有兩個夥伴是請假來參與拍攝的,沒要一分酬勞,也正是有他們的幫助,我才能堅持下來。”《心魂》拍攝後期,兩個合作單位不再跟進後續工作,資金變得緊張。蔣鴻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十幾萬元,全部投入到這個片子。剪輯費用是跟親戚借的,最後媽媽幫她還了一筆2萬元的欠款。2010年5月,《心魂》在廣東廣播電視臺播出後,社會反響很好,雖沒有任何收益,但蔣鴻和主創團隊感到很欣慰。

蔣鴻繼續著她熱衷的公益,經歷的志願服務數也數不清。2016年,蔣鴻從廣州返回故鄉哈爾濱發展,然而在她心中,有一塊地方永遠留給了汶川,留給了那座浴火重生的城市。 這麼多年來,她和當年在醫院裡認下的乾女兒一直保持聯繫,經常會寄去錢物。乾女兒叫王陽靖儇,還有一個名字叫蔣映秀,隨了她的姓,如今10歲了。

《汶川十年》計劃9月首映

去年9月,蔣鴻有了拍攝《心魂十年》的想法,並很快得到哈爾濱、廣州兩地誌願者團隊和有識之士的響應,同年11月25日在廣州舉行了開機儀式。目前,蔣鴻和她的公益朋友們準備回訪汶川,記錄受災群眾在震後十年間的心路歷程。

為了更好完成項目,蔣鴻和她的夥伴們自發成立了公益紀錄片組委會。今年4月29日,紀錄片及相關公益活動管委會召開主題為“美麗中國 新時代的幸福生活”的會議,將原公益紀錄片《心魂十年》正式更名為《汶川十年》。在蔣鴻的計劃裡,9月1日召開《汶川十年》的首映。

這次,蔣鴻重返汶川,被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深地震撼了。她說,汶川、映秀到處都是二層別墅。當地人民從住帳篷到簡易房到現在的二層小樓,在黨和國家領導以及全國人民的幫助下生活越來越好,他們身上那種熱愛生活、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人感動,所以希望這部《汶川十年》能夠早點播出去。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公益的精神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採訪中,合作伙伴謝彬輝導演這樣說。另一個合作伙伴江曉敏也表示,公益更是一份責任與擔當。他很願意和蔣鴻合作,不忘初心,記錄偉大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