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曾復:從楊寶森不掛髯口的戲說起

 楊寶森演過不掛髯口的戲,我聽過他的《平頂山》(《盜魂鈴》)的八戒,《天河配》的牛郎,《巴駱和》的駱宏勳。《平頂山》是老生應工戲,譚鑫培、王又宸等位都正式演過此戲,過去清宮裡的譚鑫培劇目《外學目錄》中第一齣就是《平頂山》。此戲老生演八戒不戴假嘴,楊寶森也不戴,八戒臉譜很有講究,不能勾成妖精樣子。楊寶森自己組班之後,還多次演過此戲,唱做都鄭重,認真,作為正戲來演。

劉曾復:從楊寶森不掛髯口的戲說起

楊寶森《盜魂鈴》臺上書法

 《天河配》的牛郎,楊寶森成班之後,還演過一次,前場與裘盛戎演《李陵碑》。《天河配》是跟童芷苓合演的,童芷苓演織女,楊寶森演前部牛郎,後部牛郎由童祥苓演。楊寶森小時在斌慶社科班演此戲頗受歡迎。 

 《巴駱和》是當初斌慶社科班很能叫座的一齣戲。楊寶森扮演駱宏勳,扮相、唱做念打無一不佳,單刀對打十分利落。此戲搭配整齊,楊寶森之外,徐碧雲演巴九奶奶馬金定,小奎官(殷斌奎)演鮑賜安,趙連生演胡理,小小樓(沈小樓)演巴九爺。戲中駱宏勳給巴九奶奶行禮、認義母時,有一次徐碧雲逗哏,擰著楊寶森的臉蛋兒說:"我的寶貝兒,小臉蛋兒活象小雞蛋兒。"臺上臺下鬨堂大笑。這使我聯想到那時斌慶社的小老生演員,楊寶森之外還有五齡童,王斌芬等位,他們各有特長,能戲不同。

劉曾復:從楊寶森不掛髯口的戲說起

楊寶森少年時代照片

 王斌芬的戲有《華容道》關羽、《青石山》關帝、《臥虎山》伍員、《百涼樓》吳楨、《木蘭從軍》賀廷玉、《火燒向帥》向帥、《逍遙津》穆順等。五齡童的戲有《逍遙津》漢獻帝《空城計》、諸葛亮《汾河灣》薛仁貴等。楊寶森的戲,《天河配》《巴駱和》之外,還有《珠簾寨》李克用、《定軍山》黃忠、《打魚殺家》蕭恩、《武家坡》薛平貴、《南陽關》伍雲召、《教子》薛保等。王斌芬嗓音高亮,擅唱嗩吶,學王鳳卿有汪派老生風格,可惜的是少年過世。五齡童後來改用本名,他就是陪荀慧生演戲的王文源,嗓音圓潤寬厚,當時有的學時慧寶,有孫派老生味道,後來除與荀慧生等位合演外,他本人的《探母回令》《盜宗卷》等戲都很受人歡迎。

 楊寶森當時嗓音非常好聽,一般唱六半調,離開斌慶社塔班,嗓子還是那樣好,都公認他是譚派老生。後來倒倉,便自己努力深造。他幼時曾受裘桂仙、陳秀華各位的教導,譚派戲的基礎打得很牢固,舞臺經驗很豐富,因之對老生藝術有正確的見解和評價能力。他崇奉餘叔巖的藝術,在餘叔巖自己組班和楊小樓荀慧生等位合作時,楊寶森正式購票聽戲,以他的基礎和經驗來聽餘叔巖演戲,收穫之大就不言而喻了。那時他灌過很多唱片,其中有的是孫佐臣操琴,他在大東書局的《戲劇月刊》中發表過《上天台》、《法門寺》、《盜宗卷》等老生戲劇本。這些唱片和劇本,很受當時京劇老生藝術愛好者,特別是餘叔巖老生藝術研究者的重視,原因是這些資料有很高的質量正確可靠。嗣後楊寶森嗓音逐漸恢復,搭班演出,他的《探母回令》、《烏龍院》、《打棍出箱》等重頭戲,由於規格嚴謹,都很受內外行的重視、歡迎。

劉曾復:從楊寶森不掛髯口的戲說起

楊寶森之《定軍山》

 楊寶森自行組班演出之後,威信與日俱增,聽眾稱他的老生藝術為"楊派",但是楊寶森十二分謙遜,他說他不是什麼"楊派"老生。至多也就是一個沒學好的"餘派"老生而已。 

 我從十來歲就聽楊寶森的戲,一直到他的最後。我也是十來歲就聽餘叔巖,也是一直到餘的最後。對照來看,我認為楊寶森是學餘叔巖老生藝術,很全面的一位京劇老生演員,是一位在餘叔巖老生藝術基礎上,按照自身之長,規規矩矩、兢兢業業,努力創造的高水平京劇老生演員。在譚、餘老生藝術傳代中起著一定的中堅作用。

劉曾復:從楊寶森不掛髯口的戲說起

楊寶森便裝照片

 對於這一問題我想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第一,楊寶森是在譚派老生藝術基礎上學餘,所以不會走入歧途,從他的表演中找不出壞的東西;這一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小事。第二,楊寶森學餘,不在於表面摹仿一字、一詞、一腔、一招、一式,他是按餘叔巖的演戲藝術原則來演他的戲,因而可以說他是掌握了真正的京劇基本功的。第三,楊寶森學餘,除《空城計》、《洪羊洞》、《李陵碑》、《定軍山》、《戰太平》、《打棍出箱》、《當鐧賣馬》等高難的好戲他均擅長之外,其他老生戲,唱、念、做、打各種劇目,不下百十出,他演起來,水平也均不低於上述各戲,都具有譚、餘的風度,非同一般。第四,演戲要有好的扮相,楊寶森的身材相貌合乎老生"內行扮相"的要求。第五,演戲要有好的嗓音,楊寶森的嗓音有好的生理基礎,加以功夫深湛,合乎京劇老生嗓音純正寬厚的要求,絕無單、左、扁、窄、啞等不足。第六,楊寶森演出之戲,達到可傳的境界,後人可以為法。 基於上述諸項之實,說楊寶森在譚餘京劇老生藝術傳代中起一定的中堅作用,想來不能算是過譽之詞。

(《楊寶森紀念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