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當年外公豐子愷先生酷愛京劇,外公說他自己"愛平劇(即京劇),始於抗戰前幾年","留聲機上的平劇音樂,漸漸牽惹人情,使我終於不買西洋音樂片子而專買平劇唱片,尤其是梅蘭芳的唱片了"。外公曾於1947、48年兩度訪問梅蘭芳先生。1947年那回,外公訪梅後說:"我平生主動訪問素不相識的有名的人,以梅蘭芳先生為第一次"。1948年,他在看了《洛神》後,又去訪問梅蘭芳先生,這次是由梅先生的京二胡琴師倪秋萍先生相陪,倪秋萍先生早已是外公的崇拜者。次日,梅蘭芳先生到旅館回訪,茶房和賬房先生這才知道他們旅館中住著大畫家豐子愷,吃驚之餘,紛紛去買紀念冊請外公題字。最後,外公留下了這樣的感嘆: "名滿天下","婦孺皆知"的豐子愷(報紙對外公的評價),還是不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有名。

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小姨(左)和大姨在家中自扮《梅隴鎮》

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1948年豐子愷與梅蘭芳合影,右一為小姨豐一吟

受外公的影響,大姨豐陳寶、二姨豐寧馨、小姨豐一吟都喜歡京劇。特別是小姨,對於京劇居然迷到荒廢學業的程度。抗戰時外公全家住在重慶沙坪壩,小姨在藝專讀書時加入了"平劇(即京劇)研究團",曾演出《武家坡》、《女起解》等劇,由畫家李可染操琴。五十年代,小姨在工作之餘,還常常看戲唱戲。外公在小姨的戲裝照上題過一首詩:"為愛西皮與二黃,且施粉墨暫登場。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覷郎。"

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外公與穿《鳳還巢》戲裝的小姨合影

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為愛西皮與二黃,且施粉墨暫登場"小姨在《鳳還巢》中扮程月娥

在外公家濃重的京劇氣氛薰陶下,我也從小喜歡京劇,在復興中學上初二時就跟小姨買了天蟾舞臺樓下第二排的票,看楊寶森的《李陵碑》,旁邊幾位操京腔的大人議論:"這麼好的票,給了這孩子算是糟蹋了。" 高三畢業考前夜,我不復習功課,居然去看梅蘭芳演的《宇宙鋒》。從高二起,外公請倪秋萍先生教我拉胡琴。倪先生曾到陝西南路39弄93號外公家中(現在是《豐子愷舊居》,已對外開放),為小姨伴奏《生死恨》、《女起解》。後來我學琴有了進步,就在外公家裡為小姨伴奏梅派名劇《霸王別姬》,記得當時外公他們都在聽,院裡站滿了聽戲的街坊和路人。

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女兒劇照"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喚起我破天門壯志凌雲"

豐子愷一家四代京劇緣

在北大京劇團伴奏京劇《霸王別姬》左一:北京京劇團月琴師胡先生,中:作者

幾年前,集團公司文藝會演,我重新操琴,為中國戲劇學院的青衣伴奏《霸王別姬》。一開場"南梆子"的過門就獲得滿堂彩。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演唱和伴奏聲中,我不禁想起外公早已作古,倪師在文化大革命後去了香港,早已失去聯繫。但《別姬》的"南梆子"、"二六"曲調依舊,想想人生真是無常。

不久前,當音樂教師的女兒瑩芳也愛上了京劇,向京劇團的老師學唱了《穆桂英掛帥》。

我欣賞女兒那梅派的唱腔,看她的劇照,不禁無比感慨:從外公,小姨,到我自己,再到我女兒,豐子愷一家竟有四代京劇緣!

作者簡歷:宋菲君,著名畫家豐子愷的長外孫,曾任大恆新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總工程師,中科院教授、博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