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老北京人可能都知道

北京的五条胡同相交

能形成一个少见的胡同枢纽的

大家都会冠以美称“五路通祥”。

而这样的地方

在建国门就有一处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赵堂子胡同

这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实不长

才225米

东西走向

胡同西口与朝阳门南小街相交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胡同东段相对较为曲折

共连接了四条胡同

西南为阳照胡同

正东是后赵家楼胡同

正南是宝珠子胡同

正北为宝盖胡同

这种方位就是在古代几乎也称得上是

一个升级版的十字路口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左边为赵堂子胡同,右边为宝盖胡同。

这还是一条以“堂子”命名的胡同

就不难想象它也曾是市井小贩、贩夫走卒

甚至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或许还要发挥生产八卦

畅通信息的隐性功能

那么昔日处于“五路通祥”西向的

赵堂子胡同,今天又如何呢?

胡同人来人往

走过这条胡同

最多不超过5分钟

多花两分钟细细浏览胡同两侧的建筑

会发现保留下来的门牌号也不多

胡同北侧尚存有1号、3号、5号

南侧则保留了10号、12号、16号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不熟悉的外人粗粗看过去

大概也只对3号的朱启钤故宅

和16号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

有一个粗浅印象罢了

而那些看不到的号码所标识的建筑

就如同它一直以来默默发挥的功能一样

给居民一个住所、一个家

隐藏在胡同深处

与那些年年春天再吐新芽的老槐树一样

成了胡同不变又不平凡的所在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胡同虽短

但这里平房院落众多、居民高度聚集

所以平日里也总是人声嘈杂

特别是黄昏时候

街坊们摇着蒲扇出来纳凉时

胡同里两侧的槐树还会飘来阵阵花香

但要说胡同里哪能见到最高大苍翠的古槐

要数胡同尽头的朱启钤故宅了

幽静的四合院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这是一座占地3000多㎡的四进四合院

宅院由朱启钤在20世纪30年代购置

当时还是一所未完成的建筑

全部由他自己重新设计并督造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因其特殊的建筑制式

以及其前主人的不凡生平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这座古宅便被评定为区级文保单位

留存至今

砖墙上就镶嵌着一块1尺见方的白玉石

上书“朱启钤故宅”

一旁还有一块朱启钤生平简介铭牌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据朱启钤之子朱海北回忆

院内的彩画及建筑上的做法

完全按《营造法式》进行

所用木工、彩画工

都是为故宫施工的老工匠

可以说这座宅院的建设

倾注了朱启钤大量心血

从广亮大门进入

正对着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走廊

形成一条南北轴线将整个宅院

分成东西两个部分

共8个院落,院内回廊环绕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1990年拍摄的朱启钤故居鸟瞰图资料。

如今历经岁月

外人若要了解这座老宅院故事

就不得不从它曾经的主人——朱启钤说起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朱启钤是光绪时举人,清末北京外城警察厅厅长、蒙古事务督办;民国时历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建国后还担任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兼古建筑修整所顾问。历经晚清、民国及新中国,可谓是宦海沉浮却依然长青的杰出代表,甚至一度官拜市长。即便如此,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侧目的仍是朱启钤对中国古建筑的贡献。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著名的茶座,来今雨轩就位于中山公园东南部。朱启钤首倡公园开放运动,积极主张旧时的皇家园林对外开放。中山公园就是中国第一座群众性公共园林,原身为社稷坛。

他是把北京从一个封建帝都转变成现代城市的第一个设计师。他主持改造了正阳门(前门),开辟了京城的东西中轴线;打通南、北长街等,开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修筑环城铁路、疏浚护城河;将社稷坛改造为北京市第一个向市民开放的公园——中山公园;创建第一个博物馆、创办中国营造学社……翻开历史书页,历数一个又一个的突出事迹,评价其人为“中国古建筑学的奠基人”可谓实至名归。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办公地点就在朱启钤故居的前院。

一个古建筑学奠基人的家宅注定经历也不会一般。早在建立时起,主人便将前院开辟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活动场所。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建筑的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请来了梁思成,同时聘请刘敦桢、梁启雄、单士元等人进行史料收集整理,此外这群志同道合的建筑学研究者、爱好者们还无比重视实地勘测,有着不停留于故纸堆的实干精神。成立后不久就出版书刊多种,例如《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工段营造录》、《营造算例》等。然而旧中国,所有新团体的创立、发展和辉煌似乎都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一一被碾进废墟,“中国营造学社”就这样走过了它的黄金时代,结束于那一声突然降临的炮火。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面对战争

等待这所宅子的也注定只有多舛的命运

自七七事变后

朱氏故宅历经日方征购、国民党占用

和抄家、发还、最后捐献给政府

作了外交部宿舍后才归于平静

只不过过往风光也渐渐黯淡

到今天已经成了

普通百姓日常家居的大杂院了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建筑与社区“营造”之路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建筑营造自古至今

从来不是单纯的匠人精神

其文化思考和继承载体的“法定”身份

朱启钤曾言明

建筑营造不只是 “匠作之事”

有必要纳入文化的范畴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随着社会的发展

“营造”一词词义丰富

又不断融入时代特色

文化营造也成为“社区营造”的一部分

如果说胡同3号——朱启钤故宅

是赵堂子胡同的灵魂

由此可以探索“文化营造”之古法

那么胡同另一边的16号

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则是胡同的地标

更是我们期待的“文化营造”之今时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近些年来建国门地区

以党建为引领,街道、社区全方位参与

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名片:

立春文化节、彩虹文化节、公益编织节

重现民俗特色,培育草根团队

输送地区文化特色,打造公益品牌

方方面面早已成效满满

不仅亮出地区风采

也让本地居民受益匪浅

更将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向外输送

东城胡同故事:赵堂子胡同“营造”今昔

▲2018年建国门第12届立春文化节现场。

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就这样充分发挥出

它作为一个枢纽、

一个文化培植基地的典范作用

在承前人“营造”理念

续民之所愿、所想

展基层“营造”新图示方面

成为赵堂子胡同的新地标

也可谓正当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