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陝西人,你未必知道歷史上的紫陽茶都銷往哪兒了?

作為陝西人,你未必知道歷史上的紫陽茶都銷往哪兒了?


紫陽茶的銷售,歷史上以3個地區為主:陝西關中、甘寧青新和楚豫地區。

一、關中地區

早在唐代,紫陽茶即已進入長安市場,其運輸應當是兩條路線。一是走子午道:從產地起程,先由水運或陸運至石泉,然後由石泉經子午道進入京城。二是陳倉道(故道):茶葉從紫陽裝船,溯漢水而上至漢中,經眉谷、鳳縣、大散關到達渭水之濱的寶雞進入關中,走驛道進入長安,或沿絲綢之路遠銷至波斯、中亞細亞等地。

清末民初,商人販運紫陽茶又另闢近道,即穿秦嶺,由紫陽東下安康,北轉沿乾祐河谷經鎮安、柞水直抵西安。由紫陽到安康若走水路只需1日,安康經鎮安、柞水到西安負重亦9日可達。其後,商人走此路者居多。

作為陝西人,你未必知道歷史上的紫陽茶都銷往哪兒了?


二、甘寧青新地區

紫陽茶行銷甘寧青新(統稱大西北),縣境內有水旱兩條路線。出縣後分別在西鄉、漢中、十八里鋪(今鋪鎮)匯合,再繼續向西。

縣境內旱路;任河流域的茶商走亮埡子,經鎮巴觀音堂、魏家灘、興隆場、大河壩、平安場、兩河口進入西鄉縣境,又經洋溪河、馬家灣、堰口到達西鄉縣城;也有一些商人至觀音堂後轉而向東北經大市川、五里壩、下高川、木竹壩到達西鄉縣茶鎮,把茶葉在茶鎮出手或轉運的。渚河流域則走鞍子溝,經鎮巴之碾子埡、兩河口、下高川到達西鄉縣城。而任河流域八廟、白鶴一帶茶商,則走田壩河、巴廟、西河、五里壩到西鄉。

陸運(旱路)自紫陽至西鄉,沿途山路崎嶇,人力負重甚為辛苦。但因路程不甚遠,10日以內可到;又較保險,不似水運,茶葉常因受潮而遭受損失。故雖有漢江航道,而人力背運者仍很多。特別是春季,茶初上市時,船運途中費時糜日,商人為搶高價,常常購數十公斤茶葉即上西鄉。

水路:任河流域自瓦房店以下,及漢江沿岸茶商多走水路。自紫陽境內溯江而上,經石泉、洋縣、城固而至十八里鋪及漢中;或至西鄉境後改裝小船轉沿牧馬河抵西鄉縣城。

水路運茶所需時間較長,平常最短時間即需20日左右或1個月,甚至3個月之久,最短為14日。且漢江上游沿途險灘甚多,稍有不慎,即有翻船之虞,茶葉也常常因受潮而變質發黴。好處是運費比陸運低廉。以民國二十七年(1938)為例:自紫陽至南鄭,每百公斤茶陸運費用26元,而水運僅14元左右。

水路運茶又受季節影響。春、冬漢江水枯時,船隻上行只能到達十八里鋪,十八里鋪以上便無法通航。故每逢枯水季節,凡運茶船都把茶葉卸在十八里鋪——這是十八里鋪成為紫陽茶重要集散地的原因之一。只有漲水時茶船才能到達漢中。

茶葉自紫陽境內經水、陸兩路進入西鄉、漢中、十八里鋪3處重要轉運地後,又經西北茶商之手,經下述兩路進入大西北地區。

1)沿褒斜道經留壩、鳳縣、兩當到達天水。到天水後又分為兩路:一路經清水到達莊浪等地;另一路經甘谷、武山、隴西、臨洮到達臨夏(古稱河州)地方。

2)經勉縣、略陽、徽縣、成縣、西和、岷縣到達臨潭一帶( 臨潭古稱洮州)。茶葉到達臨夏、臨潭等地後,除大部分就地銷售外,另有一部分又轉銷至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乃至更遠的地區。

漢(中)白(河)公路通車後,西運貨物主要為紫陽茶。“今則公路老白段未成,漢白段亦惟紫陽茶西運入甘耳。蓋紫陽茶年產約三十餘萬斤,什九銷於甘,故茶商向以此為通道。武漢失守後,關中缺茶,則什三又由子午等道負販以入關中矣;……”(黎錦熙:《方誌今議·縣誌擬目·交通志》)

作為陝西人,你未必知道歷史上的紫陽茶都銷往哪兒了?


三、楚、豫地區

紫陽茶“向東銷售者,幾全用水運,經湖北老河口轉銷於鄂豫兩省西部之地”。(王成敬、賈秉溫《紫陽茶之產銷》)山西、陝北商人販運至蒙邊售賣或易馬的茶葉,亦有相當大一部分取自鄂西集散的紫陽茶。

雍正《敕修陝西通志·茶馬志》轉引《延綏鎮志》語:“順治十年,榆林、神木二道始行茶法,御史姜圖南之請也。中路紅山市口,額髮茶引一千道,徵價銀三千九百兩;東路神木、黃甫川市口,額髮茶引三百三十四道,徵價銀一千三百二兩六錢。其引於巡按茶馬察院領繳。商人俱往荊襄市茶,至邊口易賣”。這段文字,當指此一史實。

抗日戰爭中,河南、武漢淪陷後,向此路者甚少。

四、陝甘寧邊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紫陽茶曾進入陝甘寧邊區。

自長江流域產茶區淪陷以後,華南茶葉無法進入西北,整個大西北地區茶葉來源只有紫陽和四川茶。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政府暫時放鬆了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故紫陽茶進入邊區尚不太困難。運銷路線和渠道也較多。一是西安,商人從南關、東關進貨,經銅川、黃陵、宜君去延安;一是寶雞,從漢中或十八里鋪進貨,走平涼到甘肅之慶陽、寧夏之六盤山、鹽池地區,或再經慶陽到達陝北之定邊、靖邊地區。

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期間,雖然國民黨政府對邊區實行嚴密封鎖,但茶葉還是衝破關卡進入了邊區。其原因是茶葉不屬“違禁物品”,且邊區又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政策,買賣公平,商人樂於去邊區做生意。甘肅慶陽茶商張元忠,抗戰中經營茶葉,大批紫陽茶經張之手銷到邊區。頗具諷剌意義的是,當時向陝甘寧邊區運銷茶葉,不僅私商經營,國民黨軍也偶有所為。 如寧夏國民黨駐軍某部打著“澱源公司”的招牌,到漢中轉運紫陽茶至邊區,一次就是三四百匹駱駝。

作為陝西人,你未必知道歷史上的紫陽茶都銷往哪兒了?


五、出口

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以後,為增加蘇銷紅茶,1951年西北茶葉公司安康支公司從江西請來5名技工,在蒿坪河、洞河製茶約10噸,用油漆過的紅木箱包裝,由西北茶葉公司出口蘇聯。(編者注:目前最早的陝西紅茶研製歷史)

1959年,紫陽茶始由上海口岸拼配出口。上海出口商品檢驗局鑑定認為:茶葉的原料很好,膘厚,嫩度均符合出口要求,外形加工也不差,就是含有餿、酸、黴味。省外貿公司建議改“曬青”為“炒青”以提高茶葉品質,改進加工工藝,逐步達到精製茶的標準,並建立炒青茶生產基地,為直接出口創造條件。嗣後,紫陽茶試站、毛壩茶場及安康流水店等地曾試製炒青茶,但數量、質量均未達到直接出口標準。1965~1967年,安康茶廠以紫陽、嵐皋、安康所產的部分曬青茶為原料,加工精製成珍眉3、4、5、6、7五個級,貢熙2、3、4、5及5(2)五個級,以及特針3級、秀眉2級,由上海口岸拼配出口,每年150噸。1968年,茶廠因受武鬥破壞,出口停止,此後再來恢復。

作為陝西人,你未必知道歷史上的紫陽茶都銷往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