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普在國立山東大學

周學普在國立山東大學

周學普

筆者的書櫥裡珍藏著一本1937年商務印書館初版、國立山東大學講師周學普先生翻譯的《哥德對話錄》。這是《哥德對話錄》在我國的第一個中譯本,所根據的原著版本也是最具權威且最早的,可謂有“原生態”的特色。胡適曾在晚年談話錄中提到周學普譯的《哥德對話錄》,認為“這部書是值得翻印的”。

周學普(1900—1983年),浙江嵊縣人,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院。1934—1937年執教於國立山東大學,在這裡留下了諸多翻譯作品。

周學普在國立山東大學

國立山東大學

執教山東大學

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趙太侔任校長。1934年至1937年周學普應趙太侔邀請執教山東大學外國文學系,任日文講師。據《國立山東大學教職員調查表》(1936年9月2日)記載:“周學普,日文講師(專任),別號‘企明’,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士,浙江大學法文講師;到校年月,民國23年9月(1934年9月),月俸200元。”

時任外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的是中國電影的先驅洪深,他是國立山大外文系第二任系主任。在山大,洪深開設了英文、英國文學史、戲劇選讀、浪漫詩人、莎士比亞、戲劇概論、大學戲劇、小說選讀等課程。

當時的外國文學系只有一個英國文學專業。外國文學系課程,以英國文學為主,法、德或日文副之。關於英國文學除對英國之詩歌、戲劇、散文、小說分期作系統的研究外,還對莎士比亞、米爾頓、斯寶塞、蘭姆各大家之作品單獨設課程講授。法文為外國文學系學生之必選,中國文學系課程,亦有數門為本系學生的必選,以收互相參照研究之效。除了本系課程以外,外國文學系的教職員還承擔全校的公共英文以及法、德、日等外國語的教學。

外國文學系的教職員共8人。據1934年國立山東大學教職工名錄中記載:外國文學系主任為洪深,教授為李茂祥、戴麗琳、趙少侯、葛其婉,講師為水天同、王國華、周學普。

周學普教授第二外國語日文課程。當時外國文學系的第二外國語課程為法文、德文任選其一,開設日文為第二外國語課程的是中文系,學習時間兩年,課程為一年級日文、二年級日文,共計16學分。1934年,徐中玉考入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他是周學普的學生。晚年徐中玉曾在《學術乃渡筏 胞情融海峽》一文中回憶在山大的老師:“過去只知有幾位師友和老同學在臺灣光復時前去任教,這就是抗戰勝利後赴臺工作的臺靜農、王哲安、周學普三教授,他們是我1934年在青島山東大學時的老師,且都較熟。臺老師教我詩經研究,王老師是王國維先生的弟弟,教過我兩年英語,周老師是我的日語教授。”朱渝生在《懷念父親朱世禔》一文中也提到了周學普:“家父朱世禔是山東曹縣人。1935—1937年就讀於國立山東大學國文系,受業於臺靜農、葉石蓀(葉麟)、周學普、顏實甫、老舍諸名師。”

與學生季刊《刁斗》

1934年,國立山東大學外文系宋墨庵、柳乃瑞、李世昌、郭根等高班同學(三年級學生)成立了刁斗文學社,“以研究文藝,砥礪學術為宗旨”,編輯、出版《刁斗》文藝季刊,1934年3月出版了一卷一期。《刁斗》第一卷出版了四期,第二卷出版了兩期,後停刊。《刁斗》是純文藝性質的文藝季刊,是當時在全國有影響的期刊,該刊內容主要為文學評論、創作和翻譯作品。

為充實刊物的內容,學生還約請教授撰寫文章,梁實秋、老舍、趙少侯、周學普都曾在《刁斗》上發表過文章。1935年4月,在《刁斗》第二卷第一期上,周學普翻譯發表了列寧著的論文《作為俄國革命之鏡的托爾斯泰》,這在青島是第一次全文發表列寧的經典之作。周學普在《刁斗》還翻譯發表了歌德的《牢獄》和自己創作的小說《浮士德本事》等文。

《刁斗》發行於1934年,共發行了6期,詳細記錄了當時國立山東大學文學思潮與創作的真實面貌,補充了文學期刊的空缺,為學校新文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山大任職期間,周學普還翻譯發表了《德國的文學研究的沿革》《高爾基的生涯和事業》《安特烈·紀德的路》等文。

周學普在國立山東大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哥德對話錄》

翻譯《哥德對話錄》

周學普留學日本學習德國語言文學,歸國後對翻譯德國作家歌德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山大他翻譯出版了歌德的《浮士德》《赫爾曼與陀羅特亞》和《鐵手騎士葛茲》等作品,還翻譯出版了愛克爾曼著的《哥德對話錄》。其中,周學普翻譯的《哥德對話錄》是中國最早的譯本,直到1978年才有了朱光潛的新譯本,唯書名改為《歌德談話錄》;兩譯本相隔近40年。

周學普根據1912年柏林 FritzHeidel書店書友叢書之GerhardtMerian編選本,利用1936年寒假,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哥德對話錄》的翻譯,於193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周學普在譯者序中道出了選擇該版本的緣由:“原書是數十萬言的鉅著,其中含有現今已被忘卻的人物,書籍的批評、色彩學等的過於詳細的說明,或太偏於專門的乏味的冗長的談話等等,對於一般的讀者,不免過於煩累”,因此,周學普的選本“簡單扼要”。

周學普為什麼要譯《哥德對話錄》?他在《序》中寫道:“愛克爾曼所著的《哥德對話錄》三卷是自從發表以來被視為研究哥德的珍貴的名著,與哥德的自傳《詩與真》同為研究哥德者必讀之書。”周學普完全是因為“興味上的關聯”才來翻譯這本《哥德對話錄》的,他更願意強調“哥德是莎士比亞般多方面的活動的偉人”。周學普在《序》中說:“我不揣簡陋,於譯成了哥德的《浮士德》和《鐵手騎士葛茲》之後,因興味上的關聯,在前一個寒假的一個月內完成了這種翻譯。”

周學普曾與朱光潛共話《哥德對話錄》。1936年7月20日,中華圖書館協會在青島舉行第一次年會,地點在山東大學。著名學者朱光潛是北京大學圖書委員會的委員之一,來青島參加了這次會議。周學普見到了朱光潛,與他探討了翻譯《哥德對話錄》事宜。

周學普翻譯的《哥德對話錄》是選譯本,注重呈現日常生活化了的歌德,使讀者“彷彿和歌德晤談,直接與其感情相接觸,而察知其內在的生活”。周譯本很好地保留了這一特色,因而顯示出別樣的趣味與眼光,給廣大讀者還原了一個更真實的歌德。鯤西曾評價說:“每當我感到心中煩憂時,就想翻開周譯本,隨便看到哪一節都會讓心情平靜下來,猶如身臨一股清泉那樣沁人心脾。”周學普翻譯的《哥德對話錄》剛出版就趕上全面抗戰爆發,書桌都難以安穩,書亦隨之默默無聞。

胡頌平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一書中,談到了周學普的《哥德對話錄》:1961年2月7日(星期二),飯後,胡頌平向先生談起,“最近讀了周學普譯的愛克爾曼的《哥德對話錄》”。先生說:“在我的《留學日記》裡提起這本書。我以前讀德文時讀歌德的著作。”先生又說:“這部書是值得翻印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在1998年9月重新出版了周學普翻譯的《哥德對話錄》。

1937年10月,周學普離開了山東大學。1946年應同鄉許壽裳之邀到臺灣,任臺灣省編譯館名著編譯組編纂,1947年編譯館撤廢,轉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張洪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