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山装(征文)

我爱中山装(征文)

中山装是革命先驱孙先生倡导构思的,他也是率先身着中山装的典范。

中山装简便、精炼、庄重、大方,自辛亥革命起,便在我国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用义表示尊奉孙先生之法。

在修改中山装造型时,赋予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纽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边不破缝。这些式样是很有讲究的。依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意深刻而形象。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加风纪扣,彰显严谨治国的理念。前身四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为以文治国。门襟为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显示五权分立,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检察权。左右袖口的六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即平等、自由、博爱。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因中山装有深刻的内涵,老一辈领导人,一生都身穿中山装。故在上世纪60——70年代,中山装在我国城乡广为流传。

时至今日,在不忘初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习在出访或重大场合,依然身着中山装。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2年,上小学五年级。当年过“六、一”国际儿童节前,我所在的陕西省永寿县窦家完小,排演了一场小戏,老师指派我担任一位小学校长的角色,要求我穿一身中山装。当日下午放学回家后,我兴致勃勃满怀希望地对母亲说明了情况。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娃呀,你这身衣服已经穿了6年了,补丁捰补丁,按理早就该给你做一身新衣服了,可咱一家人吃都没啥吃,哪里还有钱给你做新衣服呀?”我急得哇的一声,声泪俱下,边哭边说:“妈,不是我爱穿新衣服,我也知道咱家大人穷,是老师要我上台演戏呀!”这时妈妈伸出双臂,将我紧紧抱在胸前,大颗大颗的泪珠好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我的脸蛋上。

距离“六、一”节只有两天了,午饭前放学时,班主任窦老师对我说:“明天就要试验节目了,你要穿上新衣上台演戏。”我摇摇头,情不自禁地泪水夺眶而出。说明我家没钱做新衣,要求老师另换别的同学。老师急得脚一跺,生气地说:“唉!你为什么不早说呢?现在换人来得及吗?”

当日午饭时,窦老师来到我家,向我的父母再三说明了情况。母亲把家里仅有的10多个鸡蛋卖了,父亲在我的姑母家借了5元钱,在商店买了8尺低价篮布,请求邻居一位中年妇女,连夜为我赶做了一身中山装。

第二天,我穿着崭新的中山装走进学校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投来羡慕的目光。

如今,这身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山装,早已陈旧褪色,还打了几处补丁,但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去年夏季,我整理衣柜时,把它取出来,向我的儿孙们讲述了这身中山装的真实故事。

我爱中山装,一直身穿中山装。多年来,市面上买不到中山装,我就找裁缝师为自己加工制作。至今从未穿过西服的我,被别人瞧不起,有人叫我“老保守”,也有人叫我“老中山”,但我毫不在意,喜爱中山装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编者略有改动)

作者姓名:窦启英 陕西省永寿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