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藏北欢牧/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草原姐妹/34.5 × 34.5cm/ 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藏北姑娘/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沧桑/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酥油茶香遍草原/ 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九寨迎客/ 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犇牛图/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西藏神牛/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世界屋脊之牧/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高原神牛/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小牛犊/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草原晨曦/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高原无限好/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草原奔牧/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藏北牧场风情/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挤奶图/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世界屋脊所见/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牧牛图/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高原迎客/34.5 × 34.5cm/2006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雪域高原/34.5 × 34.5cm/2006年

延伸阅读:藏区的速写与生活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初次入藏——在拉萨的留影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这是一个典型藏族家庭的全家福。我所到过的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阿坝地区所看到的藏民着装特点、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大同小异。

1965年中央文化部在广州美术学院抽调我与另一位教师以及浙江美术学院两位教师共四位画家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画,并且安排我们在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日子里,随中央代表团赴藏体验生活,这个神秘的地方,我们一去便是120天。庆祝会结束后,画家们便分组行动:从拉萨—八一农场—雅鲁藏布江畔,以至称之为西藏江南的乃东县,住进了文成公主进藏建的第一座庙。这是一个农业地区,种植青稞的地方。经日喀则中国最南端亚东部队生活,中印边境线上,再赴海拔5000米藏北高原—国营澎波农场,再从青藏线坐七天七夜的车程回到敦煌。入藏时我们坐的是苏制飞机,为了大家能同时参观莫高窟,回程时我们改坐汽车。

有一位著名作家记录了我们这段生活,说我们是最早深入表现西域的画家,这个情景仍历历在目。在藏北机场,出了机舱便是另一个世界,晕晕摇摇,上不了二楼喘不过气来,尝到了缺氧的滋味,第二天住进医院才知道什么叫高山反应。浙江美术学院的姚先生是山水画家,进藏第一天起便开始肚子痛,坚持了四个月肚痛不止,回程经雀几山口不治而愈。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雅鲁藏布江畔

我随着中央歌舞团赴山南,见江畔有一藏民在吹短笛,瞬间我写下这一情景,后来我创作《牧歌》(右),就以此原始稿加工创作而成。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山南乃东县泽当全貌

据说泽当是当年的西藏江南,现在发展迅速,很现代化了。

在西藏,靠速写这武器,收集了数百幅速写,拍了99卷黑白胶卷(利用现代技术、照片作为辅助资料也是必要的)。“文革”期间,广州武斗我到汕尾,汕尾武斗我到顺德,随身带着这几百幅速写到处奔走,至今保存尚佳,成了我画西藏题材的重要资料。

改革开放后,重新翻阅这些稿子,仍能激发创作欲望。1981年为补充藏民生活,我们再到藏区—四川阿坝州体验生活,除了画藏民形象,更发现牦牛在藏民生活中的作用,更钟情于牦牛,一发不可收拾。回顾总结过去艺术实践时深深感到,现有的记忆和速写,对待今天与时俱进的创作要求,仍是十分有用的财富。

我们住在文成公主进藏建的第一座庙里。县委李书记是湖南人,比我们年长几岁,进藏已有好些年,是部队转业干部,得了严重的高山病,每天牙龈流血,头痛。

在庙里,清晨起来看到老喇嘛、小喇嘛,不是用水洗脸,个个都是吐口水擦脸,深感恶心!数十年过后,我得了眼疾,一个学生从海南岛回来告诉我调理眼睛的方法—每天晨起用自己的口水吐在掌心上,在眼眶周围转“8”字,要我试试看。啊!我想起喇嘛用口水洗脸,也不就是治疗疾病吗?藏区,今天大多数人知道是独特的宝医圣地,可见一斑。

据说泽当那地方现在已很现代化,广东援藏,就在此处建设了高级宾馆。

藏民的饮食十分简单,在收割的日子里,在田头烧热大铜锅,加砖茶和酥油—叫酥油茶,每个人都带有羊皮袋装的青稞粉(青稞炒熟后制成粉),青稞粉放在木碗里,然后兑上酥油茶,用手搅拌成面团,这叫糌粑!我看着这热闹的午餐,藏民吃完后,用舌舔舔木碗,再传给第二个、第三个使用。我第一次吃糌粑是在拉萨的宾馆餐厅里,那里特制的糌粑,磨得特别细,还加了许多的糖,过后许久仍消化不去,肚子胀胀的。我在田头吃的藏民给的糌粑是粗粗的,而且没有糖,回想当时能够咽得下去实是不易,可也印象深刻,几十年过去了,相信大踏步前进的藏民生活早已与时俱进了。

藏民极其崇尚宗教,除了大气、乐观外,其实另一面是很有好奇心的,他们看到许多病弱的汉人都贴着止痛膏药但不知是何物时,居然认为是时髦,一个藏民仿效后,无意中“发动”了整个村子贴同一牌子的止痛膏药。我在参加一个村民会议时,分神想起这件事来,竟发作般地大笑,作为文化人很失态,我很尴尬。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泽当妇女曲雍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乃东县民间演出团里的一个打扬琴的少女曲珍的形象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1965年,次仁姆克松是乃东贫农协会主席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乃东藏族少女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翻身农奴索朗多吉(“乌拉”指农奴)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1965年的文成公主庙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1965年的文成公主庙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雅鲁藏布江渡口1965年,那时没有桥,汽车渡江靠人力木筏过渡,江水急湍,场面壮观。雅鲁藏布江畔,山南人称“西藏江南”,我去的日子,正好是九、十月青稞收获的日子。我们习惯内地下乡体验生活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与梁老师两人共同使用一把镰刀,收割劳动不到几分钟便喘不过气来,只好换别的农活。初到西藏的人,别说劳动,就是步行也只能缓缓而行,空气中的氧气仅有内地的六成。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满载青稞而归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山南秋收青稞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收青稞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泽当平原农活忙把一群驴子赶上晒青稞场上,围着场子转动,让青稞脱粒,是藏民特殊的劳动方法。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扬青稞收割来的青稞,放在场上,藏民赶着几十a条毛驴在上面踏踩脱粒,妇女们在扬青稞。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绘新图1972年我创作《绘新图》,利用模特,但怎样弄也表达不出我所希望的动作。后来在清理我的速写时,发现了这幅速写(上),把她的姿势用上了。《绘新图》(下)参加1972年全国美展和加拿大世界博览会展。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绘新图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文艺演出节目“逛新城”的现场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1965年由八一农场运往拉萨的萝卜

据我所知,普通的萝卜如果在西藏种植可以达到单只30斤左右,为此我也要把它记录下来。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电影队的少年在运送设备和资料的途中。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庆祝凯松人民公社成立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山南泽当的建筑工人,这可能是西藏第一代的工人阶级了!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藏民普遍没有文化,小学生充当生产队记工员。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太阳升起,一次喜迎丰收的仪式上,被高举的毛泽东像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青稞田上。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土地的主人1965年9月我看到“双牛抬杆”,这是当时藏民犁田的方法,若非亲眼所见是想象不出来的。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走在大路上(记忆速写)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我在田头与藏民同吃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羊八井这是一幅记忆画,当时羊八井只有牦牛与羊群。后来开发了天然气,成为很著名的地方,今天青藏铁路已开通到这里。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青稞大丰收,文工团里的人们排练忙。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国营拉萨水电站女工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国营澎波农场的村干部与村民在休息时谈心。

刘济荣的藏区题材作品

八一农场女拖拉机手巴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