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450元能買到十萬粉絲;一條微博10元就能買到一萬的閱讀量...條項眾多,明細詳盡,價格明確。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只要肯出錢,一個擁有百萬粉絲的大號,一條微博的評論量和閱讀量,轉發量達到千萬級別等都不再話下,甚至下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微博™上最多評論的博文”的稱號就可能會是你的哦。

一如不久前大熱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選手蔡徐坤的一條微博次日就實現轉發量超過1億次,評論量超過240萬次,點贊量超過106萬次如此“駭人的成績”。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可是在眾粉絲自豪其愛豆用有龐大的流量群時,“轉發量為點贊量的幾十倍甚至近百倍”的現象引起了組織的注意,“刷”來的流量徹底在大眾面前暴露。

翻看一些當紅明星的熱門微博,尤其是一些流量明星,數據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不正常的端倪。可見,“刷”流量並非哪一個明星,確實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其實,在這個流量時代,數據早已是商品代言、影視資源的風向標,而“點擊量、評論數、轉發量”等基本被當做了明星的商業價值體現。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對於一些“流量明星”來說,流量數據已經是他們的必爭之地,只有本身具有超高流量,才能吸引資本方,“撕”到好資源。

可是,如果說微博“刷”流量還能理解是:明星為提高自己身價進行的“投資”,那麼為已經拍完的影視劇“刷”播放量又是為那般呢?

多方聯手,數據造假

“刷”流量究竟用來騙誰?


9月15日,導演郭靖宇的一篇文章將收視率造假的網紗揭了開來。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文中詳細描述了由其執導的電視作品《娘道》曾被某衛視要求購買收視率,否則不給排播的全過程。

還提及了近三年播出的大劇,沒有一個收視率不是花錢來的;去年平均收視破2的某劇,是三個團隊買的;今年播出的某兩大明星的戲,花了錢數據沒上去,衛視不會結尾款等等。

這一番言論以及後續的多位業界人士的發聲,將這收視率造假說辭坐實。

其實早在2009年,原廣電總局發起嚴查收視率買賣兩端人群,在2013年發佈22條新規重整收視率,同時,國內首個電視收視率調查國家標準也於2014年出臺。再到2015年8月,由原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及各大電視臺共同簽署了《恪守媒體社會責任,反對唯收視率自律公約》。

而種種規定卻並沒有對購買收視率這一項“潛規則”起到抑制,其反而發展的越發“頑固”,且除了文中提到的電視臺要求購買收視率,其餘的片方、營銷方、發行方等都可能參與刷流量。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製圖/高嶽




只是如若一部劇觀眾不買賬,收視率不佳,而影視劇的片方、平臺方、營銷方、發行方等自導自演這一場“收視率勇奪第一、二名”的大戲給誰看呢?

循著其中的邏輯來看,似乎各方都有益處:平臺方用高收視獲得了更高的廣告費用,製作方能更快拿到電視臺的回款,且隨著廣告費的提升,現在的影視劇每集單價也在提高,劇的價格上漲,營銷方、發行方的收益也劇不言而喻,至於廣告主,越好看的收拾數據越讓他們容易內部交差。

恩,如此看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圈”。

可是購買收視率,製片方、營銷方、發行方等得先拿出不小的一筆錢來,像郭靖宇文中說到的:開價90萬一集,80集的戲,差不多要花7200萬買收視率,還不保第一名、第二名。無論最後收視率如何,這筆錢都算製片方額外支出。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對於平臺方而言,花錢將收視率買上去,這無疑也增加了影視劇的製作成本,片方便也不得不想辦法“撈本”,近幾年平臺購買的劇集,除了每集價格越來越高,集數也是越來越多。高價錢,也難有精品,越來留住觀眾。

而廣告主就更不用說了,水漲船高的廣告費買的也只是“兌水”越多的收視數據。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圖|視覺中國



即使“勞民傷財”

也要買收視率的原因?


在這個靠錢砸的“潛規則”圈中,一些沒有錢製作出精良劇的片方深受其苦。近幾年雖然水花不大,但一直有人再提,相關政策也一直在頒佈。

饒是如此,購買收視率產業卻依然發展的如此成熟,原因離不開以下幾點;

“流量”明星難以撐起一部劇


對於粉絲經濟的龐大勢力,一些製作方更多的去選擇一些流量明星合作,以求電視劇為播放時就能籠絡一批粉絲人群。這也是前面提到明星“刷”流量提高自身熱度的原因。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可是對於很多“流量”明星來說,他們的實力只是“顏值”。演技等專業技能實難撐起一部劇來,一部“爛劇”,普通觀眾自是不用說,即使是買賬的粉絲也存在追星不看劇的“理智者”存在。

依靠流量存活,號召力又難以帶動收視率。這樣的劇自然賣不出好價錢。而在這個過程中,收視數據如果太慘淡,這些明星本身的商業價值也會受到影響。

如此,花錢讓數據好看點,大家都樂見其成。

廣告主只認,也只能認數據


當然形成這種“流量”為王的局面,跟廣告主只看數據也不無關係。

一方面,廣告收益大部分來自電視劇,但是在選擇電視劇投放廣告時,成果是很難測量。他不能要求投放廣告後,自己的產品或者營收達到某種指標,只能依據一些數據來得到自己得到多少曝光度。

因此,對於大部分廣告主來說,在選擇電視臺投放廣告時,收視率基本是其“唯一”的參考標準。達到哪一高度的收視率開出什麼樣的廣告費價位。


多方聯手造假收視率,起底禍源“資源方”


據瞭解,還存在倘若電視臺無法達到廣告主要求的收視率,需要向廣告主進行賠償。而作為各方議價工具依據的“收視率”自然“肩負重任”。

提供收視率數據的公司覆蓋不全

“資源方”趁機作亂


據瞭解,中國有線運營商由於政策機制的原因,其實各地是分而治之,比如說省網、市網的概念。光有線運營商是並不能夠把數據集成起來。

一些數據收集平臺便只是依靠只能拿到部分省的數據來做抽樣。依靠統計學原理推算全國數據,而非是數據。

如《財經》去年報道的索福瑞媒介研究,其在國內約有6萬個樣本戶,但因為分散在全國各省區市,每個地區分配的樣本戶家庭數量僅幾百、上千個,樣本戶數量相對有限,這就讓一些“資源方”(指操縱收視率的人)找到鑽空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