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彩電行業中產品與市場的辯證關係

如何看待彩電行業中產品與市場的辯證關係

近兩年,彩電行業一直保持著平穩態勢,甚至還有減速的徵兆。然而面對消費快速升級的新一輪需求,這一現象難免讓人深思,是市場已經飽和?還是產品真的不行?

很多輿論都將這一罪名扣在市場飽和上的身上,殊不知,市場也難伸冤屈。我個人觀點認為,飽和這一字眼並不能跟消費市場完全貼合,這也並不是導致行業滯漲的主因,失去消費激情才是彩電行業這兩年出現萎靡的根本原因。

如何才能讓彩電行業重現生機?中外彩電企業開始各顯神通。低價佔市場跑馬圈地的企業不在少數,用精尖產品為矛殷實品牌價值為盾進行攻堅戰的企業也有,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先佔有市場還是先研發產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以產品為尊如何讓市場“為我所用”。索尼一直秉持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畫質的工匠精神,將對畫質的研發作為核心優勢和競爭力。索尼的研發重點是畫質處理芯片,以芯片提升畫質,無論選用何種面板,在整合畫質、音質等各種軟硬件技術後,索尼的X1進階版、X1旗艦版芯片都能夠最大限度的挖掘不同顯示技術的畫質潛能。索尼(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索尼集團高級副總裁高橋洋表示: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畫質,這是我們一貫秉承的做法。4K OLED電視A9F和4K 液晶電視Z9F這兩個產品構成的“畫諦”系列就是技術進一步提升的成果,這兩款產品都搭載了索尼最新研發的4K HDR圖像處理芯片X1旗艦版,與之前一版的X1進階版相比,X1旗艦版實現了大約兩倍的畫質處理能力提升,通過這一款芯片可以最大限度挖掘OLED和液晶顯示技術的畫質潛能,呈現索尼BRAVIA系列電視的最高畫質。

在音質方面,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索尼並不是依賴其他視頻公司的技術或產品,而是遵從自身技術,自主研發OLED標誌性的銀幕聲場技術,這也是業內首例,今年這一技術儼然成了索尼新品的標配,並升級成銀幕聲場旗艦版。聲場驅動器由去年的2聲道提升為3聲道,3組聲場驅動器+2組低音炮,大幅提升立體環繞聲效果,與家庭影院結合更有中置揚聲器的作用。這一切都歸功於聲場驅動器和麵板的提升,通過聲場驅動器邊框結構由樹脂到鋁質的變化、與面板之間的固定點由4到6的增加讓音質穩定性加強,同時調整內部結構減少干擾、提升振動幅度,讓聲音的清晰度和中央指向性更強。索尼的3.2音頻系統不僅完善了視聽體驗,而且為全景聲時代做好了準備。

索尼對於音畫質技術的領先和執著,讓競爭對手望其項背,也讓他在“量增額降”呼聲一片中突出重圍。技術的投入為產品增加了高附加值,也讓消費升級環境下的消費者翹首以待。同樣也為索尼帶來了高利潤和市場份額的增長。索尼視覺產品公司總裁、索尼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高木一郎表示:有高附加值的高收益的產品線來講,索尼今後會集中經營的資源來保持比較穩定的市場份額。顯然,索尼正是通過產品博市場的策略,及贏得市場份額,又保持高額利潤,可謂雙贏。

然而,對於一些國產彩電品牌來講,跑馬圈地最快的方式就是概念噱頭博聲量,低價產品跑銷量,從年報中漂亮的成績單可以見得各品牌的銷量紛紛搶眼,但真正的營業額卻鮮有暴漲。

尤其是近兩年在高端產品消費需求的驅動下,國產彩電企業互相效仿的產品,搭載4K、OLED、量子點、激光、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的產品層出不窮,新技術帶來的模仿效應越來越常見,各技術陣營成員紛紛效仿。就像手機行業一樣,大部分手機都有行業龍頭蘋果的影子,高端電視也一樣,無論CES和IFA展會上展出的新技術或新設計多麼讓人眼前一亮,馬上會有電視廠商效仿,甚至互聯網品牌也紛紛入局,原本是用來區別同質化的技術或者外觀,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思路,導致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去掉Logo,實在看不出是什麼品牌的產品。

彩電行業在技術甚至設計上的雷同,使同質化成為阻礙行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不斷湧現的各種高科技,各彩電廠商都想方設法與之掛鉤,用各種高大上的概念進行包裝,但在眾多概念對產品滲透的背後,卻一再忽視電視本身應有的特質,最根本的音質、畫質,似乎也成為概念的附庸。 如此一來,舍利保量的市場也並不能讓企業樹立行業威信,甚至也將會把後路堵死。

好的產品才能擁有穩定的市場,空有市場產品卻乏善可陳,最終也會陷入為別人做嫁衣的境地。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索尼一直憑藉自身研發的畫質芯片獨佔鰲頭,這種核心競爭優勢,值得其他家電品牌學習和借鑑,只有不斷在進行技術創新和挑戰的企業,才會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持續受到消費者的選擇和喜愛。就像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消費電子營業本部總裁謝飈談到的,索尼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在於技術,而不是成本控制。

彩電行業發展的浪潮中,是產品驅動市場還是市場驅動產品?無論以顯示技術作為差異化競爭賣點,還是以內容特色營銷為賣點,都要提升技術實力,提高品牌內在價值。為何有些國產彩電品牌市場銷量達到幾百萬臺,甚至上千萬臺,利潤卻僅有幾億甚至虧損?什麼才是這個怪圈的始作俑者?我認為有兩個因素,第一,缺乏技術硬實力的產品毫無競爭力,唯有價格優勢才能在消費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第二,在消化庫存階段,毫無底線的低價促銷甚至虧損換量,拉低了企業整體的盈利模式。接下來彩電行業將如何走?我認為企業各自心裡都應該有個方向,只有沉下心來做好產品基本特質,做出自己的特色,放量的同時要以高質產品為前提,讓彩電迴歸根本,讓品質為產品說話,藉助技術讓產品“活”起來,才能以不變來應對這個市場的瞬息萬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