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不去敦煌,不知道敦煌真正的意義。

我對敦煌文化一直很感興趣,也看了不少資料。但是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對敦煌的評價稍微過了一些,包括從繪畫的角度來說,壁畫工匠的繪畫其實似乎呈現的質量良莠不齊,並不完全細膩或者有高超的技術化。

這次親自來到敦煌,參觀完洞窟,尤其是聽完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的講解,我感到敦煌那真的是一個開發不盡的寶藏。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敦,意義為敦厚,引申為高大、廣博、厚重;煌,火之帝皇,明亮盛大。敦煌,名副其實的歷史厚重,藝術高峰。敦煌的主要洞窟群是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一個綿延了多年的集中性的洞窟系列。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我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三窟:

1、 莫高窟第017窟。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該窟建於唐大中五年至鹹通三年(851-862),是晚唐河西釋門都僧統洪

辯(唐代造了一個字上下結構,上鞏下言,通假字,通“辯”)的影堂。此窟位於第16窟甬道北壁,入口封死覆蓋壁畫,一般人不會發現。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圓籙)所發現——一個佛教聖地由道教人員管理,一方面反映出宗教圓融,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態,非個人所能決定與抗衡。

這個洞窟內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絹畫、刺繡、法器等文物5萬餘件,故此又被稱為“藏經洞”。洞窟平面近於方形,覆鬥形頂,窟頂及四披無壁畫內容。北壁前設一長方形禪床式低壇,禪床上端坐一身高僧像,即洪辯像(1965年從他窟移來,但推論原應在此)。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辯告身碑。北壁晚唐畫雙樹。西側樹下畫近侍女一身(執丈、持巾),樹間掛布囊;東側樹下畫比丘尼一身(持紈扇),樹間掛一水壺。東壁、南壁均無壁畫內容。無甬道,無前室。

這五萬餘件文物的發現,吸引了國際文物販子,也使莫高窟的光芒再次輝煌。五萬餘件文物中,絕大部分是佛教經卷,通常認為是避戰亂而有意偷存,我個人較為推崇“廢棄說”,本文不再贅述了。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2、 莫高窟第328窟。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此窟建於盛唐(705~781),覆鬥形窟。窟頂、四壁壁畫均為千佛,西夏重繪。

我大愛此窟——一多半是因為塑像。此窟塑像,製作精細,神態逼真,形神兼備,是唐塑中的精品。我們以阿難和迦葉為例。阿難是佛的弟子,謹小慎微,又是主要修行苦行的,故而塑造的身體瘦削,儀態恭謹拘束;而迦葉是王室子弟出家,和佛祖有親戚關係,號稱“多聞第一”,故而臉龐丰儀圓潤,站姿隨意,手部姿態放鬆。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技術,而且充分考慮和表現出人物的成長因素和內心狀態,是非常高妙的。而這個時代的佛教,是我作為一個佛教徒非常向往的時代的佛教——從塑像上就可以看出:既高雅又世俗,和諧統一,代表著佛教既有高深的理論,又能通俗的教化大眾。後世的佛教,要麼過於高深,要麼過於紅塵,很難有如此中庸的境界。

3、莫高窟第61窟。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此窟開鑿於五代,元代重修。窟形為覆鬥頂殿堂式洞窟。此窟又稱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文殊菩薩在佛國世界是無窮的智慧,傳說他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我生在山西,長在山西,作為太原人,五臺山是常去避暑的。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據記載,長慶四年(824年)吐蕃贊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臺山畫樣,開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圓仁朝拜巡禮五臺山,同時的汾州和尚議圓巡禮完之後,請畫博士畫五臺山化現圖一幅贈給圓仁,讓他帶回國供養,於是五臺山圖便東傳日本,西入吐蕃,實際上西傳的地方並不僅在吐蕃,還傳到了河西及中亞一帶,五臺山便成為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莫高窟是絲路上的佛教勝地,東來西往的僧侶必然會來此停留巡禮,他們所帶的五臺山圖必然留在此處,地處敦煌的佛教徒懷著嚮往崇敬中原佛教勝地的心情,也繪製了五臺山圖,現存敦煌遺書中保存了大量與五臺山有關的畫卷,而且大部分都是五代曹氏家族統治時期所寫。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敦煌:敦且煌之,莫有之高

最重要的,此窟中的五臺山圖是根據唐代五臺山的真實地理位置和現實生活所繪製,全圖長13.4米,高3.4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蹟畫,整幅畫詳細描繪了從山西太原途經五臺山到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縣)方圓250公里的地理形勢,山川景色以及風土人情,圖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菴,建築,共一百多處,榜題195條,其間又有高僧說法,信徒巡禮,著名史蹟,以及各種靈異觀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記載,有的佛寺至今尚存。《五臺山圖》不同於其它經變畫,它描繪的是當時五臺山一帶的社會生活場面,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也使我們看到了古代現實生活的一個方面,如推磨、舂米、拜佛者、送供者、牽駝者等,對研究古代社會生活民俗等方面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圖中描繪僧人、達官貴族、平民百姓、商人、樵夫、服刑者和衙吏等不同身份的世俗人物達一百人。這些都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我這次的旅行,整體都很愉快。但是要說收穫最大排在第一位的就要數敦煌,其次是景色秀美的天山天池,和讓我震驚的大自然藝術畫卷七彩丹霞。敦煌,是我心中信仰與美的殿堂,莫有之高的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