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爲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孫策是漢末群雄之一,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是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孫策不僅長的漂亮,是小帥哥,而且武藝高強,人稱“小霸王”,孫策率兵征戰四方,所向披靡,孫策為將,有智有勇,英姿勃發,其治軍嚴整,軍紀嚴明,他繼承了父親孫堅的勇武,可以這麼說江東基業就是他打下來的,而不是孫堅。然而,正所謂天妒英才,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時遇刺身亡,孫策遇刺之後,臨死前讓他的弟弟孫權繼承了江東的基業,那麼這裡肯定就會有疑問,為什麼孫策不讓自己的兒子孫紹繼承其基業呢?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一般來說,君主都會選擇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如果不讓兒子繼承,再選擇自己的弟弟,但是孫策有兒子,卻沒有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大戰,孫策計劃偷襲許都,但是,還沒來得及行動,就遇刺身亡了。當時,孫策殺了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門客為其報仇,一次,孫策在外出狩獵中,與許貢門客相遇,遇刺,傷勢很重,孫策在死前,讓弟弟孫權繼承了江東基業。孫策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那麼孫策說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來說就是“領兵打仗,征戰天下,你不如我,但是,任用賢才,各盡其能,我不如你。所以由你來統領著江東,絕對是最佳人選”。不得不說孫策的眼光真的很不錯,他一眼就看出來孫權的弱勢和強盛到底在哪裡,後來逍遙津之戰,孫權率十萬大軍,被張遼八千人擊敗,差點被人活捉;石陽之戰,孫權率五萬大軍圍困文聘,圍攻二十多天打不下來,最後被文聘擊敗等等這些戰役都可以說明孫權領兵打戰的真的不行,但是終期孫權這一生,他的麾下人才輩出,周瑜、陸遜、胡綜、潘濬、朱桓、劉基等等可以說都是當時三國最為出色的一批人才。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所以其實孫策不將自己的基業傳給自己的兒子,反而給孫權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他的兒子孫紹太小不足以服眾,在當時群雄割據的時代,江東隨時都會面臨被吞併的情況下,所以當時最為穩妥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弟弟孫權來繼承江東這份基業,只有這樣孫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東才能以最大的把握存在這亂世之中”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不是重要原因。孫策死時二十六歲,古人十六歲就可以成婚,他的兒子當時應該八九歲左右,而當時孫權大概十幾歲,確實在年齡上有優勢,但是,如果孫策選擇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完全可以讓周瑜、張昭、程普、黃蓋、韓當和太史慈等人輔佐自己的兒子,而讓孫權繼承自己的基業,確實是大公無私,心胸豁達,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吧。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可是,孫權後來是怎麼對待孫策及其後人的呢?《三國志 孫破虜討逆傳》記載: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孫權稱帝后,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只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只是侯爵。孫紹死後,孫策孫子孫奉繼承爵位,到了孫皓稱帝時,有人傳謠言要立孫奉,於是孫皓就殺了孫奉。

孫策為什麼讓孫權繼承皇位,卻不讓兒子繼承是什麼原因?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孫權這樣對待孫策的子孫,是非常不像話的,為孫策鳴不平,批評孫權太小氣。陳壽說: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