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老师们,是什么样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韩愈

自古以来,老师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墨子、荀子到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师在世界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优秀的老师,传播思想,更会传授人生的奥义。所以老师也有“灯塔”的美称,明亮而璀璨,在黑暗和迷茫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那么古代的老师,和现在的老师又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这个古老的职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000年前的老师们,是什么样的?

今天是2018年9月10日,我们迎来了中国的第34个教师节。

这个属于老师的节日里,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重新探索一下这个历久而弥新的职业吧!

西周

西周,是很多文人雅士怀念的理想时代,也是孔子眼中的“黄金年代":社会安定,礼乐盛行。

根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 :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学焉,履大节焉。”

我们可以得知,西周时期已经有学校的雏形,分为二个阶段:一个是“小学”,一个是“大学”。贵族儿童八岁开始就要离开长辈,在学校进行学习。

有了学校,自然就会有教习的老师们,要弄清楚西周时期老师的身份,我们首先要看看西周的学校主要的学习内容。西周大学中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有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以礼、乐与射、御最为主要。

3000年前的老师们,是什么样的?

而教导之人称为“师”。学者们认为西周的教师之所以称师,是由于教师起源于军官之故──教师的来历。最初大学的师资,是由保卫王室的高级军官所担任,负责教导“射”,而“乐”的教学则由乐官担任,也称作乐师,这是西周“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空前兴盛的年代,宋代的老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的名师邵雍晚年病重,他的学生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皆早晚在身边伺候。“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

所以在宋代,对于没有考上进士的知识分子来说,做老师也是一条还不错的出路,可以收门生授课,也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收入。

宋代的老师,主要的工作地点就是在书院之内。书院起源于唐代,而兴于两宋。宋朝的书院一般都是采用“山长负责制”,山长相当于书院的院长,是一所书院的行政领导,通常由知名的地方贤达担任。当然,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如岳麓书院,除了山长外,还有副山长、堂长、讲书等职务。

3000年前的老师们,是什么样的?

讲书就是大家熟悉的老师,书院的教学时间,一般是早晨、早饭后、中午、晚饭后;

老师教学的课程包括四书、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类编文字、论策和《通鉴纲目》政史书。

现代

回顾了西周和宋朝与老师有关的历史,让我们着眼于现代的中国。时代越是向前,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老师的地位日渐提升,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子报考师范类大学,“成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上的普通选择,更是一份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对一个孩子负责,对一个家庭负责,也是对一个国家的未来负责……

3000年前的老师们,是什么样的?

在孩子的眼中,老师看起来无所不知,又温和可亲,总能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但做一名好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屏住呼吸,拿着粉笔的手都在颤抖。相信那时的老师,比台下的学生都要紧张。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从稚嫩的青年教师到两鬓斑白的资深教师,全国有1000多万老师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挥洒着汗水与时光。

辛苦了,老师!

在这属于您的日子里,祝您节日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