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麼學馬斯克的Space X上天?

今天,Space X公佈了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為首位繞月飛行的私人乘客身份後,瞬間轟動世界,博取了大眾的眼球。這預示著,民營商業航天產業的春天已經來臨;同時也告示著科投與資本的融合開創了民營商業航天領域的未來。

中國怎麼學馬斯克的Space X上天?

根據《福布斯》雜誌估計,截至2017年5月,前澤友作的淨資產為36億美元,在日本富豪中排名第14位。

公開資料顯示,前澤友作出生於1975年11月,是在線零售商Start Today和Zozotown的創始人,根據《福布斯》雜誌估計,截至2017年5月,他的淨資產為36億美元,在日本富豪中排名第14位。而此次,前澤友作買下了Space X的BFR火箭的所有座位,他還發起了一個名為"dearMoon"的項目,計劃在2023年邀請6至8位藝術家一同乘坐BRF火箭前往月球旅行。

據路透社報道,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以及企業家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也在為私營宇宙飛船做著相關準備工作。當然,西方的民營火箭已經可以載人環遊太空,那麼中國呢?

5月25日,美國航天新聞網在《中國民營航天產業的崛起》一文中指出,“感知與現實之間的最大差距就是,西方往往將中國航天業與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劃等號。現在應該拋棄這一看法。”從宏觀角度來講,民營航天領域可能為投資者提供下一個重大增長機會的領域,這也是全球快速增長的高新產業更為寬泛的概念。

相關數據顯示,近3年,中國超過60家創業企業涉足商業航天產業,且大部分處於天使輪或者A輪投資中。其中,包括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空在內的三家民營公司都有運載火箭的計劃,並都在不同創新層面取得了成功。

根據中投顧問發佈的《2018-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超過兩千億美元,佔全球航天經濟76%。2015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總收入約為2,464億美元,佔全球航天經濟的76%。從整體上看,全球商業航天產業處於穩定增長趨勢,2011-2015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約3.3%。目前,全球航天產業每年都在以6%到7%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航天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

對投資者而言,這些數字意味著巨大的機會。但如果僅僅只是陶醉在數字所虛構出來的幻想之中,而不是去挖掘其中的價值,那麼一切也僅僅只是空談而已。

同時,各國政府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中,對民營航天產業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肯定,並將民營航天產業的發展納入到國家戰略考慮之中。這種戰略層面上的重視,也為私營航天產業的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環境。可以肯定的是,民營航天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將成為新一輪科技競爭的重要戰場。

2014年中國國務院首次明確提出關於私營航天產業的文件,即將努力“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中國民用航天基礎設施建設。” 隨後2015年,國家又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對於迫切尋求投資的企業和中國的整體經濟而言,無非是一個利好消息。

目前來看,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發射與回收技術的國家僅有三個,即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但相較於國際商業航天企業起步於2000年左右,我國的長征系列火箭,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

相比美國藍色起源(BlueOrigin)、SpaceX公司對商業火箭的研究技術,中國民營企業顯得依舊較弱。但中國的企業也是不容小覷的,2017年1月9日,“純商業”的“快舟一號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2018年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了名為“雙曲線一號S”的商業火箭;2018年5月17日,零壹空間宣佈,自主研發商業火箭“重慶兩江之星”發射成功。這些利好消息的頻出,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

如今加上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對商業航天產業的重視、人才流動帶來的研發進步、新商業模式的產生等都將讓民營航天企業在未來有機會創造更多可能,這對投資者而言也是個很好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