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重要不在於看了多少書,而是這個

閱讀的重要不在於看了多少書,而是這個

今年我收了八個學生學寫看圖寫話。

初衷很簡單,一是教女兒寫作;二是促進自己寫作。

八九節課教下來, 可以下個結論: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這個領域,我有興趣有能力深入。

昨天是第十一堂課。我突發奇想,應該像《我是一支愛寫作鉛筆》的史沃普老師一樣,把每一次的教學過程記錄下來。

所以,這是這篇文章的由來。

第十一堂課的教學啟發,來自蔣軍晶老師編著的一年級《小學生群文讀本》,以及艾登 錢伯斯寫的《兒童、閱讀與討論》。

上課伊始,按照慣例,我詢問孩子們想不想玩遊戲。

Y第一個舉手。Y是個皮膚白白、剪著學生頭的女生。她的聲音有時候不夠自信,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縱然聲音不夠響亮,每次回答問題仍然積極舉手。

Y提議玩擊鼓傳花,大部分同學同意,於是大家自發坐成一個圓圈, 我放音樂,音樂一停,拿到傳花棒的那位同學,就要表演一個動作,讓別人猜是什麼。

遊戲開始時有個小插曲,H同學表示不願意參加遊戲,我哄他,輪到他就不參加。H同意了,沒想到傳花棒第一個就落在他手裡。H同學出於習慣,撓了撓耳朵,有同學說是猴子,這樣H同學僥倖過關。不過,我注意到H下場堅持不再參加。

H如果引導得當,以後可能會是個作家,他能敏銳地觀察到別人的情緒, 寫出別的孩子寫不出的句子。

我對H不參加集體遊戲,並不感到擔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閱讀的重要不在於看了多少書,而是這個

遊戲過後,我給孩子們發放打印過的四首詩,它們是從《小學生群文讀本》上挑選出來的一組關於動物說話的詩。

群文閱讀,是將一組有相同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比如同一個作家、同一種體裁、同一種表達方式、同一個主題。

通過一組文章的閱讀,學習推論、比較、整合、分析、判斷等實用的閱讀方法,以及語言表達技巧、進而鍛鍊獨立思考,尤其是批判性思考能力。

女兒第一個完成閱讀。她的閱讀能力在班上數一數二,不僅閱讀速度快,而且能準確理解閱讀大意。具備這樣的能力,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通過大量閱讀來完成。

等到最後一個同學看完,按照錢伯斯提出的閱讀策略,我先問同學們喜歡哪些文章 ,有人說喜歡《小鳥》,有人說喜歡《魚兒睡在哪兒》,還有人說四篇都喜歡。

我又問不喜歡哪些文章,有三個人提到《雀兒》,不用說,原因當然是字數太多,而且確實不好理解。

最後問孩子們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雀兒》再次被提及。

本來還要提一個問題:這些文章有什麼模式?考慮到時間和問題的深度關係,我沒有問,畢竟這也是第一次嘗試用閱讀討論的方式來學習寫作。

接下來,我們仔細研讀了《小鳥》這首詩。我發現孩子很喜歡錶演,便讓Q同學朗誦,L同學和Y同學表演大樹和小鳥。Q很愛笑, 也喜歡朗誦,她的聲音有一種魅力,讓周圍人的耳朵都不再睡覺。

L同學長得象個小小哈利波特,如果開萬聖節派對,我一定建議她選擇扮演哈利波特。Y同學扮演的小鳥著實輕輕地跳, 我送她熱烈的掌聲。

你們能不能換下詞呢?把小鳥和大樹分別換成別的詞。孩子們很快懂得了我的意思,完成了兩次文章仿寫。小鳥換成兔子,大樹換成胡蘿蔔……

《魚兒睡在哪裡》仍然採用表演的方式, 《收穫》著重講了為什麼名字要叫《收穫》,而不是象其他文章一樣,用動物做題目。

至於《雀兒》,文章確實太長,沒有細讀。

玩也玩了,表演也表演了,現在要來動動筆了。

閱讀的重要不在於看了多少書,而是這個

發給孩子們學習單,看得出來,大多數同學難以下筆,不過沒有關係,我一個個講解,他們有的很快懂了,拿著筆埋頭寫,有的則向我投來求救的眼神。

G同學一個字沒有寫,我提議我寫他說。G同學果然不出所料,吧啦啦說出了幾個句子。

X同學也沒有寫,我慢慢啟發她,最後一句話也說出了不錯的句子。

看得出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能寫出較流暢的句子,閱讀能力稍差的孩子,就有些困難了。

提高寫作能力,先過閱讀關,不然老師再有本領,也無濟於事。

回到這堂課,大體完成教學目標,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提到不理解的地方,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做足夠講解。還比如有些地方可以做深入探討,害怕學生理解不了,沒有去嘗試引導。

前面提到的錢伯斯的《兒童閱讀、討論與策略》,有機會我會嘗試結合幾本閱讀方面的書,進行詳細解讀,不僅是給自己做個梳理,也能讓家長學生略之一二,從而懂得閱讀的重要並不在於看多少課外書,雖然那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麼閱讀。

讀一本書,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可能一知半解。

說給自己聽、說給別人聽,坐在一起討論交流,是值得提倡的閱讀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