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重要不在于看了多少书,而是这个

阅读的重要不在于看了多少书,而是这个

今年我收了八个学生学写看图写话。

初衷很简单,一是教女儿写作;二是促进自己写作。

八九节课教下来, 可以下个结论: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我有兴趣有能力深入。

昨天是第十一堂课。我突发奇想,应该像《我是一支爱写作铅笔》的史沃普老师一样,把每一次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

所以,这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第十一堂课的教学启发,来自蒋军晶老师编著的一年级《小学生群文读本》,以及艾登 钱伯斯写的《儿童、阅读与讨论》。

上课伊始,按照惯例,我询问孩子们想不想玩游戏。

Y第一个举手。Y是个皮肤白白、剪着学生头的女生。她的声音有时候不够自信,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纵然声音不够响亮,每次回答问题仍然积极举手。

Y提议玩击鼓传花,大部分同学同意,于是大家自发坐成一个圆圈, 我放音乐,音乐一停,拿到传花棒的那位同学,就要表演一个动作,让别人猜是什么。

游戏开始时有个小插曲,H同学表示不愿意参加游戏,我哄他,轮到他就不参加。H同意了,没想到传花棒第一个就落在他手里。H同学出于习惯,挠了挠耳朵,有同学说是猴子,这样H同学侥幸过关。不过,我注意到H下场坚持不再参加。

H如果引导得当,以后可能会是个作家,他能敏锐地观察到别人的情绪, 写出别的孩子写不出的句子。

我对H不参加集体游戏,并不感到担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阅读的重要不在于看了多少书,而是这个

游戏过后,我给孩子们发放打印过的四首诗,它们是从《小学生群文读本》上挑选出来的一组关于动物说话的诗。

群文阅读,是将一组有相同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比如同一个作家、同一种体裁、同一种表达方式、同一个主题。

通过一组文章的阅读,学习推论、比较、整合、分析、判断等实用的阅读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技巧、进而锻炼独立思考,尤其是批判性思考能力。

女儿第一个完成阅读。她的阅读能力在班上数一数二,不仅阅读速度快,而且能准确理解阅读大意。具备这样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通过大量阅读来完成。

等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完,按照钱伯斯提出的阅读策略,我先问同学们喜欢哪些文章 ,有人说喜欢《小鸟》,有人说喜欢《鱼儿睡在哪儿》,还有人说四篇都喜欢。

我又问不喜欢哪些文章,有三个人提到《雀儿》,不用说,原因当然是字数太多,而且确实不好理解。

最后问孩子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雀儿》再次被提及。

本来还要提一个问题:这些文章有什么模式?考虑到时间和问题的深度关系,我没有问,毕竟这也是第一次尝试用阅读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写作。

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了《小鸟》这首诗。我发现孩子很喜欢表演,便让Q同学朗诵,L同学和Y同学表演大树和小鸟。Q很爱笑, 也喜欢朗诵,她的声音有一种魅力,让周围人的耳朵都不再睡觉。

L同学长得象个小小哈利波特,如果开万圣节派对,我一定建议她选择扮演哈利波特。Y同学扮演的小鸟着实轻轻地跳, 我送她热烈的掌声。

你们能不能换下词呢?把小鸟和大树分别换成别的词。孩子们很快懂得了我的意思,完成了两次文章仿写。小鸟换成兔子,大树换成胡萝卜……

《鱼儿睡在哪里》仍然采用表演的方式, 《收获》着重讲了为什么名字要叫《收获》,而不是象其他文章一样,用动物做题目。

至于《雀儿》,文章确实太长,没有细读。

玩也玩了,表演也表演了,现在要来动动笔了。

阅读的重要不在于看了多少书,而是这个

发给孩子们学习单,看得出来,大多数同学难以下笔,不过没有关系,我一个个讲解,他们有的很快懂了,拿着笔埋头写,有的则向我投来求救的眼神。

G同学一个字没有写,我提议我写他说。G同学果然不出所料,吧啦啦说出了几个句子。

X同学也没有写,我慢慢启发她,最后一句话也说出了不错的句子。

看得出来,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能写出较流畅的句子,阅读能力稍差的孩子,就有些困难了。

提高写作能力,先过阅读关,不然老师再有本领,也无济于事。

回到这堂课,大体完成教学目标,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提到不理解的地方,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做足够讲解。还比如有些地方可以做深入探讨,害怕学生理解不了,没有去尝试引导。

前面提到的钱伯斯的《儿童阅读、讨论与策略》,有机会我会尝试结合几本阅读方面的书,进行详细解读,不仅是给自己做个梳理,也能让家长学生略之一二,从而懂得阅读的重要并不在于看多少课外书,虽然那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么阅读。

读一本书,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可能一知半解。

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坐在一起讨论交流,是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