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對於這類說法你怎麼看?

清涼飄揚


2018年4月的資管新規頒佈已經好幾個月了,銀行自新規頒佈以後不允許再發行保本理財,不得再做保本承諾,但是對目前市場上存量未到期的保本理財產品是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的,此類產品仍然有保本承諾,過渡期持續到2020年底。所以題目上這句話並不嚴謹,目前市面上仍然還存在保本理財,只是不會有新增了。

資管新規的重要內容

1.理財新規中還對公募類理財產品的起點做了進一步下調,由5萬元降低至1萬元,未來投資者將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到理財投資中來。

2.資管新規還要求了風險匹配原則,要求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風險評估的制度,對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不得購買高於風險評級等級的產品,這樣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權益,防止投資者盲目跟風造成風險損失。

3.對理財財產的資金投向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投資於國債、地方政府債、中央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也可以投資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的企業資產支持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等,不得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

理財不剛兌、不保本不等於一定賠本

上面已經提到,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按照資產投向,嚴格地進行風險評級,不僅對投資者自身的風險偏好,也要對產品本身的風險程度進行分級,目前商業銀行一般對理財產品按照風險性由低到高分為5級,R1\\R2\\R3\\R4\\R5,一般R3以下的銀行理財底層資產都是債券為主,R3的理財產品可能會配置一部分非標資產信託資產,這三類產品風險程度都比較低,適合大部分投資者,基本上不會發生賠本。而R3等級以上的理財產品因為多為掛鉤型產品,風險程度較前三類有大幅提升,需要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才可以投資,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後雖然不保本了,但是依然可以選擇一些低風險的理財,虧本也基本不會發生,不保本不等於賠本

大家在購買理財時,一定要注意不要陷入兩個誤區:1,目前仍然有保本理財的銷售,只是之前的存量產品,過渡期截止2020年底,不要看到保本理財就視為騙子;2.理財不保本一定不要理解為賠本,和之前一樣,淨值化理財只是讓大家更直觀的瞭解理財的收益變動情況,底層資產沒有變化,風險程度和之前一樣,不要誤解。


不立而立



大家好!我是龍門山客棧~~

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之路還能走多遠?這無疑牽動著投資人、銀行和監管層三方關切。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已經高達29萬億,龐大的體量,即使出現10%的風險,那也是2.9萬億,會牽涉多少個投資人?猶如巨人走鋼絲,稍有閃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01

普通投資人是如何看待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保本,然後再儘可能地獲取較高回報,當然是最好的期望,這符合我國廣大老百姓的投資理念。但是,在投資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像餘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還是其他P2P理財,還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理財,“保本”並非獨有面孔,而是一直與“非保本”並存,並不斷地融入到百姓理財理念之中,只是不同投資人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進行自我判斷和取捨而已。所以,可以基本判定,即使銀行理財產品“斷奶”,去“保本”為“非保本”,也不會對普通投資人傳統理財觀念產生太大沖擊。如果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都執行“非保本”規定,環顧左右,能夠留住“保本”的又有幾何?龐大的社會閒置資金,又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觀念的投資渠道呢?


02

去“保本”,實則削弱了銀行理財產品優勢。眾所周知,在進入餘額寶、理財通和銀行理財三雄爭霸的今天,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勢已成昨日輝煌,風光不再。據最新數據顯示,僅餘額寶一家的理財產品規模已經高達1.58萬億,用戶數超過3億人,而這一神話的創造,支付寶公司僅僅只用了4年時間。在這4年裡,從銀行流出的資金是無法估量的,也是銀行系不得不經歷的歷史性陣痛。留住“保本”這根救命稻草,對他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銀行作為經濟的血脈,也不得不努力的去適應和服從監管。要想再次贏得市場,必將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03

社會資金的過度聚集,或將誘發風險,這是監管的關切。正如餘額寶這4年的一路走來,隨著社會資金的蜂擁而入,當其理財規模超過萬億時,“如何更好地防範風險?”不僅僅是監管的高度關切,也成為支付寶公司高層值得操心的問題。作為一個平臺,募集的資金其實也沒有全部放在自家的“保險櫃”,說拿就拿那麼方便。而是在保留小部分備付金外,大比例資金還是用於再投資,以獲取利差,賺取利潤。再投資也不是100%絕對安全,況且一旦投資人出現大規模集中贖回資金(擠兌),資金池只算杯水車薪,引發群體性風險就會成為大概率問題。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管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發佈,並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不僅是進一步規範金融理財市場秩序,確保經濟安全穩健運行的需要,而且也是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需要。不僅廣泛徵求社會各方意見,而且留下過渡期,給金融機構和投資人逐漸適應和調整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慎重的。

好了,今天分享到此。持續關注【龍門山客棧】,每天分享精彩財經知識。喜歡我,請留下你的關注~評論~點贊👍


龍門山財經


 2017年11月,“一行三會一局”聯合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俗稱為資管新規。裡面對於理財產品有一項重要的規定,即推動產品向淨值管理轉型,明確資管產品不允許承諾保本保收益。

所以,“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實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有保本保收益型、保本型、以及不保本型的產品。未來在政策引導下,保本的產品可能會慢慢減少,直至最終消失。要理解國家為什麼出這樣的政策,我們可以簡單從下列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剛性兌付”一直以來就是整個行業、以及監管的最大痛點,雖然它的確讓我們普通小老百姓獲得了一點點心安理得的小確幸收益,但是從本質上它抬高了整個社會的“無風險利率”,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並且對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具有抑制作用,加劇了資金“脫實入虛”的傾向,使得整個風險在金融系統中不斷累積,給整個金融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為什麼這麼說呢,隨著國內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期,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經營風險上升,但是因資管理財隱形剛性兌付要求的存在,無法或者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錢也就無法為實體經濟提供動力,大部分資金都集中用於所謂的金融創新、多層嵌套運作進行監管套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提升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更進一步加劇了實體企業的經營困難。


我們都知道,沒有實體經濟增長支撐的“收益”或者“財富”都是空中樓閣,風險會(在系統中)逐漸累積,如果不打好“根基”,遲早有一天“樓閣”會崩塌,風險會集中爆發,到時候承擔的是整個社會的普通小老百姓。


如何打破剛兌,讓資管理財行業迴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正確的投資軌道,讓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讓我們普通小老百姓享受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這是整個行業轉型的關鍵。

所以,規則、制度透明,投資者瞭解、匹配、適當無疑是資管理財的重中之重。"賣者有責”、"買者自負”共同構成了現代金融的根基,誠信原則與契約精神。當然“買者自負”的前提必須是“賣者已盡責”,這個需要國家通過法律、法規、行業自律以及國家機器進行強有力的保證。公募基金髮展的20年史就見證了一個行業如何由餛飩走向清晰。當然我們買者也必須自己去學習投資理財相關的知識,瞭解自己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去投資“適合”自己的產品,並且充分了解產品的風險或潛在的風險。如果產品發生風險時,賣者已盡責,則買者也需要負起相應契約精神,自己選擇的怎麼也得自己去承擔。

只有這樣,金融體系才能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才能持續的為我們普通老百姓創造“收益”,我們才能夠一直享受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財富效應。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也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們,你們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度小滿金融


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是銀行理財產品沒有保本產品了,而是對市場的一種約束,使市場投資更加透明、清晰。並不是把風險轉嫁到投資者身上,而是市場淨值化,每天或每星期定時公佈本款理財產品的盈虧,使投資者更能明白、放心投資。銀行淨值申購理財產品,可觀看本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來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風險也就越大,同理收益可能就越高,風險與收益是並行的。

PR1級理財產品,最低風險,也就是目前的保本保固定收益產品。

PR2級理財產品,較低風險,也就是目前的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預期收益)。

PR3級理財產品,適中風險,也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率產品。

PR4級理財產品,較高風險,非保本浮動收益率產品。

PR5級理財產品,最高風險,非保本理財產品浮動收益率產品。

通過以上介紹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就能看出理財產品保本或非保本的位置,通過銀行系統的風險測試和評估,可以找到自己合適的產品,所以說“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這句話是有瑕疵的,理財產品在銀行系統中業務比重很低,銀行不會因為一個產品而砸了自己招牌。




職場老油子


這個問題是‘’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對於這類說法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你買理財產品應該是不保本不保息,你投資某一項項目在市場上虧掉了沒有贏利這是很正常的,然而贏利的時候你已得利了有攢有虧,理財產品都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你也簽了合同。心態不好的人不要去購買。大力支持理財產品不保本不保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