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打造新時代的「桃花源」

株洲日報評論員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其名篇《桃花源記》勾勒出這樣一幅鄉村美景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如此安逸祥和歡快的鄉村美景,既是詩人的美好想象,也是千百年來每個人的心之所盼。將這樸素夢想照進現實,增強民生福祉,正是我黨政之所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為廣袤農村和億萬農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嚮往擘畫了新座標、描繪了新藍圖。今年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參加株洲代表團討論時,明確要求株洲“突出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為株洲發展指明瞭方向。

株洲是一座工業大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底潛的,株洲都能造,但株洲也是農業弱市,也有像茶陵、炎陵這樣剛剛摘掉“貧困帽”的欠發達地區。可以說,株洲越往南,底子相對越弱,特別是在高山深林處,還有比較貧窮、比較困難的情況,不少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老化現象嚴重,村級集體經濟散小弱,還處在“零打碎敲”的初級階段,鄉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突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鄉村振興之路看起來荊棘滿布,道阻且長,有的人因此產生畏難情緒,信心不足。但換一個角度看,這樣的鄉村不正是大展身手、建功立業的好地方?存在的短板與問題,不正是發展的機遇和潛力?細緻調研、科學決策、精準施策、補齊短板,鄉村一定大有作為。

村舍破敗、道路坑窪,這不是鄉村的代名詞。改善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治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改水改廁、提升村容村貌,這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基礎性工作。以工哺農、以城帶鄉,要素資源不斷向農村傾斜,藍天、淨土、碧水、青山行動“上山下鄉”,山鄉鉅變,留住鄉愁,農村自然也能引來“鳳凰棲”。

產業興則鄉村興。沒有產業,鄉村振興只能是空中樓閣。瀏陽市沙市鎮東門村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自然優勢,整村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薄弱村”搖身變為富裕村;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洗腳上岸”做民宿,實現農戶、村集體和企業的“三贏”。我市也有發展農村產業的成功案例,炎陵縣多年致力打造“炎陵黃桃”品牌,今年全縣黃桃總產量達2.3萬噸,實現綜合產值5.2億元,帶動種植、包裝、物流、鄉村旅遊等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小小黃桃成為脫貧致富的金果。發展特色產業既是鄉村振興的金光大道,也是創建美麗鄉村的總引擎。

沒有好聲音,再好的戲出不來;沒有人才,再好的願景也無法實現。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天元區響水村從“響水不響”的落後村,變身為全國文明村,其秘訣之一就在於突破機制創新,探索能人治村,找好致富的領頭雁。能人可以引領和影響村裡的各項事業,可以減少決策成本,可以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可以通過個人能力和社會資本,獲得為鄉村發展所必備的豐富經濟資源。長沙已出臺三大惠農新政,打好土地、財政、人才、金融“組合拳”,盤活人、地、錢,以四大槓桿撬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振興。我們也要通過更多優惠政策、創造優良環境等,引導人才向農村流動;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全面提升鄉村發展和治理水平。

“上下用心,惟農是務。”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大展才華,新時代“桃花源”的美景定能在鄉村遍地開花,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