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寧夏 富裕寧夏 和諧寧夏 美麗寧夏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指明瞭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任務,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在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提出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他強調建設美麗寧夏要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塑造美麗心靈。

自治區主席劉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八大工程”。

同心縣丁塘鎮新華村,是上世紀80年代從該縣東部山區搬遷的移民村。在“美麗村莊”創建中,村裡發展勞務輸出、畜牧養殖、羊絨加工等產業。先後引進外資企業4家,建成富民肉牛養殖園區、標準化養殖棚圈260座,牛存欄2200多頭,羊存欄1萬餘隻。村裡還積極發展果樹種植,村支書馬佔文說:“全村種植蘋果4300多畝,人均年收入達到6000多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1000元呢。”

兩年來,全區各地廣泛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探索與實踐,引起了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的關注。前不久,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寧夏召開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將寧夏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概括為“五個緊密結合”,即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推進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緊密結合,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連片扶貧開發緊密結合,把形成良好社會風氣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把捨得投入與推動工作緊密結合,把統起來抓與分開來做緊密結合。會議提出學習推廣“寧夏做法”。

全區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工作現場會近日在同心縣召開,會議提出,以貫徹落實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為契機,在“風尚美”“田園美”和“村莊美”的鄉村建設中唱響“寧夏做法”,努力推進寧夏以建設美麗鄉村為重點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風尚美——明理誠信、淳樸向善、民族團結

教化行則民風淳,教化廢則民風敗。寧夏按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到農村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力培育“遵紀守法、明理誠信、奮進思變、淳樸向善、理性包容”的優良作風。廣泛開展各種形式、各具特色的道德宣傳教育,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張貼“道德紅黃藍榜”、設置功德錄、組織“土秀才”宣講隊,以各地農村的小舞臺、小講堂、小廣場、小展臺為載體,開展先進文化進清真寺、群眾廣場文化、農村社火大賽、節日民俗大集等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唱道德、贊好人、傳文明,)讓農民群眾樂起來、美起來,腦袋充實起來,凝聚農民群眾向善向上的正能量,營造了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久已消失的古風,在丁塘鎮新華村重現了。

新華村家家戶戶的大門,有的虛掩,有的敞開,有的緊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門不落鎖。

村民們說,曾經有人在新華村丟了一個皮夾子,裡面有兩部手機,數千塊錢,還有幾張銀行卡,他們撿到之後給外地出差的村支書打電話。最後通過有關部門把皮夾子送到失主手中。

2013年,同心縣在全區率先啟動了以專業村、平安村、文明村、生態村、無毒村“五位一體”為內容的“美麗村莊”創建活動,成功創建了王團鎮溝南村、丁塘鎮新華村和張家塬鄉汪家塬村等一批“美麗村莊”。

鹽池縣在純漢族聚居的麻黃山鄉設立“回商接待站”,為前來經商的回族商人提供住宿、灶具等生活用具。回商馬如虎說:“在回商接待站吃得放心,住得方便,和漢族像兄弟一樣處事,這種親如一家的感覺真好。”

平羅縣大力開展“最美農家”評選表彰活動,按照“創業增收生活美、庭院整潔環境美、鄰里團結和諧美、尊老愛幼心靈美、文明科學風尚美”標準,評選出300多戶“美麗農家”。廣泛開展了第四屆道德模範、十星級文明戶、和諧家庭、“好婆媳”、“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湧現出汪蘇豔、王恆興、祁十月等一批孝老愛親、敬業奉獻的全國、全區和石嘴山市道德模範。

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楊郎村是自治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示範基地,這得益於赫光烈士紀念館。楊郎村當初投資20多萬元建設紀念館的時候,有些村民不理解。但兩年來,助人為樂、扶危濟困、和衷共濟、攻堅克難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這個平臺傳播、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村民品出了赫光紀念館的價值:“赫光是中華蘇維埃阜平縣人民政府的創立者,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軍長。他是我們楊郎村人,他的兒子和孫子就生活在我們村。紀念他,其實就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老教師吳德泰說。

田園美——奮進思變、搶抓機遇、勤勞致富

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民生的改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緊緊圍繞“富民為先、產業為要”的發展思路,倡導“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統籌考慮農村自然條件、產業基礎、發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科學合理佈局、整體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逐步形成適合各村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

在平羅縣,供港蔬菜、外運西紅柿、優質稻米、水產養殖、休閒農業等六大支柱產業讓姚伏鎮實現了由農業重鎮向農業強鎮的轉變。姚伏鎮高榮村農民徐迎平利用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創建家庭農場種植優質水稻,又建設曬場、倉儲、泵站、牛舍等設施,購買大型農機具,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良種繁育、農資配送、休閒觀光現代農業。徐迎平告訴記者:“家庭農場經營使分散在各農戶的土地實現集約化、產業化、機械化經營,提高規模經營效益,同時解放了勞動力,農民打工收入大大增加了!”

在“美麗鄉村”文明創建過程中,自治區緊緊抓住實施國家連片扶貧開發的有利契機,大力倡導不等不靠、艱苦創業、科學發展的精神,提振農民群眾改變貧困村落後面貌的“精氣神”。目前,全區已啟動了30個美麗小鎮、100個美麗鄉村的建設,計劃到2017年52%的鄉鎮和50%的規劃村莊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到2020年全區所有鄉鎮和90%的規劃村莊達到標準。

村莊美——村莊整潔、院落乾淨、環境優美

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美麗村莊建設作為為農民辦好事實事的重要工作,按每人每年0.5元標準,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利用這一制度槓桿撬動各方投入。實施水、電、路、氣、房和優美環境“六進農家”,穩步推進農村改水改廚改廁改衛工作,加強環村林、綠色通道、農田林網建設和村鎮庭院綠化。

秋雨淅瀝,綠樹佈陣,道路筆直。同心縣王團鎮溝南村,走在村中平坦的水泥路上,通向前方的是望不到頭的樹列和富有民族風情的院房,院中碩果盈枝。

67歲的村民馬進祥望著牆外遠處的綠樹成蔭,回想起了當年初搬來的情景。“1986年我們搬來的時候,這裡是一片荒漠,一棵樹都沒有,人煙稀少,一家人住在這兒都害怕。後來畜牧業慢慢發展起來,黃河水引來以後,種糧食也有收成了,一切都走向了正規化。”馬進祥親眼見證了溝南村從幾戶人到200多戶人的成長,親歷了荒漠到綠洲的變化。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院子和村裡的路面都沒有硬化,每逢下雨就是深一腳淺一腳。”現在的馬進祥住在200多平方米的新房裡,房屋內部格局由他自己設計,還要親自參與裝修,“我現在住得比你們城裡人還舒服呢,用上了太陽能,吃上了自來水。”過去、現在和將來,在他舞動的手指上,是一個家庭變化的脈絡,也是一個村莊的華麗蝶變。

在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通北村,村民馬新林指著清一色的白牆、灰瓦興奮地說:“磚瓦錢是政府掏的,上下水管道是政府給做的,多好的事。”作為興慶區農村環境整治重點村,通北村結合自然景觀特色,對農宅、圍牆、門頭進行改造,裝飾一些能夠體現典型特色風貌的符號。採取雨汙合流排水系統將生活汙水引至支溝排放。移動垃圾車、衛生廁所也相繼“進村入戶”,長效機制的建立確保了村容村貌的常年整潔衛生。

中衛市沙坡頭區鎮羅鎮凱歌村發動廣大村民參與,全面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近年來共拆除土坯房84戶,硬化道路2630米,利用荒廢多年的鹽鹼地,建設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興凱園”鄉村文化廣場,在道路兩側、村莊巷道平整綠化帶2320平方米。過去亂扔、亂堆、亂建、亂扔垃圾的不良習慣正在悄悄改變。(記者 張文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