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2009年12月,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代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收藏周启元的楷书长卷书法道德经现场,右二为国民党常务副主席詹春柏

周启元,一个初中尚未毕业便回乡的农民工,如今却成长为一名颇有建树的国学专家、历史学者、书法篆刻家和大学教授,其著述作品涵盖文、史、哲及书法篆刻诸领域,部分书籍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发行;其书法被开发制作成两套电脑字库;同时,他还受邀前往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高端书法展览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四十余万字的《刘邦正传》和五十余万字的《朱元璋正传》堪称史学巨制,目前,这两部著作均被影视机构相中,将改编拍摄两部大型古装历史电视连续剧在黄金时段播出。

由于上述诸领域的建树,周启元被中国民主促进会吸纳为会员,同时还被几家学术机构聘请为学术顾问。那么,从农民工到知名文化艺术家,周启元是如何实现二者之间这种跨越的呢?下面记者来为大家解析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历史文化学者周启元、海军工程大学政治部主任丛奎珠少将、本文作者张俊合影

梦想引领人生,行动改变命运

1974年,周启元出生于枣阳平林一个距县城七十公里的偏僻山村。当时由于山村经济落后,村里学风颓废,孩子们很少有人能够读完初中。在这种氛围中,周启元勉强念了两年多初中,便也回家务农放牛。

身居穷乡僻壤,农忙时节是“芒种打火夜插秧”的辛劳,农闲时节又整天被伙伴们相约着在山间坡头放牛玩耍。眼看着岁月蹉跎,光阴虚度,年少的周启元时常情不自禁地将眼下的平庸岁月和往日听演义评书时而培育的英雄梦想作比对,天壤之别的差距令他异常感伤!壮志难酬,周启元苦闷之余却不失志,他时常站在山坡上望着远方无尽的山峦发呆,一遍遍地给自己打气:你生而具有使命,上天不会让你永远消磨沉沦,要时刻为未来作好准备!

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周启元开始规划人生,他根据想像将人生规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因陋就简地自学没有门槛的文学和书法,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第二阶段是在有了文学、书法的初步基础之后以其为技能安身立命;第三阶段是通过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逐步建树个人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三个阶段分别规划为十年时间。第四阶段则属于最高目标和长期状态,即他期望届时能够站在社会的高端平台居高声自远地向世界传播高水准的济世思想,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蓝图固然美妙,行动起来却步履艰难。山村过于偏远,少年时期的周启元又老实内向,身体瘦弱,父母担心他出门吃苦受罪,坚决阻扰。加上他自己从未出过远门,无技傍身且身无分文,对外面的世界感到一片茫然,委实不知何去何从。如此煎熬拖延到十八岁,才开始迈出通往理想之路的第一步。

1992年夏天,周启元揣着20元钱到县城工地做小工,日晒风吹,艰辛劳苦,每天只能挣到2.5元工钱。眼见这个活儿既不挣钱又学不到手艺,于是他改而去学理发,数月之后出师开店。由于设备简陋,做不了烫发生意,剃头修面手艺又不老到,生意清冷,入不敷出,方知此前所想象的这个轻松饭碗并不好端。无奈之下,他只好将理发店关张。

为了能在县城坚守下来,周启元只得再度进入工地。之后几年,他做过泥匠、木匠、电焊、水电安装、铝合金门窗制作等等活计。因为性格老实,尝尽了个中艰辛冷暖。然而,城市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知识信息量较大。当年,枣阳县城邮局门口有几个书摊,只要天不下雨,几乎每天晚上周启元都会赶到这里蹭书看,离开时再默记下一些报刊的通联地址回去投稿。遇到下雨天气,则呆在住处练字习画。

几年坚持下来,周启元通过这种办法背记了近千余首诗词歌赋和两百余篇古典散文,《尚书》《国语》《论语》《孟子》《幼学琼林》等国学经典也都如数家珍,另外,还发表了数百篇文章,一手毛笔字也写得有模有样。总之,他逐渐具备文化人的基础素质,由此开始走进家乡的文化圈子。

1996年初,周启元在襄樊立业路开办了一家餐厅,由于独特的经营理念,此举开创了后来襄樊有名的餐饮一条街。1998年,他又开办了一家承制路牌霓虹灯的广告公司,凭借自己能写会画且身处文化圈子的优势,订单接连不断。如此几年下来,竟然有了不少积蓄。

1999年夏天,正当生意蒸蒸日上之际,周启元却作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盘掉公司,到省城改行从文。他给亲友的解释是:我的人生目标是要设法追求和实现“三不朽”事业,即立言、立功和立德。因此,积攒财富只是人生的初级阶段,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真正的智者若生逢乱世就应该横刀立马建功立业,而生在和平年代则应当通过著书立言的方式经国济世,以卓越的思想来影响世界,服务社会。

不消说,亲友们听后都觉得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一个好不容易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农村青年,没有学历和背景,眼下终于有了事业基础,抓住时机继续赚钱发财才是正道,如今,他大言不惭地说出这种话来,不但可笑,简直就是脑壳出了毛病!面对讥讽和劝告,周启元明白多说无益,不争辩,不理会,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毅然决然地盘掉了公司,打算到省城改行专事文学创作。

1999年9月,周启元来到武汉,先是做自由撰稿人,不久之后,他又被聘为省作协文学院《楚文学》杂志编辑。以此为标志,他实现了自己早年第一阶段的人生规划,同时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二个规划阶段。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访台期间,周启元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先生探讨中华书法艺术

不畏浮云遮望眼,炎黄子孙华夏根

2003年春节期间,周启元萌生了去深圳闯闯的念头。依然是心动即行动,过完元宵节他便立马登上南下的列车。到达当天,恰好看到《深圳特区报》刊有一则深圳海天出版社招聘文字编辑的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寄出一份简历,结果竟然在数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该社录用。

当时的深圳海天出版社还是事业单位,能够成为该社编辑,在人们看来是件十分幸运之事。可是时间一久,周启元却萌生压抑之感,觉得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不啻是在虚耗自己的生命。这种感觉日益加深,他勉强干了一年,便辞职转而投入到另一种沸腾的工作环境之中。

自2004年夏天开始,周启元先后服务于两家协会机构,担任执行秘书长兼协会杂志主编。两年之后,由于在书法篆刻等领域的造诣日深,周启元有机会受邀前往东南亚、欧洲和中东等地区举办书法展览。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充分,每场展览开幕式皆有所在国政要及当地华侨领袖出席。中国驻海外使领馆的多位大使和文化参赞,如程永华、高育生、高有祯、章启月、孙玉玺、田二龙、周斌等诸多外交官,十分赞许周启元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皆曾欣然席他的书法展开幕式,以示支持。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周启元在吉隆坡举办书法展,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主席丹斯里曾永森应邀前来出席开幕式并收藏其作品

由于周启元既是书法展览主角又是策展人,从联络到答谢皆全程参与,且每个国家和地区至少都前往两次以上,活动交流比较深入,因而结识了不少国际知名人士。期间,周启元有多次留在海外发展事业的机会,可是,他至今仍旧保持着农民身份,并始终将户口留在故乡枣阳。

为何如此?宋朝人王安石在其诗作《登飞来峰》中描述了一种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过漫长漂泊和殊胜际遇的经历,周启元已然站在高境界的思想平台淡然俯察世界,他了然此生的使命,对未来所欲达到的人生境界设有自己的标准,对梦想中的事业充满信心,故不屑于随波逐流地追赶时髦。他希望自己此生永远根植于华夏沃土,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以不负少年时期的志向。

多年劳作堪辛苦,酿得甘饴为人间

常年在海外从事“高大上”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接触各界名流,外人觉得风光体面又丰富多彩,可是周启元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和焦虑。因为他曾制定过一个宏大的创作计划:即在文史、国学、宗教哲学、书法篆刻等领域分别拿出相当分量的著作,以便于将来以“组合拳”的方式亮相文化和思想的圣坛。在他看来,文化人归根到底要靠作品说话,因而为交际应酬而浪费时光的行为是极其不智的。可是同时,他又很清楚自己的境况:起自社会底层,身处体制之外,活在现实社会,正所谓是前无援兵,后无粮草,倘不趁此海外办展之机积攒一些经济资本,如何能够在红尘中安身立命?更遑论心无旁骛地去著书立说!

抱着这种“权且以时间换空间”的心态,纵然违心,也只得强作欢颜,不断接受邀请出席这种海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到了2009年夏天,周启元终于暂时放下了这种繁华纷闹的生活,杜门谢客,脱离喧嚣,进入一种“闭关”式的工作状态,开始实施自己的创作计划。

作为一名历经生活磨砺之人,周启元睿智清醒又极具耐心。他时常叮嘱自己:人生是一场耐力的比拚,宁可晚几年成名出成果,也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去粗制滥造。于是,长达六年时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这段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便成为对周启元意志的真正考验。他推掉应酬,居于繁华的街市,每天平均以十多个小时的劳动强度辛勤工作。窗下是红男绿女昼夜往来的热闹红尘,室内则是他勤苦笔耕的孤独剪影。正如晋人李密在其《陈情表》中所描述的那样——“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2009年12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收藏周启元创作的一幅四十八米《道德经》楷书长卷书法作品,周启元受邀前往台北出席收藏仪式。交谈期间,马先生对在场的国民党常务副主席詹春柏和副主席蒋孝严等人感慨道:“我原以为今天到来的大陆书法家应该是位长髯飘飘的老者,没想到书法家竟然这么年轻!”又对周启元打趣说:“对岸收藏了你的作品没有?若是对岸也收藏这样一幅《楷书道德经》,您就功德圆满啦!”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2008年4月,周启元在迪拜举行书法展览,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高育生前来剪彩并合影留念

这次活动,乃是他在六年“闭关”过程中仅有的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人们都知道,文字工作是个辛苦活儿,劳心又劳力。长期伏案创作,在不知不觉中周启元的脖子逐渐有些吃不消,连续工作时间一长,便会感觉双肩麻木。偏偏他所创作的这些图书的内容性质特殊:《朱元璋正传》《刘邦正传》等,系学术性很强的正史评传风格,需从浩如烟海的史籍典章中抽丝剥茧,经遴选甄别后去伪存真,资料汇聚后再聚沙成塔,串联起来完成史事背景和人物生平介绍,最后依据世事情理对涉传人物之成败得失作出新颖独到的论断;《儒家元论》《佛家元论》《道家元论》三本书乃三教简史与自家观点的结合体,务必做到准确严谨而又富有见地;《小楷字帖系列》,洋洋数万的毛笔蝇头小楷,需要设计书写形式,自己动手在宣纸上打格,创作时不仅要求每个小楷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而且还要讲究章法布局,力求结体严谨,气韵贯通,美感充沛……

这些皆是劳心伤身的工作,仅一本《朱元璋正传》就整整耗去他两年多时间!中途有段时间,他的头发大幅度脱落。此间,一向爱惜自己的周启元曾多次萌生退意。每当此际,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等勤学故事。理智告诉他: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凡有价值的事情,既然投入了就不再轻易放弃,否则,此生将一事无成!

在用意志力继续坚持的同时,为保持身体的健康,周启元还想出很多办法。他以早年所学的技术,自行设计焊制了一个板凳状的不锈钢支架,将笔记本电脑竖向安装在支架的一个横向侧面,写作时人平躺于床,再将支架横骑于胸部,仰面朝天高举双手敲击键盘,用此办法减轻颈肩部负荷;每工作五十分钟,必定起身走走,到窗前向外极目远眺一会儿。另外,每天晚上十点时分,他都会准时前往附近公园的一个固定角落仰望夜空,既是为了理疗颈肩,舒展四肢,更是为了开悟自己。周启元经年累月地昂首注视亘古不变的北极星辰,每每总能获得激励和力量。

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弹指之间,六年韶华逝去。为了完成既定创作目标,周启元寻访古迹遗址、查考资料、购买工具书,花光了之前出国办展售卖书法作品的百余万元积蓄,一头浓密的乌发脱落殆尽!尽管艰难,但他最终坚持下来。随着一部部书稿陆续完成,早年所制定的人生“第二阶段”之规划得以实现,真正做到了“以艺养文”。

字字看来皆是血,六年辛苦不寻常!2014年初夏,横跨文、史、哲、书法篆刻等多个领域的近二十部各类书稿基本完成。走出书斋,周启元蓦然发现周遭的环境变化很大。面对遍地高楼和满街香车,他没有失落,反而由衷感到自豪和自信。一方面,长达六年的穷经问典和参悟人生,令他的内在世界变得丰富强大;另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这些作品所具备的社会价值,即使单从经济视角来看,他所完成的这二十余部书稿本身就具备无限的商机。因为当今知识产权时代,真正有分量的图书作品往往不啻于一本本可供长期支取的活期存折。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周启元受邀访问西班牙,向西中友协主席赫苏斯(左三)赠送《刘邦正传》

果不其然,近年来,《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周启元楷书道德经》《刘邦正传》《朱元璋正传》《书法基础教程》等书陆续由全国知名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并多次再版。湖北省文联、省作协和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等单位为此联合主办了一次“周启元文学作品研讨会”,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黄恒学教授、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局长薛宝生博士等人千里莅临,纷纷对周启元及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知名学者、中国民进湖北省委副主委叶青先生数次力邀,将周启元吸纳为民进会员。此后不久,周启元又被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和深圳市汉文化促进会等单位聘任为学术顾问。

2017年底,《刘邦正传》《朱元璋正传》分别被两家影视机构相中,拟改编拍摄大型古装历史连续剧,届时,它将是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又一道寓教于乐的饕餮视觉盛筵,个中蕴含着这位荆楚大地之子多年的辛劳和对家国满腔的爱。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2015年9月,周启元受邀访问欧洲。意大利空军现役上将安东尼奥·伊托尔恰尽地主之谊,安排客人下榻意大利“空军之家”,宾主合影留念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周启元受邀访问法国,法国著名历史学者让·威雅赫铎(左三)尽地主之谊招待客人。左一为旅法作家朱嘉莉女士,右为意大利华商总会名誉会长陈中柱伉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纵观周启元的上述经历和成果,他的人生不可谓不丰富多彩。可是,尽管周启元的骨子里深藏着自信,但他平素表现出来的常态却是谦逊与恬静。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周启元每每以此警句提醒自己,不要在诱惑无限的紫陌红尘中迷失方向。他记得叔本华有个观点:人生的基调是痛苦——欲望未达成时感到焦虑和痛苦,达成之后便很快又会感到平淡和无聊,于是便又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反复循环。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心灵轮回,周启元毕生只设定一个目标,并在行进过程中努力掌控欲望,并以此办法让自己心态平和地去逐一达成自己的人生使用命。

作为一位有信仰的文化艺术家,周启元心中常怀感恩——感恩造物主让他降生于这个殊胜的时代,有幸享受和平的生活与高科技的便利,有缘邂逅许多心灵相通的朋友。

收获成果之余,周启元没有丝毫松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时常以屈原的这句诗鞭策和告诫自己:当年“四阶段”的终生规划,眼下仅仅只完成了两个阶段而已,此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启元尚须努力!”

梦想产生目标,目标决定格局,格局影响布局,布局导致结局。这句话是周启元对自身经历的总结。除此之外,他的灵魂深处其实还蕴藏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参照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纵观他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诚然如此!

周启元:从“农民工”成长为知名学者和文化艺术家

2014年12月作品研讨会上与参会嘉宾合影,左起华中科技大学蒋小兮教授、省统计局叶青副局长、周启元、北京大学黄恒学教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薛宝生局长

人物名片:周启元,1974年生,湖北枣阳人。早年曾在工地、餐馆帮工打杂;接着学理发、厨艺、木工、焊工、装修等手艺谋生;稍后改行从事媒体编辑和协会领导工作;再后来成为自由文化学者,从事人文历史、宗教哲学以及书法篆刻等研究和创作。现为武昌理工学院教授、民进湖北省委会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顾问、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学术顾问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著述成果:史学类有《刘邦正传》《朱元璋正传》《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等专著;宗教哲学类有《儒家元论》《道家元论》《佛家元论》等专著;书法篆刻类有《书法基础教程》《古贤文二体字帖》《周启元楷书道德经》《周启元小楷写经》《实用硬笔楷书标准字帖》《篆刻技法》等专著。

自2006年以来,周启元曾受邀前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近二十个国家举办书法展览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刘邦正传》被译成英文在欧洲出版,为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周启元的书法被开发出“启元毛笔楷体”和“启元硬笔楷体”两套电脑字库,用以出版中小学生字帖,服务社会。(张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