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01

经典名篇里的还有问题?

新初一开学的儿子,正摇头晃脑地背诵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瞬间勾起了我对少年读书时的回忆,我在他这个年纪,也是背诵着这篇课文长大的。

记得当时的初中语文老师扶了一下眼镜,声情并茂的读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然后老师双目炯炯,感慨地说:“同学们,这里的拟人句表现了什么?花多啊!接着,一组排比,看,颜色多美……”

我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对于这样的传统讲解,对于我这样从小酷爱阅读散文的人来说,着实没有什么吸引力。

哦,对了,我在这节课倒是学会了通感的手法。

懂得了调动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用文字把眼前的景色一笔笔描绘出来,尽管平时,我也没怎么用过这种手法在自己的文章里。

不算擅长记忆的儿子用了足足一个半小时,背诵完后兴奋的跑来给我“展示成果”。我翻开他的课本,跟随着他的声音走进文字。

这是部编教材的初中语文第一课,我寻思着,明明是秋季,为什么不选一个和季节更相符的文章开篇,比如说金秋九月云云,为什么要在第一篇课文要讲《春》呢?

咦,小的时候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怎么现在看起来这么普通?尤其是从常规的观察顺序和逻辑顺序来看,还感觉到有几个地方不太对头呢。

比如说,开头点题春天近了,让我们知道是早春的样子,接下来描写的是山、水、太阳的大场景,接着马上又转向了描写小草,描写小草也就算了,接着就变成了几株大树,刚以为是写树,突然笔锋一转,又变成写花了。

写着写着花又转到写春风,刚刚沉浸在春风里的感觉,又一下到了描写雨,雨夜的景刚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想象,又转到了人的描写。

描写人让整个景色灵动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可刚刚写完雨夜,就转到了“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这就让我觉得有点奇怪,下完雨放风筝,就不怕雨把风筝打湿吗?”

尤其是最后面的三个比喻和拟人,为什么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就戛然而止了?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还没有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此前也有老师认为,这是朱自清应邀给中学语文课本写的一篇文章,貌似这篇《春》还属于命题作文。按照常理,朱自清其他的散文都会有时间和地点,而这一篇恰好没有呢?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疑团,都是作者刻意留给我们的吗?

作为当年就已经响彻文坛的他,会预料到自己这篇文章会经历时光的流逝,成为国民级范文吗?

以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写朱自清的文章,印象里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这种普通人一眼望显而易见的问题,作为文学大师的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这些疑团,促使我又翻开了《朱自清传》,认真的围观了一下作者的成长路径,大概捕捉到了一点线索。

按照换位思考的原理和人到中年的心境,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来和妮妮一起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朱自清。

02

以凡人自居的朱自清

朱自清出生的时候,算是老朱家一大喜事。他上面的两个哥哥都因病夭折,朱自清自然升位成了长子。

爱子心切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当时父亲还有着差事,吃“公家饭”的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则是父亲对他沉甸甸的希望。朱自清本名自华缘由在此。

后来我们在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名篇《背影》中,看到了他父亲这个慈爱的形象,感受到了中国式含蓄的父爱。

但其实这个时候,老朱家其实已经走上了家道中落的凄凉场景,此时的朱自清特意将名字由自华改成自清,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在困顿中,不随波逐流,以此抵御外界诱惑,保持自清的品格,可谓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

朱自清从小就酷爱读书,说是个书痴也不为过。大多数的时间,他都独自埋头在阁楼里阅读。从小接受私塾的名师教育,朱自清的古文基础,非常的扎实。

朱自清的父亲很在意儿子的学业,几乎每晚亲力亲为的陪伴。翻看老师对朱自清的评语,表现优秀的父亲会给他和弟弟妹妹们,奖励火炉边的烤豆腐,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一旦发现儿子的文章没有写好,父亲就会直接把本子丢在火炉里烧了,才不管儿子会不会抹眼泪。也是在父亲这种严格要求下,朱自清的学业可以说是顶呱呱。

到了中学毕业的时候,他还被评为全校唯一的优秀毕业生。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当时还有个成绩比朱自清更好的同学并不服气,觉得自己比朱自清成绩更优秀。

但老师们讨论了之后,还是觉得朱自清配得起这个殊荣,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学识方面,都要更胜一筹,还是一致坚持把优秀毕业生的称号给了朱自清。

中学毕业后的朱自清,考上了北大预科,可家境也越来越困顿,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提前学完了北大的时候哲学专业,提前一年毕业回家,按照家里的安排成婚、就业,成了一名中学的“教书匠”,肩负起了家庭的经济重担。

那个时候的朱自清,一心以学业为主,和同学的交往颇少,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内向的人。

他那时就对宗教、古典诗词等内容都有大量的摄入,阅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平凡,越珍惜自己小世界里的人和事。

他的现实世界并不大,却无比珍惜着相遇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他的家人还是他的学生,他都无比真诚和用心。

学生们起初看到,这个个子不高且微胖其貌不扬的老师,再加上说话略带口音,也没太把他当回事。

可过不了多久,所有人都会被他渊博的学识以及细致负责的教学态度,深深感动,深深喜爱这位老师。

他的教学相当深入,而且善于反思。有的时候已经教过的课程,他想起来有什么疏漏的地方,都会再次跟同学们订正。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学生,隔着老远追着喊,原来是这个学生作文中有一个标点,当时他给改过。可后来经过思考,他觉得不改更好,还特意告诉这位学生,这个学生大为感动。

不仅如此,他还自创让学生们在作文本上,留第一页做成目录,将每学期的作文标题一一列在上面,他会在批改完作文之后在这里记录上分数。

一学期结束,学生们的进步或者退步,都能从这个目录页上一眼看出。在他的引领下,爱上国文的学生越来越多。

尽管他只是一个自诩的凡人,但他似乎用一种似乎宗教般虔诚的精神,严格的对待自己的教学,把教育当成一种信仰。

这么严谨的朱自清,怎么可能在自己写给中学国文的文章《春》里,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多看似明显的错误?

03

细致入微的暖男朱自清

和同时期的其他作家相比,朱自清的文风,不管是旧体诗还是新诗以及散文,都有着一种温婉的笔触,有着浓浓的宋词风格。

但是很有见识的他,又能感受到时代的命脉,认为新体诗更适宜现在的形势,他公开发表的往往都是新体诗,也常鼓励学生们写新体诗和白话文。

他是一个性格不争不抢的人,有点“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的味道。尽管接受了新式教育,但他的思想却保持着传统,就连家里安排的婚事,他也没有因此去刻意抗争。

结果缘分天注定,武钟谦和他情投意合。这位妻子极力的扶持丈夫做学问,两个人先后还拥有了六个子女。

朱自清的很多文章里,都记录了和这位妻子以及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时常流露出在外地教学,思念家乡妻儿的愁绪。

从他少年时期,真正懂事开始,这个家经济压力就很沉重,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多一点收入,朱自清总是不得不到外地学校教学,一次次被迫和妻儿分离。

尽管是如此寂寞清贫的朱自清,但他的人生信仰并没有发生改变,他坚持要用高尚的情趣填充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一点学问。认为这样就没有时间去思考一些低级情趣的事情,自然就能够保持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他非常的刻苦,也特别珍惜时间。除了所有能利用的整段时间,他还常常用碎片的时间阅读学习,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武钟谦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一直瞒着丈夫、拖着自己的病,在31岁那年因病离世,留下伤心欲绝的朱自清和六个没有成年的子女。

很长一段时间,朱自清都没有考虑过个人问题,就连吃饭,他也坚持给邀请他一起搭伙的老师家,每月15大洋,失去家人的他,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研究学问。

最后,清华的老师们都觉得朱自清长期这样生活上太不方便,也太寂寞,张罗着把后来的妻子陈竹隐介绍给他。

陈竹隐是四川成都人,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还会画画懂戏曲,很容易就与朱自清达到共同的精神高度。

可是考虑到自己的经济负担重孩子多,朱自清总怕拖累年轻的陈竹隐,两个人的关系缓慢增热。

后来陈竹隐克服了心理压力,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和学识更重要,接受了这个丈夫以及前妻留下的六个孩子。

而《春》的大致写作时间,发生在朱自清从欧洲游学回来之后,他被校长梅贻琦任命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

又和妻子陈竹隐的感情稳定又甜蜜的阶段,那时陈竹隐正在孕期,全家人都在等着迎接小生命的时刻。

朱自清认为自己是公派留学,所以刻意保持着一种低调,从不为之炫耀。因此在他的《欧洲杂记》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大致也是关于欧洲景致的具体描写,很少有关于他个人生活的相互印证。

04

“悲观”的积极主义者

写《春》的时刻,是朱自清人生最为平静,而幸福的短暂时光。对比后来连连遭遇的各种战乱,长期和家人分离,这段时光可以说是朱自清,人生最好的小时光。

而作为应邀写给中学国门课本的《春》,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文法和描写景致的匠心,他将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应用,是为了有强烈的冲击力,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修辞之美。

因此这篇文章没有标明具体的时间,我觉得也是作者一贯谦虚低调作风的延续,非常懂得克制与收敛自己的情绪。

而几个看似并不连贯的画面,也是朱自清独特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我在他的另一篇散文《冬天》里,也发现了类似的风格。

他非常喜欢欣赏绘画,且对画面研究很有深度,能从中西方的美学角度体会到不一样的细腻之美。

因此他的写景散文中,常常会有如同照相机式的镜头风格去记录景色。

而几个不同的画面更像是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这几个不同场景画面的快速切换,更像是突出景致本身并无高下之分,用这种并列的方式,让人们体会春天之美。

这就与他一贯严谨的治学和善于启发别人的特点紧密相联,他喜欢为大家不带倾向性的呈现多个角度。

就像一个导游带大家去游历一处神秘的山洞景观却不会像一个平庸者,指手划脚地告诉你,这个山洞形状像什么。他会笑眯眯地站在你旁边,轻轻的问一句:“你觉得他像什么呢?”

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真正能够让所有的观者细腻捕捉到不同的春天。想到这儿,真心觉得朱自清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

对比他此前带着一点小愁绪的《荷塘月色》,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略有悲观主义情绪的人。但《春》所表现出的状态,完全是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尽管他的人生大多充满着各种失意,但他为学生却永远呈现出最为积极的一面。

都说老师是半个演员,需要在学生面前藏起自己的悲伤与情绪,展现积极与快乐。朱自清在学生面前,就愿意做这样一个演员。

他用自己微弱的火光,去点燃学生们心中的梦想与希望,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对于眼前不停流逝的时间,他既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反思。

又有珍惜每一个当下的“刹那”,他娓娓道来话人生:“您若说人生是无限的,好,刹那也就可说是无限的,无论怎样说,刹那总是有的,总是真的;刹那间好好地生总可以体会的。好了,不要再思前想后的了,就尽力做什么吧;最好的是-ing,可宝贵的-ing呀!你们要努力满足“此时此地此我”!这叫做“三此”,又叫刹那。”

对于《刹那》,他指“极短的现在”,既有作者对逝去时间的哀伤,却又有把刹那当作一个进行时,用一个不停止的动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理解这些,再看《春》的这篇文章里,才会有那么多生机。

试想作者走在春天里,感受到的自然景观到看到的大片的草地,再到细节的花朵,就很能感受到,作者为我们呈现的观赏角度了。

至于春风、雨夜和孩子们嬉戏,理解到他喜欢用的“平行蒙太奇”镜头手法,也就不奇怪了。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三句,“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隐隐地透出自己人生的难得的幸事。

毕竟孤独那么久之后,重新拥有了家庭生活,有了所爱的人和新的小生命,也许朱自清还特别渴望是个可爱漂亮的小女孩呢,也许他自己也会因为抚养和陪伴这个孩子,从中年回归到青年的活力。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春华秋实”的意境,也正是作者一生都在努力珍惜时间,始终用“一年之计在于春”勉励读者,不辜负当下的每一个好时光的隐喻。

听,“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愿你的生命四季里,也能如沐春风。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