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保衛戰時,保盧斯被包圍,希特勒爲什麼不讓他撤?

談歷史說娛樂


東線蘇德戰場上,那麼多請求撤退的請示,希特勒又批准過幾個。
(保盧斯,這人結局還不錯)


首先,希特勒不願意撤,自然是不想放棄已經到嘴邊的斯大林格勒。因為這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是當時兩個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攻佔了斯大林格勒,就可以破壞其作為蘇聯交通樞紐和工業中心的地位,同時斯大林格勒作為著名的紅色革命歷史城市,他的淪陷對於蘇聯民心的打擊也將會是可怕的。



第二,希特勒這人太要面子了,也太獨斷自大。因為當時戰役初期德軍進展的勢如破竹,所以在是7月23日,希特勒不顧將領們的反對,決定讓霍特指揮的第4裝甲集團軍幫助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也就是削減了圍攻斯大林格勒的力量,只留下了保盧斯的集團軍。如果他下令撤退,使得功虧一簣,那豈不是他指揮失誤的問題,這個希特勒可是接受不了的。

第三,就是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可以解決被包圍部隊的給養問題。可實際上根本無法做到。因為戈林最初的承諾是每天500噸的物資,可由於天氣的惡劣以及蘇軍火炮的襲擾,特別是11月19日開始,每天的空運量平均只有50到60噸,最多也只有300噸。

希特勒和保盧斯另外指望的就是曼施坦因的援軍了,可即便是曼施坦因也突破不了蘇軍的外部包圍圈,最終不得不退回到羅斯托夫。

在曼施坦因失敗後,希特勒又準備調集其他部隊前去解圍,可蘇軍已經要發動最後的總攻了。即便到最後關頭,希特勒也不允許保盧斯投降,即便是第6集團軍為帝國戰死也不可以撤退。


希特勒還曾經給保盧斯送去了一枚騎士鐵十字勳章鼓舞士氣,將遠程戰鬥力派去對德軍發表他動人的演講,然後這些無法真正帶給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希望。

最終保盧斯不得不投降了。


大唐安西節度使


因為希特勒作為德國統帥,考慮的是整個蘇德戰場的雙方對比,而不是保盧斯及第六集團軍的命運。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代號為“木星行動”的新一輪攻勢,頓河地區的意大利軍防線遭到突破,正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德國第六集團軍陷入重圍。1月10日,頓河方面軍再次向第6集團軍發起了代號為“指環”的進攻,德軍被迫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

此後直到2月1日,保盧斯宣佈投降為止,中間有20多天的時間,德國人為何不選擇撤退呢?

這是因為當時希特勒必須要考慮的是

如何保住A集團軍和整個蘇聯南部戰線,而不是拯救已經陷入包圍的保盧斯及第六集團軍。

首先,我們假設第六集團軍立即撤退。

這樣將會立即導致兩個結果:一是洶湧而來的蘇軍將利用第六集團軍撤退留下的缺口,繼續切入A集團軍和B集團軍之間,進而形成一個更大的包圍圈,從而威脅整個南方戰線。

因為此時,上百萬的A集團軍正在高加索地區鏖戰,第六集團軍如果真的撤離,呼嘯而來的蘇軍將迅速衝向黑海,把A集團軍群包餃子。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戰爭肯定早在1945年以前就結束了。

所以第六集團軍必須為更大的B集團軍群爭取時間。

二是撤退的第六集團軍必然得丟棄大量重型武器和傷病員,既缺乏彈藥,又缺乏油料補給和馬匹,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後撤,他們僅僅依靠雙腿能夠跑得過蘇聯的坦克和空中打擊嗎?

戰場上的40公里並不是那麼好走的。

其次,第六集團軍不撤退的好處。

按照德軍在1941年冬季作戰的經驗,尤其是傑米揚斯克和納爾維克的經驗證明,依靠空中運輸和支援,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堅固堡壘:不僅可以固守待援,還可以牽制大量蘇軍,從而減輕其他地區德軍的壓力。

然而,斯大林格勒的惡劣環境超出了德軍高層的預期。

1月21日晚上,里希特霍芬發出警告,表示當地負責支援斯城的第四航空軍集群無法承擔空投工作。

此時等待第六集團軍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反之,第六集團軍被包圍期間已經人困馬乏,殘兵敗將,即便勉強能夠救出來,也無法立即投入後續戰鬥,反而浪費了救援部隊的力量。

所以,結論很殘酷,現實更殘酷,戰爭就是這樣的。

為了整個東線戰場,第六集團軍無論如何不能撤退,他的覆滅是整個1942年德國戰略失敗的必然結果。

謝謝閱讀,歡迎點贊並分享您的寶貴觀點。


朱世巍


上面兩位達人已經講得很好了,再重複也沒啥意思,僅補充一點個人的思路吧。

拿破崙做為西方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兵敗莫斯科,其教訓不可能不被特別有理論頭腦的德國人所總結,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就論及過,所以希特勒及其軍隊統帥參謀部也是非常瞭解的。其中,希特勒就堅持認為,拿破崙一路後撤的做法是死路一條,必須在可能的任何結點上拚死抵抗,才能避免全線崩潰,才有可能扭轉敗局。

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4月的莫斯科戰役中,當蘇軍挫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後,朱可夫發動了全面的反攻,德軍內部將領一至要求撤退,希特勒堅持己見,嚴令德軍死守,並以拿破崙的教訓駁斥一切要求撤退的理由。結果,德軍最終穩定住了戰線,朱可夫的全面反攻失敗了,且蘇軍也遭受了較大的損失。否則,也就沒有後來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了。

希特勒對自己的獨裁決策很是得意。在保盧斯第六軍團被圍時,相信他更是堅定地認為,第六軍團撤退是不可能的,是死路一條,堅守反而有可能反敗為勝。經過巴巴羅薩計劃前期圍殲戰,基輔圍殲戰,莫斯科戰役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激戰,蘇軍損失的兵力肯定超過三百多萬了,希特勒估計蘇軍也是強弩之未,只要第六集團軍能頂住更長時間(蘇軍不也在城裡頂了近三個月,勝斯拉夫人種百倍日爾曼精銳怎麼就不行?),或著拚掉蘇軍更多的實力,接下來就可能扭轉局勢。

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組織能力及民族凝聚力。他以為斯大林的大清洗會造成人們對他及其統治的仇恨而不會拚死抵抗。但事實上,人民的感覺卻是恐懼,一旦斯大林放緩壓力,人們不會產生復仇心理而是覺得獲得了恩賜,加上國家確實遭到了外族的入侵,民族處於危難之中,公共與私人的財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人們自然表現出更大的愛國熱情及誓死抵抗的決心。一句話,希特勒並沒完全瞭解蘇聯,瞭解斯大林的統治,瞭解蘇聯人民及其民族性。

保盧斯第六集團軍覆滅後,蘇軍並沒有力竭而使戰爭打成膠著狀態,反而展開了全面的反攻,足以證明希特勒對蘇聯實力的判斷一開始就錯了,保盧斯突圍不突圍,投降不投降都改變不了納粹失敗的結局。世界變了,帝國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