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晨霧 / 轉帖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1976年唐山大地震,24萬人歿於瓦礫,16萬多人頓成傷殘,7000多家庭斷門絕煙。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場不可抗拒的天災。然而,2005年一位叫張慶洲的唐山人發表了一篇報告文學《唐山警世錄》。在書中人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唐山大地震這場劫難之前,中國的部分地震專家和民間監測點都曾經上報過地震預報,但卻由於沒有引起當時有關部門的重視,才使得唐山人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受了一場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距離唐山不遠的青龍縣因為對臨震預報非常重視,採取了避震措施,雖然房屋被損壞18萬間,卻無一人死亡。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四十年,這期間究竟有多少秘密鮮為人知?人們又應該從中汲取怎樣的教訓?

以下文字節選自2005年10月鳳凰衛視

《社會能見度》播出的新聞調查《唐山大地震29年祭》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河北唐山灤縣巖山的日出 圖/CFP

鳳凰衛視

:對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預報進行調查,這樣的想法您是怎麼產生的?

張慶洲(《唐山警示錄》作者):當時,我接到了這麼一個電話。他說,“小洲先生,你寫了一部長篇我看到了,唐山大地震漏報的情況為什麼沒人寫成書?”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漏報的說法。我說你是誰,他不說,但告訴我“有這麼一條線索,你願意採訪的話,這裡邊有好多的事情。”於是,他告訴我去找唐山地震辦主要負責人,楊友宸。我找到了楊友宸之後,老頭向我和盤托出了唐山地震監測網的內幕。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被忽視的第一次預報

1968年,中國地震地質科學家把唐山划進了地震危險區。這一年,楊友宸受命組建唐山市地震辦公室。很快,他在唐山組織了40多個地震監測點,建立起了唐山地震監測網。

鳳凰衛視:當時是出於什麼目的建立這樣一個監測網?通常這些固定的網點,他們本身的工作程序是怎樣的?

張慶洲:監測網就是出於預防唐山大地震的。如果沒有地震的信息,監測網是不會組建的。他們的程序是每天測三遍。比如像樂亭紅衛中學侯世鈞,上午8點、中午12點、下午6點測,測完後再填圖。

1976年初,唐山市委主持召開了唐山防震工作會議。楊友宸綜合唐山地震監測網的信息,公佈了唐山地震中短期預測:唐山市方圓50公里內,在1976年七八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將有5到7級強震發生。1976年5月,在國家地震局濟南地震工作會議上,他向中國地震界的官員、專家、同行們鄭重提出,唐山市在近兩三個月內有可能發生強烈地震。

鳳凰衛視:群測網的工作和專業的地震局之間的工作怎麼樣去協調呢?

張慶洲:當時唐山的會商情況都報河北省地震局。每週三會商後,就報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有專門負責“群測群防”的,然後再報國家地震局。所以說,唐山市的預報意見是這麼層層往上報的。至於到了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他看見看不見,那是另外的問題。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張慶洲走訪當事人 圖/網絡

“群測群防”是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的預防地震的主要辦法,中國在群測群防、專群結合、土洋結合,依靠廣大群眾做好預測預報上取得了很多寶貴經驗。時間到了1976年7月,唐山地震監測網各個監測點觀測到的異常越來越明顯。在經過認真的觀察分析後,一些監測點相繼發出了短期即將發生強震的緊急預報。1976年7月6日,馬家溝礦地震臺馬希融正式向國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做出強震臨震預報。

鳳凰衛視:他上報的是什麼消息?

張慶洲:第一次上報是7月初的書面預報,預報震級不是特別大。預報完了以後,國家地震局就派了兩個人來,把他報的情況給否了,認為按照他的說法,“唐山市在7月底8月初不就沒有了嗎?”這正是馬希融當時的看法。專家認為,大震發生之前,將有很多小震。當時馬希融就提出,如果是先發生大震呢?但最終,專家對馬希融的預報意見還是否定的態度。”

雖然國家地震局的專家否定了馬希融的短臨預報,但此時其他網點的震情預報卻越來越多地出現。1976年7月7日,山海關一中的呂興亞根據水氡觀測數據,向河北省、唐山地區地震部門提出書面預報意見。隨後,唐山樂亭紅衛中學的侯世鈞也正式發出書面臨震預報意見:7月23日前後,我區附近西南方向將有大於五級的破壞性地震發生。

鳳凰衛視:他是根據什麼現象或數據做出這樣判斷的?

張慶洲:他判斷,當時是依靠地磁、地應力、土地電三種觀測手段,再加上他考察的宏觀現象,做出的地震預測意見,而且是用書面彙報到了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監測中心臺,原來叫唐山地震隊。上報以後,在大震的前五天,有兩個地震專家就去了。唐山地震隊的這兩個地震專家看完了以後,當時就信了,說“哎呀,你這個儀器沒毛病,你的觀測、分析、數據都是準確的。”他們兩個很上心,說要抓緊回去跟領導彙報。侯世鈞一看他們要走,就說實話了:“這個大地震,這麼大的異常!我報的是五級以上,那是寫文字東西的。實際上我測的是大震最低6.7級,最高可達7.7級。”

大震即將來臨,唐山地區民間地震監測點通過各種監測手段,監測的臨震異常以及臨震預報在不斷地向唐山、河北、國家地震局進行著彙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地震發生,他們的努力也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苦等12天的彙報

在唐山的地震工作者頻頻發出臨震預報的同時,有不少在北京的地震專家也曾經發出過臨震警告。黃相寧,中國地震科學家。1971年到1981年11年間,黃相寧的地震地質地應力預報地震小組向國家地震局以書面形式正式預報了4.7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短臨預報175次。聯合國全球計劃對175次短臨預報進行了嚴格評審、打分,成功率為33.1%,這是一個令國際地震界為之興奮的百分比。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黃相寧 圖/北方網

鳳凰衛視:這麼多年實地的地震地質調查,您最後是在什麼時候得出了一個結論——唐山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地震?

黃相寧(中國地震科學家)

:在1975年12月。我們每一年都給中國地震局寫一個年度報告,1975年12月我們給中國地震局寫了《1976年地震趨勢意見》,在這裡面我們就提出了唐山地震它的危險性。當時是這麼提的“華北地區1976年,尤其可能在第一季度,從河北省樂亭(屬於唐山地區的一個縣)至遼寧敖漢旗錦州一帶及其東南的渤海海域可能發生大於6級地震。”這就是我們在唐山地震之前作出的分析判斷。這裡面還提到“如果根據震級經驗公式算,計算結果是震級7.3或者7.1,誤差正負半級。”

鳳凰衛視:接下來您是什麼時候再一次預測到唐山可能會發生地震?

黃相寧:在7月份的時候又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況。所以我們在7月14號又向上作了一次彙報。我們向中國地震局預報了兩個區域,一個是吉林繁峙、舒蘭、張家口一帶,北京西北面;再一個就是寶坻至樂亭和渤海地區,寶坻至樂亭就包括了唐山,報的是7月20號左右至8月5號左右,震級5級左右。結果是7月28號發生了唐山7.8級地震。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耿慶國 圖/網絡

與黃相寧一樣,在當時北京的耿慶國也同樣做出了唐山地震的臨震預報。耿慶國的旱震研究在中國地震界獨樹一幟,在國際地震氣象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鳳凰衛視:對於唐山大地震,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氣象指標出現了異常的變化?

耿慶國(中國地震科學家):6月29號,北京出現了降水異常;從7月1號到7月5號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這三項指標都出現了異常。只差“地下突破”一項指標。所以我著急了,7月6號去了唐山氣象臺蒐集資料,唐山的資料也發現同樣異常。7月8號轉到天津氣象臺蒐集資料,7月9號到廊坊地震臺蒐集資料,7月10號晚上回到北京。7月11號上班,就向我們北京地震隊當時主持工作的隊長刑景孟彙報——當前氣象異常,除了旱重背景之外,氣象短臨異常發展得很快,得趕快抓一抓地震。因為異常出現在北京,怕北京有很大的麻煩。同時,還向我們業務組組長魯連勤、業務組副組長張國民緊急會商了一下情況,他們還是很重視的。

北京地震隊對地震科研人員提出的七大異常極為重視,並於1976年7月14日提請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室立即安排時間,聽取詳細彙報。國家地震局回電:聽取彙報的時間推遲一週,定為7月21日。

鳳凰衛視:為什麼國家地震局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去做調查?如果真的是十萬火急的話,怎麼能夠等這七天的時間呢?

耿慶國

:我想是這樣,因為北京市地震隊是面向北京範圍來做工作的,國家地震局掌握的區域更大一些。按照1976年1月份全國地震會商會給國務院的報告,是把唐山點在第一位。所以即使北京隊告急,他們也要考慮到1月份會商會的意見,要到唐山、天津去調查,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要掌握那裡有沒有情況,再跟我們碰面。

鳳凰衛視:21號進行會商的時候,國家地震局的哪些領導參加了會議?

耿慶國:問題是到了7月21號的時候沒有會商。當天9點鐘,我去找張國民,因為五項指標到7月20號已經掌握了十四五項異常,很空前的異常,搞不好就是7級以上大地震。

鳳凰衛視:為什麼21號彙報沒有能夠進行?

耿慶國:梅世蓉同志說,我不瞭解情況,今天無論如何你們不要來,要等汪成民同志從唐山回來再定。後來,又改成7月26號舉行兩家會商。7月26號,當時我們感到很遺憾的是,我們從7月13號向白介夫彙報以後,7月14號開始向地震局告急,約彙報時間。他們推到7月21號,又從推到7月26號。我們苦等了12天,才等來了汪成民帶的兩個小組長一行15人,都是一般地震預報的工作人員。國家地震局局長不來,副局長不來,連主管華北震情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副主任梅世蓉同志也沒有來,我是感到非常遺憾的。

不管是唐山地震監測網還是在北京的地震專家們,他們能做的只能是把能掌握的地震異常資料逐級往上報,然後剩下的就只有等待。面對即將來臨的地震,他們甚至比不知道內情的民眾還要痛苦,他們只能在煎熬中等待而束手無策。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唐山機場的傷員 圖/法制日報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被震得面目全非的樓房 圖/央視新聞

說不出口的真相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唐山發生強烈地震。28日上午國家地震局召開緊急會商會,會上黃相寧宣讀了他們之前做出的地震預報意見,這一情況引起有關方面注意。晚上10點半鐘,正準備回家的黃相寧被人從家門口接走,連夜向國家領導彙報地震預測情況。

鳳凰衛視:當時華國鋒都詢問了哪些問題?在座的還有誰?

黃相寧:我去的時候,當時正好是主管華北震情的分析預報室副主任梅世蓉,和當時地震局局長劉英勇,兩個人在裡。梅世蓉彙報到最後,認為唐山地震是突發性地震,這種地震是沒有任何前兆的,因此是不可預測、不可預防的。

鳳凰衛視:但是你們在之前明明已經把這個意見彙報給分析預報室。她怎麼能這麼說?

黃相寧:是彙報了地震局,我估計可能是怕責任太大,有些害怕的心理瞎說的,這是我的猜想。她彙報完之後,華總理就讓我來彙報。我一看這個情況,我就沒有彙報年度意見,談了我們短臨預測意見,就是7月14號的這個。我按原文這麼唸了一遍,他們也沒插話。彙報完後,華國鋒就說,黨中央國務院不責怪你們這些地震界的同志,希望你們繼續做好監測預報工作,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

鳳凰衛視:很明顯,您所敘述的事實是和梅世蓉有衝突的,沒有人對此有任何不滿嗎?也沒有人提出過要追究地震局的責任嗎?

黃相寧:沒有,國家領導沒有在這上面提什麼問題。華國鋒說那話的意思就是不追究任何責任,你們不要有什麼顧慮,回去以後加緊做好監測工作,監測餘震。除了華國鋒,當時在座的還有江青、紀登奎、吳德。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這份鮮為人知的簡報,時間是1977年1月20日,一共只有450份,主要報送的是當時的中央領導。簡報中,國家地震局第一次分析了唐山地震漏報的原因,國家地震局認為:一,對異常和地震的關係認識不清,對震情判斷有錯;二,對臨震異常的標誌認識不清;三, 對京津唐渤張地區地震地質構造標誌認識不清。這三個“認識不清”看得人不勝唏噓。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大地震後,唐山一片廢墟

震驚世界的青龍和開灤奇蹟

在那場災難當中,整個唐山都被夷為平地。然而河北省青龍縣的縣城雖然距離這裡只有115公里的距離,整個縣在大地震當中卻沒有一個人死亡。

唐山大地震20週年的前夕,也就是1996年的4月,青龍被聯合國的有關機構評選成為了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相結合取得成效的典範。實際上,早在1976年的8月20日,河北省科委就曾經發出過一份簡報,第一次向外界披露了青龍成功地預防了唐山大地震的事實。但是簡報很快地被收回了。直到1995年,聯合國的科爾博士來到北京參加世界婦女大會,才第一次得知了有關青龍的消息。第二年,在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批准之後,這位聯合國的女官員親自帶隊在青龍進行了實地考察。從此,青龍的奇蹟才逐漸地被外人所知道。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聯合國官員科爾博士向冉廣岐頒發紀念章 圖/網絡

說到青龍奇蹟,有兩個人不能忘記,一個是王春青,一個是冉廣岐。王春青當時在青龍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是他把大地震的消息第一個帶回了青龍。

時任青龍縣縣委書記兼縣長的冉廣岐,在接到王春青的彙報後,當即主持召開了縣委常委會,討論地震震情問題。在當時上級政府都沒有進行地震預報發佈的時候,是他,冒著丟官的危險與7月25日做出決定:必須要在7月26日前將震情通知到每一個人。青龍縣從那一刻開始,上上下下都處於臨震狀態。

鳳凰衛視:聽到了這個信息之後,冉廣岐他作為縣委書記縣長,當時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張慶洲:他說,這個板就得咱們拍。狼來了,誰們家的孩子誰抱著,是不是?47萬人的生命啊!真報出來一次大震,如果是沒有震,大不了老百姓叮幾個疙瘩再回去,老百姓再罵咱幾句,再不行咱鞠個大躬下臺。但是,如果地震預報不發,真震了,咱們愧對一方的父老鄉親。嘴上可能不認賬,心裡你過不去。冉廣岐就是這樣,果斷髮布地震預報,跟誰也沒打招呼,跟省里根本沒備案,他的原話是“我就發佈,不震拉倒,別人拿這烏紗帽當烏紗帽,我拿烏紗帽當個尿憋子……”

1976年11月8日,國家地震局發出《地震工作簡報》第17期。簡報中說,唐山地震使青龍縣房屋損壞18萬多間,其中倒塌7300多間,但直接死於地震災害的只有一人。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開灤唐山煤礦一號井震後 圖/央廣網

創造奇蹟的還有開灤礦務局,唐山大地震中開灤礦務局萬名礦工成功脫險的奇蹟,為人類防災備災提供了又一個典型範例,開灤比青龍也許更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在地震科學家難以確定臨震日期的情況下,人類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防災備災。

唐山大地震爆發,開灤礦務局地處極震區,8個礦和一個建設中的礦均處在9-11度烈度區,70%以上的建築倒塌或嚴重破壞,輸供電系統、運輸系統以及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等關鍵設施破壞嚴重,當時開灤礦工滯留井下的有1萬人左右,但死亡率只有萬分之七。這是因為開灤礦務局在唐山大地震前曾經作了大量的工作,為井下礦工安全脫險,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

張慶洲:開灤礦務局成立了防震領導小組,層層成立一個組織,要害部門的職工怎麼辦、要害部門的領導怎麼辦,在文件上都有明確的規定。真正大震來臨時,就不慌了,能夠很安全地把人撤上來。所以才死了僅僅7個人。

開灤礦務局本著“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原則,立足於“有震、大震、早震”的思想,始終把井下的防震抗震工作擺在首位,而且他們沒有把防震措施停留在文字上,抽調了大批人力物力,對井上井下的抗震能力進行加固維修。

張慶洲:作為開灤礦務局來講,他並沒有說寄希望於發佈地震預報,而是寄希望於,我不管你那天發生,我都不怕,有點“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意思。你每天發生地震,我還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他從成立地震辦公室那天起,就開始抓地震預報了,不管你什麼時間震,我開灤礦務局井下職工不能撤不上來。

青龍縣成功發佈臨震預報,全縣47萬人逢凶化吉,開灤礦務局井下工人震亡僅萬分之七,創造了防災抗災的奇蹟,而他們的成功,歸根結底就體現在他們對地震的重視。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鳳凰衛視:如果事前地震曾經被預測出來的消息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傷亡還會這麼慘嗎?

張慶洲:如果重視,死傷不會這麼慘重,儘管不可能確定在7月28日3點42分這麼精確的時間,但可以上下溝通,向唐山人民打個招呼,在一個大致的時段要發生比較大的地震,打這樣一個招呼是應該做得到的。

鳳凰衛視:恰恰沒有做到的原因,您認為是什麼?

張慶洲:恰恰沒有做到的原因、因素應該說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我覺得還是當時重視不夠,儘管唐山地震監測網有這麼多的地震預報,各省市有這麼多的告急,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大地震時的地縫 圖/央視新聞

唐山大地震臨震預報功虧一簣,一直是許多中國地震專家心中永遠的痛。唐山大地震前,中國有中長期預報、有年度預報、有臨震預報,但最後卻造成超過24萬人罹難的嚴重後果,這其中的教訓應該說是相當深刻的。

鳳凰衛視

:看了《唐山警示錄》,很多人會有一種印象,說唐山大地震可能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天災,它還有人禍的成份,您怎麼看?

耿慶國:這就是你問我,我也回答不清楚的問題,確確實實除了天災還有人禍,那就是包括當時在政治上“四人幫”的活動也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些身負震情決策的人沒有盡職盡責。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在唐山機車車輛工廠廢墟,你可以看到原本是兩層高的廠房,現在留下的只是一排一排鋼筋水泥的柱子。它彷彿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了一場慘烈的地震,並且奪走了超過24萬人的生命。回顧唐山大地震,正像張慶洲所說的那樣——

一個民族如果能夠正視自己的弱點,那麼這個民族就還有希望;一個人如果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那這個人就還能夠進步。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無視自己的弱點或者過失,那將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這,恰恰也是唐山大地震過去40年,我們仍要紀念這個日子的原因之一。

ID:iphoenixt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