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加快構建甘肅省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加快構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楊春利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然而,甘肅自然環境複雜多樣,生態系統十分脆弱,長期以來,由於資源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加上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使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治理難度顯著增大。為做好全省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亟須構建長期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以此保障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一、建立生態監測與考評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各級各類環境監測管理機構,明確基本屬性與職責權限,加強對全省生態環境與資源的監管力度,實現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統一的標準、規劃,以及監管、評價等。

通過地面臺站、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建立天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使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能夠及時準確反映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及潛在風險,實現對全省範圍內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溼地、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與風險預警和防控。

認真落實能夠體現不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要求的差別化的考評機制,將資源環境保護、治理及成效等納入綜合考評體系,定期總結匯報,強化考核責任。

二、建立多元籌資融資機制

以政府投資為主導,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努力拓寬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修復的建設資金渠道,統籌規劃各級部門生態保護建設的專項資金。

大力支持申報生態保護項目貸款,逐步提高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流失等生態治理工程的投資標準。

要整合使用省內現有各級部門生態保護建設的項目資金,統籌謀劃生態保護、治理與建設的重點項目與任務,保證關鍵性的保護治理工程順利進行;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恢復、監測、管護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及時提高管護水平與能力。

三、建立部門協作配合機制

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與保護的失調,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協調配合、綜合管理,才能有效解決,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必然涉及農林水利、國土規劃等多個部門。因此,一方面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屬地責任和監管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各部門的環保職責和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具體責任規範化與制度化,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要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主體部門牽頭組織協調同級相關責任部門,各負其責,形成上下同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和生態保護建設的工作合力,共同加強保護與管理,確保實現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各類目標任務。

四、建立環保科技支撐機制

加強自然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規律等基礎科學研究,突出生態退化治理與修復關鍵技術,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安全、生態效益綜合評價等研究。

建立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試驗示範區,不斷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同時,通過成立專家諮詢機構,加強環境保護管理的重大理論和政策研究。

積極構建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科技資源信息共享交流,加快科技轉化步伐,提高轉化效率,依靠科技提高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效。

五、建立完善法制保障機制

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利用、保護、補償、修復、監測、處罰等配套規章制度,必須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規範的法制化軌道,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法律意識,劃定並嚴守生態環境保護的三大紅線。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大氣汙染防治、水資源和森林保護、水土流失治理、工業三廢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領域的地方性法律規章與制度,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法可依,環境監督有章可循,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六、建立社會公眾參與機制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與引導,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大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生態保護意識,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社會風氣。

將旅遊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等,作為普及生態知識的重要陣地,提高社會公眾生態文明素養。同時,大力開展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節慶活動,提高全社會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關注度。

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

(作者單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