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在戰國七雄,競相逐鹿的年代中,天下已沒有既定的規則,舊傳統都瓦解了,新的東西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就連人們用來思考的邏輯關係也被“突破”了。邏輯關係怎麼突破呢?來看齊楚之間的一則故事,瞭解一下古人的思維創新能力吧。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楚懷王死後,楚襄王繼位。楚襄王原來是質押在齊國的,所以他提出要回國時,齊國不允許,除非他答應應割讓楚國東邊500裡土地。楚襄王不敢答應,就去請教他的老師慎子。慎子說為了幾百裡土地而不回國參與父親的葬禮,這是不道義的。於是,襄王答應了齊國的要求。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回到楚國後,襄王正式繼位。這時,齊國派出了豪華的使團來到了,名義上他們是在祝賀,實際上他們是來索取土地了。

楚襄王感到事情難辦,於是向大臣討教對策。大臣子良的意見是,國君的話應該一諾千金,否則會失信於諸侯;即使答應了就去獻地吧,自己願意去齊國做這個獻地的差事。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隨後楚王又問了問另一個大臣昭常的意見。昭常說,我們楚國被稱為萬乘之國,是因為我們國土遼闊,如果被齊國割去500裡,那東邊的國土只剩下了一半,還談什麼萬乘大國呢?所以不能割讓土地,自己情願與守衛東部邊界。

再之後,楚王又問了一個叫景鯉的大臣,他的主張是,國君的話要算數,答應了要給就得給。但現在的問題在於楚國國力不如齊國,守不住國土。既然這樣,自己願意向秦國請求援兵,有了秦軍的幫助,齊國就不能得逞了。

楚王本來打算得到解決方案的,可一來就是三個,而且相互之間存在著邏輯衝突:要麼割地,要麼不割地,都有利有弊,難以取捨。怎麼辦?他再次想到了自己的老師慎子。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慎子聽楚王講述了三位大臣的意見,說那就按他們說的做吧。楚王一聽生氣了,說老師你糊塗了,他們講的互相矛盾,不可能同時做到的。慎子想你這個小子,當上楚王就敢對老師發火了,你的腦瓜中只是形式邏輯,沒有辯證邏輯啊。他對楚王說,你讓子良早一天到齊國去獻地,這就算言而有信了,也不失信於天下了。再讓昭常晚一天去東方擔任守衛的將軍,這樣一來,國土就能受到保衛,大國之尊也會得到保全。此外,我們楚國未必打得過齊國,就讓景鯉去秦國搬救兵。這樣一來,他們三個人的建議都得到了採納。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楚王一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臣們相互矛盾的意見,突然間變得和諧統一了呢?

想不明白,照做就行了。楚王讓三位大臣按老師慎子的意思去做了。

子良來到了齊國獻地,齊王很高興。可是第二天,他就不高興了,因為前去接收的官員都被趕了回來。昭常已經率領大兵,在邊境上擺下了打仗的架勢。齊王質問子良,子良說自己是奉了王命來的,楚國的守將肯定違反了王命,齊國儘管去打。於是,齊王調集了大軍出發了。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齊軍走到半路,遇到了前來救援楚國的秦國軍隊。秦國人大罵齊王,說他不講信義,居然在楚國先王駕崩之時加以要挾,現在還敢派兵去搶奪土地;做出這樣的事的人,天下人都可以討伐。齊國面對楚國與秦國的聯軍,沒有辦法只好撤退了。

戰國七雄之最早的辯證法,楚國用它既獻了土地,又留下了土地

因此,慎子將不同意見加以統一的做法獲得了成功。將看起來矛盾的建議置於具體的時間與空間之中,就成了一劑搭配妥當的“藥方”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出現於戰國時代真是非常地超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