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那些地主是靠關係發家的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

彭曉暉1


在缺乏變革的古代社會中,階級是相對固化的,科舉制度起到的僅是修正作用,真正貧苦的農家也出不了念得起書的子孫,所謂寒門學子,宣傳作用遠大於實際作用。

地主、士紳兩個階層緊密結合、隨時互換,撐起了整個封建時代。真正有名的豪強地主,也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土地兼併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這種事屢禁不止,一次次朝代更迭,無非是把土地和權力從一小撮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小撮人手中的過程。

建國次年,根據土地改革法,依法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少地貧民,同時出臺劃分成份的決定,根據土地多少和比例指標,在全國各地除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之外的幾乎全部地區,實現了“消滅地主階級”的既定目標。

北伐成功後的國民政府,也在全國各地試點實行過以減租、贖買為方式的土地改革運動,各處試點均遭到官紳地主的杯葛,未得到長期實行,究其原因,國民政府賴以生存的基礎即是仰仗官紳地主階層的支持,土地改革進行得越深入,越相當於自戮身體,不僅是官紳地主階層不滿意,連底層貧苦民眾也因為藥力見效太慢而相當不以為然,他們更需要立竿見影的粗暴免費模式。

遠赴臺島後,“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運動反倒順風順水搞成了,原因很簡單:

一、之前本島土地(21.6%)已經成為日人產業,完全可以相對粗暴一點;
二、針對其他大地主的產業,“國民政府”的贖買資金也比較充足;
三、本島沒有錯綜複雜的人員關係背景,贖買意志比較堅定,執行起來阻力不大。

回過頭來說地主的定義和數量。

1933年對陝西、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六省農村調查的總結:佔農村人口3.5%的地主佔45.8%的耕地,6.4%的富農佔18%的耕地,19.6%的中農佔17.8%的耕地,70.5%的貧僱農佔18.4%的耕地,東北及西北地區由於土地面積廣,人口較少,情況稍好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地主富農階層,除了極少數的官紳豪強勢力(當然他們佔據的土地人均數量也最多,民怨也最大),在土地自由買賣的基礎上,

大部分人其實也是靠勤儉節約發家致富,從晚清到民國,法律相對封建社會還是比較健全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封堵住土地上的霸凌搶奪現象。

像我們在電視劇《闖關東》中的朱開山,一家人擁有7晌土地,每晌15畝,加起來超過一百畝,還有長工7人,按照後來的等級評定,他必須是一個地主。

題目中所說的靠關係的軍閥親屬,著名的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在從小地主步步發家的過程中,離不開軍閥劉文輝的勢力光環,像這種大地主自然也成為被後世藉以實現社會公義打擊重點對象,這也無可厚非。但就地主富農整個群體來說,依靠勤奮苦幹、守法經營、踏實勞動、簡樸節約而追求家庭財富積累的朱開山則應是更大多數。


歷來現實


所謂地主,就是指擁有很多土地的人。為什麼會提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將地主擁有的土地分給窮人,讓每家每戶都有地可種,可通過種地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而從舊社會地主發家的情況來看,不排除有一部分是靠關係、靠家人的地位以及掠奪等發起來的,然後再把農民的土地全部買下來,最終成為地主的。

但是,更多的地主,是通過積累——買地——再積累——外買地形成的。而農民,則因為貧窮,買不起地只能給地主打工,最終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少,也就形成了兩個階層。

從總體上講,多數地主是比較節儉的,也可以說是摳門的,他們不僅對農民很摳門,對自己也很摳門。他們比農民不同的地方,就是衣服好一點,肚子不捱餓,其他方面,實際沒有明顯區別。

正是因為他們對農民很摳門,加上窮人對地主都有一種反感和反抗,因此,地主節儉的一面,也就被掩蓋了,而只看到剝削的一面。所以,窮人就想著要推翻地主,把失去的土地再要回來。

地主與農民,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不能因為地主也節儉,就否認地主存在剝削農民的問題。這一點,必須明確。


譚浩俊


我們過去經常說的“舊社會”一般指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而地主,就是佔有許多土地的人。之所以會出現地主,是因為我國進入封建社會後一直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國民黨統治時期依然如此。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出現土地集中的現象,地主就隨之產生了。

那麼舊社會的地主是靠關係發家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多呢?

這個問題要這樣來理解。

1、地主階級內部根據佔有土地數量的多少,分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其中中小地主佔絕大多數。而中小地主基本上是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勤儉節約和妥善經營發家的。

以前還有個概念叫富農,就是富有的農民,這些富農往往依靠自己的辛勤勞作佔有一小塊土地。如果他們能繼續經營下去,想必不久之後就會成為小地主。但即便成了小地主,他們的生活習慣還和農民差不多,遠遠不像影視作品中的地主老財那樣作惡多端。但不能說這些人中就沒有壞人。像“周扒皮”、“黃世仁”那樣的肯定有原型存在。

2、大地主基本上是靠關係發家的。民國時期軍閥割據,腐敗不堪,如果一個家族中出了一個當兵的大官,那麼他們家族往往會依靠權勢成為當地的大地主,四川的劉文彩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因為劉文彩的弟弟劉文輝,是四川的大軍閥,遠親劉湘則是四川王。所以劉文彩能夠依靠兄弟的權勢,獨佔了當地的稅收,坐擁田宅無數,成為舊社會有名的大地主。

所以從總量上看,舊社會的地主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但由於民國時期頻發的自然災害和戰亂,他們又是及其不穩定的,隨時有破產的可能。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土地改革的推行,地主階級就徹底消失了。


石頭說歷史


最近討論鬥地主的問題挺多,知事也試圖來聊聊這個話題。

關於地主的發家致富的渠道,應該說是很多的,如果真的要統計出一個比率來,恐怕很難很難。

粗略歸納一下,地主發家致富的渠道大概有四種,這四種情況,我都給舉出實例,真人真事,實證實錘!

1,誠實勞動,合法經營。

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就是一個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典型例子。

但是白嘉軒娶媳婦這件事上,也能看出一個地主對貧苦農民的巨大優勢,兩袋子麥子就換一個老婆回來。這價格比黃世仁買喜兒還便宜很多!

還是人人平等的新社會好啊!

2,投機倒把,巧取豪奪。

在“皇權不下縣”的封建社會,農村大部分的公共事務是地主主持。比如地主可以組織民兵、組織收糧收稅,這個過程中就能投機倒把,巧取豪奪,把自耕農、小地主手裡的土地奪走!

明中期以後,交稅大部分用銀兩支付,農民沒有白銀,只能買糧食,收糧季節賣糧食,糧賤銀貴,農民受到盤剝。春種時節買種子農具,農民還要受一層盤剝。幾年下來,農民的土地就被地主買走了,這裡面全部都是自願買賣,但剝削就隱藏這一買一賣之中。這就是地主的“巧取”神功。

地主在亂世還可以組織民兵抵禦土匪。既然要抵禦土匪,就需要攤派軍餉,地主就可以帶著民兵(其實是地主的家丁)挨家挨戶收錢收糧,不給交錢交糧的一律是通匪刁民,槍斃!當然沒錢沒糧也沒關係,把你的土地房屋買了不就有錢了嗎?

3,官府恩賜,權力尋租。

相比前一種的地主巧取豪奪,有官方背景的地主,更是兇殘無比!

滿清入關,直接開始圈地運動,官府支持八旗貴族跑馬圈地。這些人不僅白白奪走別人的土地,反而還把土地的主人變成了奴隸。當然,你可以選擇反抗,不做自己土地上的奴隸也可以,那就做自己土地上的肥料吧!

中國歷史上利用官府背景搶奪民財,奪人土地的事情太多了!漢朝鑿壁偷光的匡衡、明朝心學大師徐階,都曾掠奪過同鄉的土地。這些都是德才兼備的國之棟樑,都做這種事,更何況那些貪汙成性、腐敗成風的官場蠹蟲了。

即使沒當官,有了針尖大的的權力,也能奪到百畝良田。曾國藩日記裡記載,曾國藩考上進士,父親帶著他走遍了湘潭縣長沙府,所有人都要給他錢,最後籌集到了2000兩白銀!同時代的左宗棠,用300兩銀子就建起了自己的大莊園柳莊。2000兩可以買多少地,自己算一算!

及時沒有考上舉人或者進士,普通的秀才也可以兼併農民的土地。秀才有減免稅收的權力,叫做“秀才爺”。一考上秀才,就有很多人拿著地契來“投充”,希望獲得免稅資格。秀才做一點手腳,這個地就成了他自己的了!


歷史知事


舊社會的地主就像現在的貴族,他們往往都是先前幾輩吃苦耐勞出身,然後經的發展努力才積累起足夠的財富。至於那種懶人爛人則很多自己敗光了家產,最後子孫淪落為破落戶的。

這一點很好理解,自從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中國,這時候,財團才是真正的上層勢力。有錢人的第一選擇都是辦廠辦商行;第二選擇是進城買房買商鋪。城裡生活比鄉村好太多了。誰還會想著去當地主收糧收租!也就是屎殼郎才會拿糞球當寶貝!這良田萬畝收的租還不如人家一個商行賺得多。所以這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地主的兒子被送進城讀書,甚至出國。因此,不要把地主想得那麼不堪。

其次,舊社會跟古代完全是兩碼事!民國以後,由於採用總統制度,這使得國家是不具備將土地賜給某個人的權力,這與封建時代的封侯賜地不一樣。這時候想要土地只能用錢買,只要有錢就可以買田地。也就是說,想當地主只有兩個途徑,一是祖上留下來的產業,而且是幾代人都很勤儉節約的那種,這是富二代;第二種就是自己有兩塊地,然後種地賺錢,再用錢買地越買越多,貧農變富農,富農再變地主。


優己


受環境和歷史因素影響,民國以後的中國被分為舊中國和新中國,其實舊中國並不沒有想象的那麼混亂,1927年-1937年被譽為“黃金十年”,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工業運輸業農業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如果不是鬼子入侵打亂了發展節奏,中國也許早幾十年能實現民族崛起。

而舊社會農村的地主,無論是佔用土地的面積還是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都有一定爭議,毛主席在1928年《井岡山的鬥爭》中對湘贛邊界土地狀況的分析:“邊界土地狀況:大體來說,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裡,百分之四十以下在農民手裡。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約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

這一說法被後世廣泛引用,但後來許多調查認為其中的數據分析並不嚴謹,例如建國以後中南軍政委員會土地改革委員會1950年編印的《土地改革重要文獻與資料》就顯示:江西在1949年以前的原白區地主、富農共占人口的11.3%,佔有土地的44.6%;湖南1949年以前的丘陵地區,地主、富農占人口的9.2%,佔有土地的64.1%,遠遠不如之前估計的那麼嚴重。

但無論從哪份數據,地主富農佔用的土地比例都是比較大的,這些地主的土地是怎麼來的?他們的財富靠的是關係還是努力?

經濟學家董時進先生這樣說過:“實際上,在中國,封地或土地世襲的封建制度,兩幹多年前就結束了。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租賃基於雙方自願,土地擁有者中絕大多數是靠勤勞和善於經營起家的,如百姓所言,富不過三代。地主不是一個階級。

地主或者富農是靠關係發家的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這個問題很難講清楚,因為沒有類似的統計結果,即使有也無法對這兩者進行明顯區分。但我們可以類比現在的社會,有錢有勢的往往和關係以及努力都是分不開的,只能說用自己的智慧把已有的資源作用發揮出來,獲得了一定的財富。

至於他們該不該死,該不該被分地,該不該被。。。就不多說了。



日慕鄉關


1949年以前的地主,大多數都是靠自己努力和繼承父輩財產和土地的……聽村裡老人講:地主非常勤儉,地主一大早就出來溜達,會去自己的地理看看,如果路上看到驢和馬拉的糞蛋蛋,地主會用長衫把糞蛋蛋兜上,倒進自己的地裡……還有,就是好多地主老婆,心眼都非常好,會偷偷摸摸給長工送一些好吃的……不是都像宣傳那樣,黃世仁、周扒皮、劉文彩等等,寫的那麼壞……肯定有心眼壞的地主,就像這些有心眼壞的某某人一樣……畢竟都是少數,個別現象,不能代表全部……所以,對待歷史和歷史人物,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實事求是的說,實事求是的寫……千萬千萬別誤導了孩子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對歷史事實負責。說假話、寫杜撰真的會遭雷劈的。


天行健素可泰


舊社會的地主絕大多數都是好人,財富的積累都是靠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辛勤奮鬥獲得來的。“誰家的煙囪早冒煙,誰家的高粱早紅尖”,非常準確地刻劃出了勤勞農民的形象。不起早貪黑、摸爬滾打能致富嗎?相反,那些農村中的好吃懶做的二流子、潑皮無賴太陽曬著屁股都不起床,只會窮兇極惡地敲詐勒索有錢人,實在是無恥之極!


敖包相回


當年劃分成份時,就是以地多少為標準,只要你地多夠上線,不管你的地是怎麼來的,劃你地主沒商量。

我給大家講一個自己家族的一個例子。我老爺弟兄倆,他哥四個兒子,我老爺兩兒一女。我老爺他哥的孩子與我父親是叔伯兄弟。四個叔伯兄弟中,最會過日子的是老四,多年來老四省吃儉用,存下點錢就買地,積少成多,到土改時因為地多被劃為富農,而他的三個哥哥地少都劃了貧農。

這個被劃為富農的老四我稱他叔伯大爺,而且他生前我見過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以前我曾問過我父母,那個富農四大爺剝削過農民嗎?我父親告訴我,他誰也沒剝削過,而且莊上的人都喜歡他!

可見,過去的地主,富農有的是剝削農民起家的壞人,也有的是勤勞致富的本分人。


千山車神


任何一個企業家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過去的財主也靠勤奮和智慧.就說40多年來冒出來的企業家也好,一靠政策,二靠機遇.從大集體到改制,發了多少人.坑了多少集體資產,我們不說改制不好,集體資產流失了多少.多少人因此發家。發的流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