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電影中的那個布拉格屠夫

兩部電影中的那個布拉格屠夫

海德里希

1941年下半年,納粹德國已佔領了大半個歐洲,駐守布拉格的德國蓋世太保頭子海德里希大肆屠殺猶太人,人稱“布拉格屠夫”、“金髮畜牲”、“劊子手”。

當法國失陷,英國遠征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開始想方設法謀取戰爭主動權,於是與捷克流亡政府的情報機構合作了一場“驚人的暗殺”------“類人猿行動”,訓練了兩名捷克士兵空降布拉格,執行刺殺海德里希的任務。

這是一段被反覆拍成電影的歷史事件,與去年的《類人猿行動》所不同的是,《刺殺蓋世太保》結構比較獨特,採用兩種視角兩條線,一條線以海德里希的成長髮家史展開,講述了這個前海軍中尉如何一步步變成希特勒視為接班人的蓋世太保頭子。另一條線則講述執行任務的兩名捷克士兵的境遇,從出場的行動,降落、接頭,一氣呵成,準備完畢,便開始刺殺行動,情節簡潔,沒有拖泥帶水。

最後的刺殺行動以及納粹一連串追捕、報復行動,一切都在不動聲色中推進,海德里希在一場會議中討論歐洲各國猶太人數量的平靜,與最後奄奄一息時,還不忘把屠殺猶太人計劃交給希姆萊,那種執念,不知從何而生,讓人怵目驚心。

但導演不知何故,把海德里希的發家史似乎講成了一個鳳凰男的奮鬥史,貪圖女色而被海軍除名,結識了貴族出身的妻子麗娜,被引進納粹,憑藉狂熱與鐵腕而平步青雲。

其實,真實的歷史更具震撼力。

海德里希的父親是頗有聲望的音樂學校校長,外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德累斯頓音樂學院創始人。金髮碧眼、身材高挑的他,擅長游泳、馬術、田徑、擊劍等運動,早年就參與反猶活動,因教父歐根親王的引薦認識希姆萊。把他告上軍事法庭前女友出身大軍火商,與海軍關係密切,而他的妻子才是普通平民,又因他過於熱愛納粹工作,長期呆在市中心辦公室不回郊外住所,兩人發生爭吵,然後海德里希儘量每天回家——他的作息時間準確,每天固定路線時間從郊區往返市中心辦公室,使刺殺成功得以保證。

在《類人猿行動》中的海德里希冷峻消瘦的外形更接近於真人,他只在被刺時出現,影片著重講了在捷克抵抗組織與平民的無私配合下,兩名勇士完成了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自殺式行動。所有人都知道後果必然引來瘋狂的報復,然而人人都斷了自己的退路,在布拉格那如畫般風景的映襯下,愛情與溫柔,一切都不堪一擊。應該是天意吧,儘管關鍵時刻槍居然失靈了,那一刻,簡直有英雄末路之感慨了,還好扔出的那個自制炮彈最後也要了海德里希的命。

最後當揚天真地以為自首能換來平民的安全時,抵抗組織成員冷靜指出“你是一個戰士,你的任務就是戰鬥到底。造成類人猿行動的結局,如果要問責,也顯然不是你們兩位。”

真是難以想象在那種情形下,7名傘兵堅守教堂達14個小時,戰鬥中,先後犧牲了3名傘兵,當子彈用完後,4個人全部服毒自殺。在整個攻取教堂的戰鬥中,14名德國士兵被擊斃,21人受傷。

他們完成了類人猿行動。

而希特勒展開了瘋狂報復,5000人被處死,13000人被關入集中營,在最臭名昭著的利迪策慘案中,納粹處死了村子裡16歲以上全部男丁,婦女兒童被關進集中營,大部分死在其中,全村104名兒童被害,這成為6.1國際兒童節的起源。

此前由英法德意四國聯合簽署,打著“以土地換和平”的名義,實則以出賣和犧牲捷克向納粹求和的《慕尼黑協定》徹底破產,英法兩國自己喝下綏靖軟弱和助紂為虐帶來的毒酒。

正如那段話所說: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而這些戰士們明知自己力量微小,清楚明白是去送死,仍然選擇了不妥協,去戰鬥,因為

容忍了納粹對猶太人的殺戮,對自己國民的殺戮,對自己國家權力的侵犯甚至接管,其實就是在為以後更多的容忍鋪路,最後把自己送上斷頭臺。

法國人應該慶幸海德里希38歲就死翹翹了吧,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巴黎。

其實人人都是相關的,容忍與漠視他人的苦難,最後必會牽連到自身,因為,正是那一步步的試探,測出了你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