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帳戶里充值

李丹陽,國內知名母嬰品牌“年糕媽媽”創始人,浙江大學臨床醫學碩士,創立的自媒體矩陣在全網擁有1600萬訂閱用戶。

我們應該怎樣去和年幼的孩子溝通?這個問題曾讓很多年輕的父母感到困惑。小孩子究竟想要什麼?他們真的和我們想的那樣什麼都不懂嗎?

李丹陽在海綿演講分享了她的看法,基於對現階段親子關係的理解,年糕媽媽為父母們提供了三條育兒建議。


李丹陽現場演講視頻:

大家好,我是“年糕媽媽”的創始人李丹陽。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是親子關係。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哈佛大學曾用75年時間追蹤724人的成長,通過比對不同家庭的孩子成年後的事業、家庭表現,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幼年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我看來,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育兒的本質。這不僅僅關係到個人和家庭,也會影響到學校、社區,乃至整個社會。

親子關係按照歷史演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農業時代的親子關係,核心是“父為子綱”,講究等級森嚴,子女的教育與發展完全掌握在父親手中,毫無個性與主體性可言。

工業文明時代的親子關係,講究“標準至上”,用標準化的知識,來教育合格的標準化的勞動者,養育帶有極強的功利性。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滿足工業化大生產需要的“有用人才”。

而信息時代民主型的親子關係,強調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強調親子之間保持良好的聯結。

我們已處在信息時代,但我們親子關係是不是已經達到這一層了呢?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湖南衛視有個節目叫《少年說》,鼓勵孩子們站到“勇氣臺”前,對臺下喊出內心憋了很久的話。有個男孩對媽媽喊話:說小學和初中,媽媽已經讓她吃掉了500多個雞蛋和2190個蘋果,他以後再也不想吃了。

這個節目出來後,引發了很多人對親子關係的討論。你想,這些在餐桌上、在家裡就能溝通解決的事兒,非要放到這種場合大聲來喊,這是不是表明親子關係已經出現了問題?

還有一個例子,今年年初有個新聞,一個北大學生拉黑了自己的父母6年,12年不回家,還發公開信控訴父母對自己的“肆意操控”。

如果你覺得這兩個只是個例,那麼請你打開手機,在你的搜索框輸入“為什麼把我生下來”。

627萬個搜索結果。

這個數字至少表明,不良的親子關係絕非個例。

在我國,一方面”民主型”的親子關係趨勢已經出現,另一方面以往“標準化”的親子交往方式依然存在。新舊觀念的交鋒引發了尖銳的親子矛盾和衝突。

那麼,如何化解這種衝突,讓我們的親子關係變得更健康呢?

一、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

首先想請大家看一個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這個金字塔最底層是孩子生理需求

的滿足;往上第二層,是親子關係濃度,也就是理解、尊重孩子,給予高質量的陪伴與良好的溝通;再往上,是榜樣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身作則”。這三層,共同承托起金字塔最高的一層——自驅力。自驅力,就是孩子自發地想成為更好的人的內在動力,而不是作為家長的你所施加的外在推力。自驅力是一種內生力,它比家長施加的外力強大得多,也自然得多。

現在讓我們來分解這個金字塔,從它的塔基說起:親子關係最基礎的一層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對很多於當代職場女性來說,往往是家裡的父母在幫我們做這件事。

我們公司有個媽媽,工作忙,一直是孩子的外婆在幫忙帶孩子,她自己只有下班才能陪孩子一會兒。老人抱怨說,小孩根本不聽她的話。而同一件事、同一句話,如果換成孩子的媽媽來說,孩子就會乖乖照做了。

按理說,外婆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更久吧?可為什麼反而是陪伴時間較少的媽媽說話更奏效?是母子之間天然的聯結更好嗎?這其實並不成立,小孩只要保姆不要媽媽,只要外婆不要媽媽的事我們也聽得多了。她是怎麼做的呢?

每天下班,她都會抽出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陪孩子玩。和她聊聊一天發生了什麼,有什麼開心或不開心的事。而外婆呢,關心的主要是家裡的柴米油鹽、孩子的吃穿用度。

外婆和媽媽的兩種“關心”,實際上指向了孩子成長的兩層需求。外婆關心的是基礎的生理層面,而媽媽關心的是更高一層的精神陪伴。相較於基礎的穿衣吃飯的需求而言,孩子媽媽提供的精神陪伴滿足了孩子更高層次的要求,因而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心。

對於小孩子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吃飽穿暖,他更渴望高質量的陪伴,渴望大人降低身位,和他在一個高度溝通。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更高一層——“親子關係濃度”。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提到“濃度”這個概念,我在這裡必須提起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她考察了美國不同階層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頗具思想性地展示了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性格的強大塑造力。

在調查中,拉魯發現:有一些家庭中,家長和孩子交流特別多。他們討論的範圍包括:孩子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今天穿什麼衣服出門、今天爸爸不開心的原因等。在這樣的家庭裡,家長鼓勵孩子自己表達,孩子可以挑戰家長的權威。

而另一些家庭,通常沒有嘰嘰喳喳說話的聲音,父母特別喜歡用命令式的口氣對孩子講話,比如“快點去睡覺”“把這個菜吃了”“衣服不要弄髒”。在這樣的家庭中,家長佔據著絕對的權威。

這就導致了兩種孩子不同的處事方式。同樣去看病,前一組家庭的孩子,坐在那裡不說話,由父母代為與醫生交流。後一種家庭,家長則會鼓勵孩子自己將情況描述給醫生,和醫生直接交流。

通過拉魯的後續追蹤,她發現那些在家裡和父母更多地進行互動和溝通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社交等很多方面都會比在父母指令性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更為優秀。

金字塔再往上一層,是兒童教育中更為重要的一個層次,即父母“以身作則”。“身教”的力量,比“言傳”更強大更持久。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管理著一個370多人的互聯網公司。日常工作中,我需要閱讀育兒書籍、寫相關文章,做知識產品,還要做脫口秀,拍廣告片……工作和陪孩子的間隙,我還在學英語、健身——常常是晚上把孩子哄睡下,就跑到健身房練一陣,再回來工作到深夜。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有朋友問我:女鐵人是怎樣煉成的?我想,這是因為我有一個鐵人一般的父親。我的父親的生活態度深深影響了作為孩子的我。

我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後來轉業當了司機。我兩歲的時候,他在一次汽車維修事故中被燒成了重傷,被判為為四級傷殘。全身大面積燒傷的他,雙腿行動力大大減弱,一隻手幾近殘廢。但住了不知多久的院,回家了。

他拒絕了單位安排的清閒崗位、也拒絕了公交卡。雖然上班很遠,但他堅持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即便當時我還很小,但我仍清楚地記得,爸爸每天下班後,回家拆開裹在雙腿上血肉模糊的繃帶。每天清晨,睡眼惺忪間就看見父親在陽臺上奮力地舉啞鈴。

而立之年的父親,就這樣咬著牙一聲不吭地和苦難對抗。一次又一次被評為單位裡的勞模。我目睹燒傷後的父親從每天行動困難,慢慢恢復成扛煤氣上樓下樓的男人。這一切對幼年的我有著深深的觸動。

在創業的過程裡,我遇到過很多困難和低谷,每一次,當我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能想起父親在陽臺一下一下舉啞鈴的樣子。到後來我終於明白,我的韌性與自驅力,都源於我有一個最好的榜樣:我的父親。

剛才我們通過這個金字塔模型,瞭解了親子關係的內涵和本質。

接下來,我想繼續和大家聊聊: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樣的。

二、好的親子關係什麼樣?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首先,要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不好的親子關係都是相似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親對孩子尊重不夠。成年人間流行著一種普遍的觀點:很多人覺得,孩子太小,啥也不懂。

但研究發現,這種認知是有問題的。美國學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用大量的案例比對與實驗數據說明:寶寶遠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更加智慧、道德和理性。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拋棄過去對兒童心理的錯誤認知,放棄用成人的標準對孩子的認識妄下結論的錯誤態度,更不能粗暴地替孩子做決定。為了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個體感受,始終與孩子保持著一種平等交流的態度。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童真的話語體系”

既然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並且這種方式天然地與成人不同,那麼父母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應當採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這引出可我要說的第二條法則:“童真的話語體系”。

美國育兒大師科恩博士說:“遊戲是維護和修復親子聯結的最好方式”。比如小朋友晚上不肯上床睡覺。我們家的方法是:“爸爸號火車”出動。年糕的小腳踩在爸爸的腳上,然後我們開始滿屋子“開車”。到了廚房,就問他:

“廚房站到了,你要不要下車呀?”

“不下車。”

“好的,下一站,餐廳。”

“洗手間站到了,要不要下車呀?”

半路要下車也沒事,我們會扮作列車員提醒:

“再過一分鐘火車要開咯,乘客要趕緊回到位置上哦!”

最後就一路順順利利地開到房間裡。

小朋友都不喜歡洗手吧?我和糕爸就會模擬成細菌,嘿嘿嘿地對他說:太好了,年糕不洗手誒,我們就可以跑到他的身體裡去搗亂咯。得,講完他就乖乖站在水盆邊洗手了。

童真的話語體系的本質是一種態度:蹲下來,扔掉做家長的權威感、扔掉你腦海中那個“我要你聽話”的訴求,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跟他交流

年糕媽媽:親子關係也是一種投資,需要定期往情感賬戶裡充值


“豐盈的情感賬戶”

提到和孩子的關係,有很多家長的困惑是,工作太忙,不能每天陪孩子怎麼辦?這裡就要說到一個“情感賬戶”的概念。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我們在有閒錢的時候去銀行存錢,是為了在以後在需要用錢時從裡面取錢。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需要我們定期用真誠、守信和關注去填充這個賬戶。

你跟孩子溝通的越多,這個賬戶裡充值的關注就越多;你給孩子的擁抱越多,賬戶裡充值的愛就越多;你給孩子的自主權越多,這個賬戶裡充值的信任就越多。這些關注、愛、信任、勇氣、共情,都是情感賬戶裡的“情感貨幣”。跟銀行賬戶裡的錢一樣,這些情感貨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分一塊的存進去的。

我們也會很忙,肯定會有忽略孩子、聯結斷裂的時候,所以就要在自己平靜、有愛、有精力的時候,不遺餘力地往情感賬戶中添加愛意,把那個戶頭存得越滿越好。

情感賬戶越富有,親子關係自然也就越好。

最後我想說,親子關係其實正是育兒的本質:這件事沒有捷徑,只有用愛和耐心去維護一段良好的親子聯結,才能讓孩子,產生自我提升的自覺和動力。

謝謝大家。

海綿演講是由今日頭條主辦的,主要面向當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講活動,平均每兩個月舉辦一次。

每場活動,我們都會邀請 8 位不同領域的今日頭條創作者來演講,他們可能是來自科學、醫學、心理學、攝影、建築等領域的資深專家,也可能是在旅遊、美食、遊戲、時尚界炙手可熱的網絡紅人。他們將在現場分享各自的故事與經歷,和對自己所處領域獨到的智識與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