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聰,傳說中的比特幣之父

提到區塊鏈我們就要說到比特幣,聊到比特幣我們就要談到他的創始人——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中本聰”。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大神到底是何許人也?他有過哪些事蹟?關於他的流言和冒充他來“跳大神”的人又有哪些?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比特幣的創始人——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聰,傳說中的比特幣之父

中本聰

基本資料

姓名:未知化名:Satoshi Nakamoto(中譯為“中本聰”,日譯為中本哲史)名字含義:“一位智者”,一說是四家公司名字組合(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摩托羅拉Motorola)身份:比特幣協議及其相關軟件Bitcoin-Qt的創造者年齡:自稱為37歲國籍:自稱是日裔美國人身價:據傳有100萬個比特幣(一說為114.88萬個),在2013時已超過10億美金,如果比特幣的單價超過6萬美元,他將超越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人物事蹟

在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描述了一種被他稱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其算法。

2009年1月3日,他開發出首個實現了比特幣算法的客戶端程序並進行了首次“採礦”(mining),獲得了第一批的50個比特幣,這也標誌著比特幣金融體系的首次出現。

2010年,他逐漸淡出並將項目移交給比特幣社區的其他成員。在維基解密洩露事件後一週的12月12日,他在比特幣論壇發表了最後一篇文章並終止了電子通訊。

人物評價

對於這位神秘的“智者”,多位行業知名人士對他及他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肯定,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的提名,真可謂“英雄惜英雄”。

在發表論文不久後,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宣稱“中本聰”是一位密碼朋克(Cypherpunk)。

另外,有人稱“‘中本聰’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者,他的初衷並不希望數字加密貨幣被某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控制,而是希望其成為全球自由流動、不受政府監管和控制的貨幣。”

2015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金融學教授Bhagwan Chowdhry提名“中本聰”為2016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候選人,他認為比特幣的發明是顛覆式的革命。

中本聰

對“中本聰”本人的身份猜測坐擁如此高的身價,做出瞭如此革命性的產品,也得到了如此多業界大牛的良好評價,這麼一個角色的真實身份自然無法躲避聚光燈的追逐。近年來,不乏媒體曝光或者自己承認為“中本聰”本人的專家/學者/geek,他們的出現也讓“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更加撲朔迷離。

2012年5月,計算機科學家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認為“中本聰”就是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Shinichi Mochizuki),認為其足夠聰明,研究領域也包括了比特幣所使用的數學算法。

更重要的是,望月不遵循常規的學術發表機制,而喜歡獨自工作,發表論文後讓其他人自己理解。

然而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設計比特幣所涉及的密碼學並非望月的研究方向。望月本人亦予以否認

2013年12月,博客作家Skye Grey通過對中本論文的計量文體學分析得出結論,認為“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前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尼克·薩博(Nick Szabo)。

薩博熱衷於去中心化貨幣,還發表過一篇關於“比特黃金”(bit gold)的論文,被認為是比特幣的先驅。他創建了“智能合約”一詞及其概念,也是一個著名的從90年代起就喜歡使用化名的人。

而在2011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薩博談起比特幣創造者時表示:“在我認識的人裡面,對這個想法足夠感興趣,並且能付諸實施的,本來只有我自己、戴維(Wei Dai)、哈爾·芬尼三個人,後來中本出現了。”

2014年3月6日,新聞週刊記者Leah McGrath Goodman發表文章稱自己已經找到真正的中本,是一個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日裔美國人,名叫多利安·中本,而“哲史”是他出生時的名字。

除了名字相同以外,Goodman還找到了一些佐證,其中最有力的一條是,當Goodman採訪他並當面提出比特幣的問題時,多利安的回答聽上去像是確認了其比特幣之父的身份:“我已經不再參與它了,不能討論它。它已經被轉交給其他人。他們現在在負責。我已經沒有了任何聯繫。”這段話的真實性亦得到了當時在場的洛杉磯郡警察的確認。

報道被公開後受到了包括比特幣社區在內的輿論質疑和批評,同時也引起了媒體的巨大興趣。然而在後來的正式訪談中,多利安否認了自己與比特幣的全部聯繫,稱自己從未聽說過比特幣,當時只是誤解了Goodman的提問,以為她問的是自己之前從軍方承接的保密性工作

當天晚些時候,“中本聰”本人也站出來否認。他在P2P基金會的賬戶在塵封五年之後發了第一條消息,稱:“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中本聰

2015年12月,《連線雜誌》報道說澳大利亞學者克雷格·史蒂芬·懷特很有可能是“中本聰”的本尊。當然報道同時也指出,這也許只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個騙局,想讓我們相信他就是“中本聰”本人。

2016年5月2日,克雷格·史蒂芬·懷特公開承認自己就是發明比特幣的“中本聰”,成為第一個自稱為“中本聰”的人

懷特的一個證據是“中本聰”的加密簽名檔。但很快被質疑該檔只要是稍微高階一點的黑客都能在暗網中找到下載,且早就在不少計算機高手圈流傳。

他的另一證據是早期第1及第9區塊比特幣地址的私鑰,但此私鑰如果是早期比特幣開發人員或其親近者

都有可能拿到。

最關鍵的證明是導入比特幣至2009年的比特幣第一筆交易地址,該地址被視為是“中本聰”所有。人們要求克雷格表演匯回,BBC記者將0.017個比特幣導入,但最終沒有匯回

BBC隨後註銷和懷特的訪談片段,該片段中他自稱自己就是比特幣發明者。

最終這場鬧劇以“中本聰”本人的再次發帖終結:“中本聰”發言表示自己並不是克雷格·懷特。

作為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和肚子裡有點東西的留學生,傑西對“中本聰”也有一些自己的觀點。

第一,毫無疑問,作為比特幣金融體系的發明者,“中本聰”或“中本聰團隊”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為加密貨幣技術和區塊鏈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第二,“中本聰”能不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個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和考量,至少在現在,區塊鏈的發展和比特幣的影響力還不足以匹配這個獎項。

第三,“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依舊沒有公開,但從他本人兩度澄清來看,“中本聰”應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原因在於,在多利安·中本因為被認為是“中本聰”,家庭倍受記者騷擾時,退隱已五年的他重出江湖為多利安作證。而在克雷格·懷特疑似冒充的行為過後,“中本聰”也沒有指責,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們每個人都是“中本聰”(We are all Satoshi),體現了他自己的胸懷和希望比特幣金融體系繼續發展的大格局。

結語

儘管他本人早已退隱江湖,“中本聰”依然是區塊鏈領域許多人心中的“盟主”,自他退出以來,一直不斷有比特幣轉移到“中本聰”所擁有的區塊鏈初始錢包中,至今總額已達到16.7個BTC。對於他的高超技術和在網絡事件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和人格,傑西也奉上最崇高的敬意。

如果真的“中本聰”不自己現身,對於他的身份探討恐怕將一直存在,但正如他自己所說,‘We are all Satoshi’,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中本聰”是誰,但我們一直知道比特幣屬於這個世界的每個人。

所以,我們有限生在這個時代,見證這些創造歷史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