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掘土推进,3600颗手榴弹全歼鬼子,现实当中有可能吗?

张晓龙


先审题:现实当中有可能吗?(题主问的是,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区别)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军武次位面


《亮剑》是最近二十年来,少有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电视剧。原著小说作者都梁扎实的文笔,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绎,让此片红遍全国。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战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为,在我心目中《亮剑》还是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严谨和真实!抛开被网友玩坏的“平安格勒战役”,就拿题主说的山崎大队被李云龙扔3600颗手榴弹一事来说,这段就是“神剧剧情”。

首先,剧中说的歼灭山崎大队一事,就是历史上的“关家垴战役”。

此战,彭老总率领3旅加2团,共计1万多人;围歼冈崎大队500多人。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在伤亡2000人代价后,依然没有全歼冈崎大队。最终,迫于日军援军压力,我军撤退。


而剧中,山崎大队被李云龙全歼了。而且,李云龙这个不在国军编制“野鸡团”,竟然还嘲笑了一把我129师386旅的772团,772团可是在编制的主力团。建国后,团长起码是中将军衔!李云龙最后也就是少将!你李云龙拿来的勇气?这段也有点不和情理。

其次,“土攻作业”不可能实现!

关家垴战役也用了“土攻作业”。关家垴的土攻作业只是趁日军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还是失败了。



剧中,李云龙当着鬼子的面挖壕沟,把鬼子当白痴了。很多人说,日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被程瞎子的772 团耗完了。所以,日军不能用迫击炮和手雷攻击“土攻作业”的八路军。但是,剧中李云龙部队挖壕沟时,日军是放过迫击炮的。好,不抬杠,我也觉得导演完全可以不给日军发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们看下土攻作业的工作量。日军士兵三百米内打中人形目标,属于日常训练要求。所以,李云龙至少要从300米以外开始S型/“之字型”掘进!壕沟深度要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宽度不会太宽,因此,每次只能一两个人在前面挖。我觉得,在没有日军骚扰的情况下,没有一两天时间是挖不到日军阵前30米距离的。



其次,抛开工作量,土攻作业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

第一,土质疏松,不能有石头。要是山地,彻底没戏。

第二,日军在高处,八路军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们射击死角。坡度是个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云龙在阻止骑兵连参加进攻时,也说是仰攻!


第三,手榴弹三十米的功绩距离,对日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是未知数。就算日军再傻,李云龙扔完第一波手榴弹,日军肯定后撤十米了。日军不可能待在手榴弹攻击距离内,等着挨炸!

唉,《亮剑》虽然经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剧桥段。

建议大家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觉得该剧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应该排名第一!


勇战王聊历史


三千六百颗手榴弹能凑出来就很不容易了,但是掘土推进,想想就算了。

关于3600颗手榴弹能不能凑齐

相对于抗战时期我军每人5发子弹的水平来说,3600颗手榴弹看起来貌似挺多,实际上独立团作为八路军主要部队之一,枪药还是比一般地方部队要好的。

当时八路军为了解决战士的弹药问题,在根据地建了很多兵工厂,虽然生产大炮和机枪能力不足,但是手榴弹这种结构复杂,造价低廉的武器还是能够造出来的。

在剧中也特意交代,李云龙是刚要到这些手榴弹,还没捂热乎呢!所以,以当时的军工生产和影视剧的铺垫,都解释得通。

尤其是这次的战斗任务,歼灭山崎大队,实际原因就是这个山崎大队在扫荡中误入八路军最主要的兵工厂,并将其销毁,对八路军是一次很惨重的损失,因此,彭老总才要求务必全歼山崎大队。

李家坡战斗掘土推进可能实现吗?

在亮剑中这场被称为李家坡战斗的,实际上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家垴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日军借助先进火力和有利地形,顽强的阻挡了八路军129师主力一万多人的进攻,并且造成极大伤亡。

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打击和攻坚经验,按照彭老总的意思,这次战斗就是练练八路军的攻坚能力,实际上可能是他也没有想到上万人的八路军主力会打不下一个五百人的支队。

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在经过两天的战斗,日军外援赶到,八路军被迫撤出包围,让山崎大队大摇大摆的走了。

但是电视剧不能这么演啊!电视剧应该表现的是,我军敢于打硬仗,并且完全有能力打胜仗!

实际上在关家垴战斗后期,已经有人想到了这种方式,只是已经来不及了,因此,这个历史的重任交到了李云龙的手上,使他必须要完成,事实上都梁可能根本不是农村人,也没干过农活,根本不知道挖土有多累,有多慢。

纵横的家里是东北的,我们这个地区盛产葡萄,葡萄这个东西秋天要埋土里,春天要挖出来搭在架子上,在以前没有埋土和掘土的工具出现,我们都是用铁锹来完成的,不管是埋葡萄还是挖葡萄都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工作。

所以,剧中给出的,300米外进行挖掘工事,直到30米的时候再进行集中手榴弹压制敌军火力,然后完成冲锋,与日军进行白刃战。

以八路军工兵的作业量,我估计还不知道得多长时间才能挖到呢!即使李云龙能等起,就是彭老总也等不起,最主要的挖掘工事是要挖掘到三十米之内,而赵刚五百米开外就能打鬼子,你认为鬼子的枪法会不如八路军的一个政委?日本鬼子的射击精准度,那真真切切是子弹喂出来的,三百米之内,以鬼子的三八大盖露头就爆头,根本没有啥疑义。

在战场上时间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如果真有那么长时间,就是围而不打,耗也把他耗死了。

即使真正到了白刃战,一千人八路军拼刺刀也不会拼过五百个鬼子,这就是现实!

当然,亮剑相比现在一些抗战神剧已经好太多了,当下的现实是,我们不愿意去了解过去的自己,也不愿去了解过去的敌人,和当年的小日本做大日本帝国主义梦一样,做起了中国梦,大国梦!


史论纵横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叔承侃历史


绝不可能!

手榴弹是很重的,一般的战士也就能扔30来米到40米,很少有人能扔到50米。我军训练的考核标准就是手榴弹扔30米远。

所以,像电视剧亮剑那样,用手榴弹打击敌人,就必须把战壕挖到距离敌人阵地仅仅30米的地方!



大家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不是我们的战士不勇敢,实在是这主意太扯淡!

为什么?因为日寇有迫击炮!


迫击炮可以曲射,专门用来打击堑壕里和掩体后的目标!迫击炮的射程比手榴弹远的多。

60毫米以下口径的轻型迫击炮,最大射程2600米。

中型迫击炮,最大射程6000多米;重型迫击炮射程甚至能达到10000米!

亮剑中李云龙围攻的山崎大队,相当于中国的一个营。肯定准备了迫击炮,还有很多射程稍近的掷弹桶。

如果李云龙真的命令战士挖掘战壕向前推进,在至少2600米的掘进过程中,会遭到日寇迫击炮的残酷轰炸,悲剧不可避免。

所以手榴弹大战迫击炮这样的场景,我们想想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当真。


上将嗳福斯


《亮剑》作为一部经典抗战剧,反复重播,甚至重拍,可谓耳熟能详,不过万幸的是,由于抗战神剧太多,绝大部分观众不会把剧中的剧情当做是真实历史。

不过,作为都梁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言,其情节在原著文本上,是有非常浓重的“军迷”味道的,一方面关注一些之前抗战剧中忽略的军事常识,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人物和事件也都是由历史原型改编的。

比如李云龙围攻山崎大队这一战,其实就是作者对于“关家垴战斗”的一个自行推演,有点类似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结尾对“血战松山”的一个推演,也就是“假设”。

“关家垴战斗”的规模,在抗战中并不显眼,但是,面对“冈崎支队”(二字之差的原型),一支混成部队,只能算是大队规模,但并不是“大队”编制。指挥官冈崎谦受中佐也并不是大队长,而是第37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

部队组成为:步兵3个中队(基本部队是第226联队第12中队,外加第41师团1个中队和独立步兵第12大队1个中队),1个山炮分队、1个工兵小队、1个辎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和1个战斗救护班,总兵力535人,其中军官19人。

冈崎支队从武乡县东村出发,裹胁了300多名民夫,携行的弹药量是每支步枪120发子弹,每挺轻机枪870发子弹,每挺重机枪7200发子弹,每门掷弹筒16发榴弹,每门山炮100发炮弹。山炮分队的2门山炮和足够支队使用7天的辎重粮秣则由243匹骡马驮运。

对他们进行围歼的,是八路军的9个主力团(129师386旅772团、16团,385旅769团、13团,新10旅28、29团,决死一纵25、38团,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外加总部炮兵团,总兵力近2万人。

这次战斗,之所以让众多军迷扼腕的核心原因也就是这个兵力对比,500:20000!

整个战斗的结果是,从1940年10月29日20时30分左右,日军抵达关家垴构筑阵地,当夜, 就对决死一纵25团2营(也是八路军所属部队)关家垴南面的峰垴(又叫柳树垴),一个比关家垴还高的制高点,用一个中队发动夜袭,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

此后,在八路军2万人的围攻下,冈崎支队困守至10月31日仍在顽抗,当日16时,八路军主帅彭德怀因敌援军迫近,部队伤亡太重,下令撤出战斗。11月1日,冈崎支队残部在铃木支队接应下,回到洪水镇。

此战,八路军并未完成10月29日21时下达的全歼冈崎支队的作战命令,此战,官方战史一直说是毙伤日军400余人,我方伤亡600多人,但陈赓大将后来回忆说部队伤亡应该在2000人左右(史学界普遍认可此数字,其中阵亡约1000人),日军战报确认冈崎支队在关家垴战斗中阵亡52人,受伤97人,失踪2人,合计151人。

这次战斗的过程中,八路军各部的战术上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往往是死打硬拼,在不利地形上只能展开波次攻击,而日军重武器占优,且居高临下,给我军造成极大伤亡。

所以,在《亮剑》中,原作者都梁拿出了被军迷们反复讨论的进攻方案,即李云龙所采用的土工掘进,环形壕同时手榴弹压制,然后白刃冲锋,发挥人数优势击败日军。

然而,这个方案在现实的地形和战场态势下是无用的。

关家垴山顶为几百平方米大小的台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上下20米左右),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但是,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峰垴(柳树垴)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

冈崎支队在关家垴山顶台地(几百平方米)挖掘了八卦形的核心阵地,再由交通壕连接到台地边沿的一圈阵地。所有战壕都挖得很深,战壕壁上还有很多能藏人的猫耳洞。所有机枪、火炮都至少有两个掩体。山腰原来50多户人家的窑洞全部打通,每个窑洞都构筑有射击孔,窑洞前挖了防弹壕,在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两旁,各有四个窑洞被改造成配置机枪的暗堡。在关家垴山脚还挖了300多个散兵坑,围绕山头形成外围阵地。整个防线以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山顶核心呈三线配置。

30日天亮后,决死一纵25团、38团负责进攻峰垴(柳树垴),38团数次强攻,一线战斗兵几乎拼光,团长蔡爱卿组织干部突击队,伤亡数十名营连干部依然毫无进展。25团连续组织7次冲锋,直到黄昏时分,才冲上峰垴山顶阵地,

但随即被日军以白刃战压下来。

在其他进攻线路上,情况类似,386旅722团由东北方向攻击,其能接近敌人阵地的只有一条约0.3米宽的小道,只能一点点逐步争夺,至下午14时,该团1营被替换下来,只剩下6个人。

385旅769团由西北方向攻击,此处是一个20米高的陡崖,快到崖顶的地方,有一个凸出来的壕坎,上面是30多米长的一个斜坡,一直通到关家垴山顶日军的前沿阵地,该部1营从侧面土坎上隐蔽挖出一条小路,乘日军被正面进攻吸引之时,冲上去3个连,但日军立即在北坡坟包上架起机枪进行火力压制,部队被压制在壕坎处无法动弹。

至当日16时,八路军发起总攻,772团、16团、38团、25团各拼凑出1个营,再加769团2个营对关家垴发动全线猛攻,接连18次冲锋,各部伤亡极大,直到入夜,才冲上关家垴主阵地,冈崎中佐此时已被击毙,但结果各自为战的日军仍顽强抵抗,以白刃战击退了多次进攻,一直撑到了天亮。

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李云龙的战术,只有到12月30日黄昏,各部总攻18次冲锋进入日军主阵地之后,即真正将日军完全堵在山顶台地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在这之前,日军的三线阵地还在发挥作用,你的环形战壕也没法挖。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山顶台地的日军阵地,本身是设有“防雷壕”的,也就是在阵地前挖有壕沟,如果手榴弹投掷到壕沟内,就不会有任何杀伤,而这一阵地距离山顶台地棱线,一般有十几米,白天日军会据守该阵地等待我军暴露在火力下,晚上则会推进到棱线上居高临下防止夜袭。

就这个工事设计来说,哪怕李云龙的环形壕修好了,起码在陡崖的方向是很难扔上去的,在主要进攻方向上,这堆手榴弹,真实历史位面的八路军前辈们肯定也是扔过的, 甚至还有总部炮兵团的山炮、迫击炮的支援,但也并没有把鬼子打懵,而且,退一万步讲, 就算扔上去了,最后的白刃战,人数绝对优势的八路军还是未必能打过鬼子……这也是历史的事实。

所以,就算我们把电视剧“当真事儿”来说,也只能遗憾地说,不好使。


刘三解


人家不是傻逼,怎么可能,你能丢手雷,别人也能,你能挖土别人也能,等着你挖那是日本人也不入侵中国了。


依木8


《亮剑》中这个战斗,其实就是百团大战当中的围攻日军冈崎大队的战斗。
首先冈崎大队所在的地方,位置非常险峻。关家垴地区,沟壑纵横。日军主阵地在一个山岗上,这个山岗的北面完全是2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而东面和西面,也都是坡度非常陡峭的坡。
只有南面有一条相对平缓的道路。而在山岗上有几百平米平地,在临近南面的位置,有一排窑洞。日军正是把这些窑洞变成了火力点。而且在关家垴附近的柳树垴山岗,也设立了火力点,形成了相互掩护的态势。
日军还在这2个山岗挖掘了战壕,并且在上面铺上木板,在各个窑洞设立机枪点,在后山设立掷弹筒和山炮阵地。在这种地形,李云龙还想把战壕挖到日军阵地以前30米?
首先在山西的沟壑当中,从山低向上挖战壕,就是一个大工程。其次是,日军居高临下,首先就能看到,我们在挖战壕,掷弹筒早就垂直打击了。但是就是因为有坡度,我们在下面却看不到上面日军的情况。
而且可以容纳3600个手榴弹一起投向日军的前进阵地。需要至少几百名投弹手,需要至少十几条大型战壕一起横向接近日军阵地。从地形上看,根本就做不到,关家垴南面的陡坡宽度非常窄,可以挖一条战壕接近就不错了。可是一条战壕才有有几个人?还是I字型阵地,头部对着日军。
从整个抗战都没有发生过李云龙这种战术歼灭日军来看,在实战当中,这个战术无法实现。否则抗战上千个团长,至少会有人这样尝试过。

烽火观察


亮剑是一部很受群众欢迎的电视剧,怎么看都不厌,一是整体艺术构造比较合理,演员的演技都很到位,整体形象都好,特别是李云龙又没有文化,经常犯错误,又经常出奇不意的打胜仗,几上几下把剧情推向高潮,当然在当时的八路军中这样人还真不少,并非现在军校毕业都有文化,识字不多的将军们不在少数。

李云龙用地道三千六百棵手雷全歼日军一个大队,这也是战争曲部的一个片段,即是打得好的一个精典记录,首先肯定是胜利了,李云龙团部上之前,我方先前的主力团也伤亡过半,日军也已损失不少,就像一炮打死日本死在战场上日本名将之花《中将》阿部规秀一样,这就是奇迹,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事实上李云龙部做到了,这正好反驳了国民政府说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谎言。

在抗日战争中人们是用种种办法打击日寇,三干多个手榴全部扔进日军阵地,这是什么概念,李云龙就出奇不意,把敌人阵脚打乱,立即冲锋,拼刺刀,让乱人的重武器,飞机,大炮失去作用,在当时我军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少说是日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受伤的,俘虏的,自杀的,逃跑的,总的来说日军一个大队是溃不成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战争都会有牺牲,八路军伤亡无需多说,总的来说这次曲部战争是李云龙部敢得了重大胜利,再见!


9紫气東来


根本就不现实。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赘述,只谈谈个人认为不现实的几方面。

一:土工作业疑点重重。

用李云龙的话说:“只要掘进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个娘们,都可以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去”!那么问题来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进50米能否办到?


《亮剑》作者都梁肯定不是农民或者农民工出身,想当然的自己认为挖土是非常简单的事,您知道掘进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么?假设沟宽一米,深度1.5米(太浅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进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于横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个人挖掘,一个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没三天时间,根本就办不到~这还是平时环境安全、土质疏松的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换到战场上,效率肯定没平时高。而人的体力肯定有消耗,长时间高强度劳动,换谁也受不了。就算是轮流干,时间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军向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挖掘前进,是直线挖掘还是横向挖掘?如果是直线,那么就得多人同时施工。具体是这样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开出许多条壕沟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线掘进,等到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线壕沟横向贯通,形成战壕。

如果是直线掘进,参与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范围之内,这肯定是行不通。


那么,换做横向掘进是否可能呢?

横向掘进,您也只能够从两头往中间挖掘,最后贯通成一条战壕。由于工作面的问题,参与挖掘的八路军战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将远远超过直线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时间上也没法办到。

三: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距离扔手榴弹是否合理?

当独立团敢死队在距离山崎大队30米位置,从战壕扔出3600枚手榴弹,将山崎大队炸得人仰马翻之前,大家别忘了,双方距离30米,这个距离对双方而言,都是对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毕竟日军所处位置是居高临下。你能把手榴弹扔进我的环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弹扔进你的战壕!而且,主动权是掌握在日军手里的。在八路挖掘战壕的时候,日军随时都可以扔手榴弹~哪会等你从容不迫的把手榴弹扔过来?真是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