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刚要上吊,老太监拿出爷爷朱元璋临终留下“锦囊妙计”

建文帝刚要上吊,老太监拿出爷爷朱元璋临终留下“锦囊妙计”

1402年(建文4年)的一天,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了南京城,此时建文帝的皇后在寝宫已经上吊自尽,他自己也已经站在凳子上、手拿绳套准备自杀,宫门口站着的程济等文武大臣一个个在低头落泪。

正在这时,只见朱元璋在世时的贴身老太监王饿抱着一个大红箧子气喘嘘嘘地跑进内宫,边跑边喊,“陛下,且慢!陛下,老奴有话要说!"由于上了年纪,王饿脚还没迈进寝宫的门,身子却已经重重地摔到寝宫之内。大红箧子也从他的怀中掉在地上。建文帝缓缓地从発子上下来,看着这个大红箧子呆呆地发愣。

建文帝刚要上吊,老太监拿出爷爷朱元璋临终留下“锦囊妙计”

王铖爬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陸下……千万别自寻短见,高皇帝(朱元璋)临终之时知道陛下会有一劫,特意交给老奴这个筐子,让老奴在陸下遇难之时再打开它…“高皇帝说它能救陛下一命!”建文帝和文武大臣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这个大红箧子上。只见它的四周角棱用铁皮紧固,大铁锁内也灌了铁水,已经无法开启。程济等几位大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オ把这箧子硬开。建文帝一看,最上面的一张黄纸上是爷爷亲笔写的一行红色小字,“吾孙在大劫之日切莫惊慌,游方四海可保无虞矣”。下面有3张度牒(古代证明和尚身份的证件)、1张南京城内的秘密通道图、以及袈鞍、僧帽、僧桂、剃刀等出家物件。3张度上分別写着应文、应能、应贤3个法名。原来这是太祖朱元璋在临死之前给自己的孙子指明的一条生路。太祖早年曾有过数年的游方僧经历,大约是深知作为游方僧是能对付许多劫难的,所以,临终之前留了这么高明的一手。

建文帝刚要上吊,老太监拿出爷爷朱元璋临终留下“锦囊妙计”

建文帝见了爷爷赖以起家的物件,再想想自己刚当了不到5年的皇帝就被叔叔赶下台,不由得放声痛哭。程济等人一看,事已至此,别无良策,做个游方僧总比现在就死了的好,也只好碰碰运气了!在场的人中,应文自然应该是建文帝了,而大臣杨应能和叶希贤就是应能和应贤了。于是,君臣3人立即剃了发,穿上袈鞍。程济还是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扮作道人。大家收拾一些简单的行装,在那张地图的指引下顺利地逃离南京城。从此,建文帝开始了流亡生活。

数十年间,游方僧人建文帝顺沛流离,四处流浪,来往于云南、湖北、四川、广东、贵州、断江之间,化斋而餐,建庵而居,隐迹形,过着贫困清凉的生活。这期间,建文帝留下了不少似僧非僧、似帝非帝的怀旧诗文,如,在峨眉山写过“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在湖北章台山,作有一首吊古诗,“她歌赵舞今何在?唯见塞鸦绕树啼。”在贵州期间,有一首诗中写道,“款段久忘飞凤雄,袈鞍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作为一个游方僧人,他还念念不忘昔日的帝王生活,着恋着昔日的“风雄”,思念旧日的文武大臣,看着身上的破烂袈鞍禁不住又想起了自己的龙抱!

建文帝刚要上吊,老太监拿出爷爷朱元璋临终留下“锦囊妙计”

建文帝成为游方僧之后,原来并不太强健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变成一个身体健康、百病不侵的得道高僧。他25岁时成为游方僧人,竟奇迹般地历经成祖、仁宗、宜宗、英宗4朝,皇帝换了4个,而当年差点葬身火海的建文帝却是屡屡大难不死。有野史记载,游方40年之久的建文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英宗识破真相,当年他64岁。英宗不动声色地把他接入宫中以天年。有史料说,英宗朝的“老佛”指的就是建文帝。他死后英宗以一般底人之礼把他安葬在北京西山,“不封不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