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剛要上吊,老太監拿出爺爺朱元璋臨終留下「錦囊妙計」

建文帝剛要上吊,老太監拿出爺爺朱元璋臨終留下“錦囊妙計”

1402年(建文4年)的一天,燕王朱棣的軍隊攻破了南京城,此時建文帝的皇后在寢宮已經上吊自盡,他自己也已經站在凳子上、手拿繩套準備自殺,宮門口站著的程濟等文武大臣一個個在低頭落淚。

正在這時,只見朱元璋在世時的貼身老太監王餓抱著一個大紅篋子氣喘噓噓地跑進內宮,邊跑邊喊,“陛下,且慢!陛下,老奴有話要說!"由於上了年紀,王餓腳還沒邁進寢宮的門,身子卻已經重重地摔到寢宮之內。大紅篋子也從他的懷中掉在地上。建文帝緩緩地從発子上下來,看著這個大紅篋子呆呆地發愣。

建文帝剛要上吊,老太監拿出爺爺朱元璋臨終留下“錦囊妙計”

王鋮爬在地上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陸下……千萬別自尋短見,高皇帝(朱元璋)臨終之時知道陛下會有一劫,特意交給老奴這個筐子,讓老奴在陸下遇難之時再打開它…“高皇帝說它能救陛下一命!”建文帝和文武大臣們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這個大紅篋子上。只見它的四周角稜用鐵皮緊固,大鐵鎖內也灌了鐵水,已經無法開啟。程濟等幾位大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オ把這篋子硬開。建文帝一看,最上面的一張黃紙上是爺爺親筆寫的一行紅色小字,“吾孫在大劫之日切莫驚慌,遊方四海可保無虞矣”。下面有3張度牒(古代證明和尚身份的證件)、1張南京城內的秘密通道圖、以及袈鞍、僧帽、僧桂、剃刀等出家物件。3張度上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3個法名。原來這是太祖朱元璋在臨死之前給自己的孫子指明的一條生路。太祖早年曾有過數年的遊方僧經歷,大約是深知作為遊方僧是能對付許多劫難的,所以,臨終之前留了這麼高明的一手。

建文帝剛要上吊,老太監拿出爺爺朱元璋臨終留下“錦囊妙計”

建文帝見了爺爺賴以起家的物件,再想想自己剛當了不到5年的皇帝就被叔叔趕下臺,不由得放聲痛哭。程濟等人一看,事已至此,別無良策,做個遊方僧總比現在就死了的好,也只好碰碰運氣了!在場的人中,應文自然應該是建文帝了,而大臣楊應能和葉希賢就是應能和應賢了。於是,君臣3人立即剃了發,穿上袈鞍。程濟還是幹起自己的老本行,扮作道人。大家收拾一些簡單的行裝,在那張地圖的指引下順利地逃離南京城。從此,建文帝開始了流亡生活。

數十年間,遊方僧人建文帝順沛流離,四處流浪,來往於雲南、湖北、四川、廣東、貴州、斷江之間,化齋而餐,建庵而居,隱跡形,過著貧困清涼的生活。這期間,建文帝留下了不少似僧非僧、似帝非帝的懷舊詩文,如,在峨眉山寫過“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在湖北章臺山,作有一首弔古詩,“她歌趙舞今何在?唯見塞鴉繞樹啼。”在貴州期間,有一首詩中寫道,“款段久忘飛鳳雄,袈鞍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作為一個遊方僧人,他還念念不忘昔日的帝王生活,著戀著昔日的“風雄”,思念舊日的文武大臣,看著身上的破爛袈鞍禁不住又想起了自己的龍抱!

建文帝剛要上吊,老太監拿出爺爺朱元璋臨終留下“錦囊妙計”

建文帝成為遊方僧之後,原來並不太強健的身體得到了很好的鍛鍊,變成一個身體健康、百病不侵的得道高僧。他25歲時成為遊方僧人,竟奇蹟般地歷經成祖、仁宗、宜宗、英宗4朝,皇帝換了4個,而當年差點葬身火海的建文帝卻是屢屢大難不死。有野史記載,遊方40年之久的建文帝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英宗識破真相,當年他64歲。英宗不動聲色地把他接入宮中以天年。有史料說,英宗朝的“老佛”指的就是建文帝。他死後英宗以一般底人之禮把他安葬在北京西山,“不封不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