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净身驱逐出宫,为什么还会有无数宫中珍宝?


溥仪被净身驱逐出宫,为什么还会有无数宫中珍宝?



1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的情形,想必大家都知道。

上午9点,执行者鹿钟麟、李石曾、张壁率军警突然驱至神武门,首先将守卫故宫的清室警察缴械,然后就直入隆宗门,坐镇大清旧军机处,下达了驱逐令。

当时溥仪和婉容正在储秀宫吃着水果聊天,消息传到,溥仪惊得跳了起来,他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落到地上,成了一个历史的印记。

他尽管早知道民国国会两年前及去年,已有过两次提案,要废除清室优待条件,也早料到冯玉祥的兵变胜利,会对他极其不利,但一时间,仍旧心乱如麻。

电话被掐断了,大门被把住,谁也无法联系,鹿钟麟下的最后通牒起先是二小时,而后经内务府总管绍英一再央求,才又增加了一个小时。

鹿钟麟一会儿掏出个空心炸弹放到桌上,一会儿命外面子虚乌有的大炮准备轰击,溥仪等何曾见过这种阵势?

所以这事也就这么定了。

溥仪在弄清国民军的意图之后,其实并没怎么害怕搬出去,他最担心的却是这两件事:

我的财产怎么办?太妃呢?

溥仪没有事,他那两位太妃,瑜妃、缙妃,当然也没有事,那么溥仪的财产到底会怎么办呢?

如果全部充公,那可就要了命了,这对挥霍惯了,又想“复国”的溥仪,还真是件大事。

2


关于财产一事,内务府总管绍英在第一时间就曾跟鹿钟麟交涉,鹿钟麟当时是这样回应的:

宫内各物,你们仍想据为爱新觉罗氏私产,这是全国老百姓坚决不答应的。

今天谈的是出宫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都谈不到。

而新政府拿给溥仪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第四条,对财产则是如此规定的:

“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那么这对溥仪综合起来,就是这个意思了:

你现在第一问题,是即可出宫,财产问题只有等后面再谈,而至于何是私产,何是公产,国民政府其后自有公论。

于是溥仪一行当时就是这样离开的:

五辆车,鹿钟麟坐第一辆开道,溥仪、绍英第二辆,婉容、文绣等家眷及随从第三第四辆,张壁等第五辆押后。

大兵突然包围,时间只有区区三个小时,那么多人也只有区区五辆小汽车,而且这还是在监管之下,因此溥仪离宫,首先可以确定的是:

当时的确没可能带走宫中任何财宝。

3


我们再看下面的情况。

事实上溥仪出宫四天后,与鹿钟麟所办的一次交涉,也可以证明溥仪当时没有带走任何财宝。

他们由溥仪的父亲载沣提出:已经出宫四天,既无更换衣服,又无日用器物,可否派人去取?

鹿钟麟等随后通知:日用衣服器物,可以,但有关历史性的衣服器物,一律不准。

溥仪一行当时的仓猝情形由此可见,实际上官方这也已经是对私产、公产做了原则性规定。

如此这般,那么溥仪之后能从宫中得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11月11日,绍英要求发还宫中所存银两,鹿钟麟经与代国务总理黄郛等商议,表示同意。

他们随后将清宫内外两库,共十几万银两,及若干元宝、银元,帮绍英押运到东交民巷储存起来。

只除了留下十几个标志性的元宝、银元,作为以后展览之用。

年关之际,已经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也通过溥仪方的要求,按他们开出的清单,发还了冬衣、日用物品共190件。

内在不乏各种珍贵皮货,但涉及历史文物的,绝对不被许可。

很显然,有了这个善后委员会监督,溥仪等就更难拿出宫中珍宝。

溥仪出宫之后所得,到此为止,于是这后面的事,就变得诡异起来。

他在1959年特赦,清点随身财物时,居然有三大皮箱清宫贵重财宝,这其中仅国宝级的,就多达468件!

这如果再加上他从逃入日本使馆,到从苏联归国期间,所变卖、赠送、赏赐、丢弃、销毁,以及被日本人掠夺去的那部分,就更是一个惊人的庞大数字。

那样一种情况下,溥仪居然还能有这么庞大的一笔清宫珍宝!

出宫后,他根本没可能搞到这些,那么他这一大宗清宫藏宝从何而来?

原因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

4


我们还是先说说净身出宫的溥仪(就文物、藏宝一类来说,肯定算净身),后面会奇迹性的拥有多少宝物吧。

溥仪出宫之后,与他那班拥护者一直还做着重返紫禁城的美梦,那时候很多人看透了他的心思,曾变着法地从他这里骗钱。

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

“我在拉拢、收买军人方面,花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珠宝玉器,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其中比较大的数目,是白俄谢米诺夫拿去的。”

这个谢米诺夫一直在欺骗溥仪,说能帮他完成复国大业,溥仪曾一次性给了他五万巨款,这后面还专为他设了一个账号,每次存一万。

这个人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消失,溥仪宫中发还的那些钱远远不够。这还没算上珠宝玉器那部分。

而像军阀、政客刘凤池、华翰张那类,也多到一大长串,他们打着活动的旗号,张口就是珍珠、字画、钻石、金表、朝珠等等,而且要的还都不是小数目。

这加起来,就更是倾国倾城。

但是溥仪就是上当无数次,上当好几年,自己也开销巨大,却还是剩下无数。

同样是在回忆录里,溥仪曾说,伪满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曾帮他把大批古籍、书画珍品从天津运到东北,但它们在日本投降后,都不知去向。

这显然是一大证明。

只是溥仪这话说的恐怕颇有水分,因为那之后,有些去向他也是知道的,非常知道。

首先,日本投降后,他是带着大宗财宝文物出逃的,据说有148箱。

他从长春到通化大栗子沟,曾一路跑,一路丢弃了大量宋元珍贵书籍,及晋唐书画卷轴,甚至珠宝。

而等他到了苏联以后,他又做过这样两件事:

一,为了将来命运,以“支援战后苏联经济建设”为名,捐献出了他的珠宝首饰。

二,说是全部,实际上却偷偷把最好的部分留下来,密藏了。

由于实在太多,有些无处可藏,又怕人知道,他曾命人到处乱扔,或者放炉子里烧掉。

以至于苏联人发现,问是谁的,他们都不敢承认。

溥仪回来后剩下的这3皮箱,价值都无法估量,想想吧,它们加起来,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5


那么溥仪的这些宫中珍宝到底都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这个样子还能有?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庞大的一个数目?

我们再看看他到天津后的那段回忆:

“张园的经济情况,和紫禁城比起来,自然差的多了,但我还拥有一笔可观的财产。

我从宫里弄出来的一大批财物,一部分换了钱,存在外国银行里生息,一部分变为房产,按月收租金。”

原来,他还是从宫里弄出来的!

只是,这是他被驱逐之前的事了。

溥仪在驱逐出宫之前就弄出这么多宝物,这是为什么?这是不是很不符合常理?这难道是因为他早就料到了这天?

真正的原因,却要从溥仪大婚之后说起。

溥仪很早就开始洋化,喜欢西餐,及西洋玩意儿,他的种种观念、行为都与那些王公大臣和师傅们冲突。

溥仪大婚之后,有婉容陪伴,经常出游,那时候就更加不受约束,他居然打定了主意,要漂洋过海去英国。

这件事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弄得大臣们心惊肉跳,惶惶不安,有的据说还一夜之间白了辫子。

溥仪知道通过他们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打算私逃。

但是私逃是需要有金钱支持的,怎么办呢?这时候溥仪拉了一个忠实同盟,溥杰。

溥杰是溥仪的亲弟弟,他是小一号的溥仪,不但经历相同,也心思相同,他尤其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经常在外活动,社会经验远比溥仪丰富。

因此这两兄弟为了筹备经费,就想了一个招。

溥杰每天下学,就去宫里见溥仪,溥仪每次接见,就赏赐他一大包古玩字画之类。

而且还必定是宫里最高级,最值钱的那种,即所谓精品中的精品。

像什么王羲之、王献之的《曹娥碑》、《二谢帖》,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等的真迹,司马光《资治通鉴》原稿,王维的人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这如果用溥仪出宫后,鹿钟麟等组成的那个善后委员会的话说,那就是:

溥仪赏溥杰的,“皆属琳琅秘籍,缥细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他们)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

溥仪两兄弟这件事竟一干就干了大半年之久,光手卷字画就一千多卷,挂轴、册页就二百多种,宋版书就二百多种,倒好像这两兄弟真是大有远见似的。

这些东西等溥仪出宫之后,就都到了溥仪之手,只是溥仪后来却并没有提到那些昂贵的珍珠、玛瑙、钻石、宝石、翡翠、贡品之类也在其中(包括很多慈禧用过的首饰、宝物)。

或许,这部分是根本无法统计的吧?

溥仪两次出逃时(日本使馆和日本投降),如果没有这一大宗财宝会怎么样?

如果他第一次出逃就成功的话(去英国),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如果他把他扔掉的那部分给我的话……会、怎、么、样、呢……

算了,做梦很累。

END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