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萬科也焦慮,與組織架構重建有關?

「深喉」万科也焦虑,与组织架构重建有关?

豔姐說

作為一家在業內成熟度非常高的企業,萬科在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意義非常強,業內一直關注萬科的走向。

近日,萬科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同樣聚焦了地產人的目光。

今天是教師節(9月10日),豔姐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企業想學學萬科,萬科卻說自己很焦慮。

在9月8日召開的2018北方區域媒體交流會上,鬱亮表示:萬科最大的焦慮在於如何找到新的渠道、路徑與方法,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以學習。

結合萬科最近的組織架構調整,撤銷萬科總部全部部門設置,另成立三大中心:事業發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同時,新成立的三大中心均設立合夥人機制。

萬科這一變動背後究竟有何深意呢?

1萬科調整組織架構的原因

萬科近幾年的組織架構變化都很抓人眼球。

2014年,鬱亮喊出“職業經理人已死、事業合夥人時代誕生”,萬科開始嘗試新的制度——事業合夥人。

2015年開始的股權大戰,曾被成為是一場情懷與資本的較量,以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結局收場。

如今,股權大戰結束,萬科正在走多元化,又逢地產寒冬,作為一個一直被模仿的行業標杆,萬科這一變動無疑更讓人關注。

萬科的這次組織架構調整,豔姐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從組織架構上來說

萬科的股權之爭持續兩年,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之下,當時管理層應該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他們選擇授權於野,將集團“中央集權式架構”下放,一線公司獲得了人事任命權、更大的決策權,從而形成了蒸蒸日上的“諸侯分據”狀態。

在當時,這一變動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它促使了一線的自運營、自運轉,使得萬科的業績並沒有受到股權風波的多大影響,也使集團抓一線的時候沒有那麼容易。

特殊的時期採用特定的組織架構,這是一個企業應對危機的對內調整。

但管理只有橫向沒有縱向,造成的結果就是:區域話語權增加,集團的影響力下降。

如今,股權之爭結束,危機解除,萬科邁入新實業的轉型,這時候適度的向總部收回一些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是必然的。

雖然當時由三大執行副總裁(王文金、張旭、孫嘉)和四大區首(張紀文、劉肖、張海、王海武)組成了一個更為核心的權力機構“七人會”,由四大區首輪值擔任“主席”,代鬱亮行使部分總裁之責。

但缺乏統籌管理的萬科,不可避免的從原來的一個集團、一條心、一個方向,慢慢演變成了四個不同的區域,四個不同的想法。

長久下去,勢必會造成內部的摩擦和利益的相爭,也不利於集團的長期發展。

萬科的這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相當於將原來的條線管理上調了一級,尤其是財務和成本,加強了集團管控。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豔姐覺得,董事長換了,人事做出相應的迭代和調整也是常理中的事。

我們知道,股權之爭的最後是:深圳地鐵入局,萬科收歸國有,鬱亮出任董事,王石離開。

深圳地鐵成為基石股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萬科國有化後,為了深化國企改革的方向,可能會對核心元老不斷洗牌。

猶如綠城,宋衛平時代的核心骨幹:壽百年、應國永、曹舟南等要麼離開公司,要麼被調離核心崗位,逐步造成核心人員的重新佈局和權力佈局。

所以,萬科的這次組織結構變化,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合併部門中心化而已,從某方面來說,它還達成了人員和權力的重新安排。

從營銷層面而言:

就地產業務來說,我們發現,讓營銷管營銷,是管不好的。很多時候,必須將自己拔高一層,才能看清格局和走向。

比如,分管營銷的負責人,要把自己設想成總裁來管營銷。因為你投資拿地要管,城市研究要管,運營要參與,產品營造也要參與,最後你才能在市場上,慢慢的通過這個產品獲得客戶的認同,併成功銷售出去。

銷售出去後,後續的物業管理還要服務好。

如果這幾條線都是單獨作戰的話,會顯得雜而散,有時候還會形成本位主義,因為站在一樓和站在十樓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樣的。

從多元化發展角度而言,萬科正在進行實業化轉型,這些年,它嘗試了很多新的業務,長租公寓、物業、商業、農業、科技、養老等等。

和王石時代不同,鬱亮時代的萬科更重視投資、資本運作、物業運營和資產管理,豔姐認為,

發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這三大中心的成立,不止適用於房地地產。

打個比方,萬科有一天想去做汽車了,這樣的團隊也是可以去支撐的。從這三大中心的分工來看,事業中心為主,管理中心為副,支持中心做輔助,明顯是有利於多元化發展的衝鋒陣勢。

在前兩天的交流會上,鬱亮表示,行業現在有很多不確定的情況,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他還用珠穆朗瑪峰做比,說萬科不存在登頂,因為還有更難的峰等著挑戰,巧妙回答媒體提出的萬科如何面對在登頂後從“巔峰往下走”的問題。

萬科三大中心的設置,無疑更適合開疆破土,因為它消減了以往平級部門的隔閡與約束,增加了集團的權威性和約束力。重新打天下、搶江山就是要這樣權利集中,系統整合的人事架構

鬱亮曾說,希望萬科未來能達到萬億企業的水準,繼續引領行業,並創造世界級的商業管理案例。

將萬科事業合夥人機制調整到總部架構,說明萬科的組織架構重建基本完成,豔姐覺得,這是萬科在給未來做一個全面的準備。

2萬科、恆大、碧桂園有各自DNA!誰都學不會

長久以來,萬科的節奏感,對政策大勢的把握,對項目開發週期的管理都是業內學習的方向。

可以說,31年來,萬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高度。

但萬科在做這些事情時,是基於自身獨特的組織發展和歷史發展的。

若我們拋開自己的個性,盲目的去學萬科,是不對的,甚至可以說是很蠢的,因為萬科做的很多事並不在常規範圍內。

有業內資深人士對豔姐說:

我們學習萬科,不是看它在說什麼,而要看它在做什麼。

因為很多時候,萬科對外發言的時候都是很官方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更像是官方對外的“喉舌”。

換句話說就是:萬科說什麼並不重要,那不一定是他想表達的,但是萬科正在做什麼,就很重要了,那是它通過自身判斷後做出的選擇。

舉個例子:

有一天,萬科突然叫我們去買股票,我們矇頭就買了,那是很危險的,我們要做的看萬科究竟買不買,或者,它不僅不買,反而在賣,然後,我們再去想,為什麼他要買(賣),這樣的學習才可能是對的。

當然,行業發展至今,房企想通過模仿TOP級房企取得成功,都不是那麼容易了。

因為無論是恆大、碧桂園還是萬科,他們的企業DNA早已形成,誰也不可能去改變自己。

也就是說,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不那麼做,為什麼做得好此,做不好彼都是由企業基因決定的。

一個企業的DNA正確,它就是一塊金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規模的房企再去模仿這三家房企已經非常難了,大家呈現的基礎相差太遠了。

說到企業基因,豔姐認為,在TOP3房企中,萬科的人才觀和價值觀,一直都是最好的。

也因此,從華潤到深圳地鐵,他們對萬科基因都是包容的。

無論萬科是混合制,還是國有化,萬科骨子裡的精髓就沒變過,它是一家有情懷的企業,它的根是中西結合的,因為它的創始人王石的價值觀也是中西結合的。

所以,我們看萬科,覺得它始終是雍容的,大度的。

反觀碧桂園,這兩年已經做到宇宙級房企了,也賺到很多錢了,卻和萬科的有著截然不同的style,這背後也離不開它的企業DNA。

企業DNA的不同,註定了這兩家企業都做到了房企龍頭位置,但給人的觀感確是千差萬別。

3讀懂萬科式裁員的真正原因

有人說,萬科的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其實並不複雜,無非就是為了縮減人員,準備過冬。

豔姐覺得,雖然都在裁員,但各家房企的裁員情況和原因都是不一樣的。

有知情人士對豔姐透露:

2016年,真正歸屬萬科的編制大約只有七千多人,這兩年,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所以,萬科的人員負擔並不重,它迫於成本壓力進行裁員是不太可能的。

而同樣的是裁員,另一些房企,如h房企,就真的是在進行瘦身運動了。

h的人員架構真是太冗雜了,為此選擇將業務體量大的公司下沉到區域,將業務體量小的或者沒有業務成績的公司裁撤掉也是迫不得已。

房企裁員,從來沒有固定的原因。

有的是戰略性調整的主動為之,有的是業績下滑的無奈之舉,有的是為了應對地產寒冬的被動防禦。

就跟解讀房企的組織架構調整一樣,只要用心,我們同樣能讀懂房企裁員的真正原因。

END.

福利帖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關注“地產人言”

即可獲得“萬科集團薪酬福利制度”

「深喉」万科也焦虑,与组织架构重建有关?

地產人言 言盡地產人與事

我們關注:企業戰略、新盤速遞、買房故事、產品推介、高管離職、土地市場。

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