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万科也焦虑,与组织架构重建有关?

「深喉」万科也焦虑,与组织架构重建有关?

艳姐说

作为一家在业内成熟度非常高的企业,万科在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意义非常强,业内一直关注万科的走向。

近日,万科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同样聚焦了地产人的目光。

今天是教师节(9月10日),艳姐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想学学万科,万科却说自己很焦虑。

在9月8日召开的2018北方区域媒体交流会上,郁亮表示:万科最大的焦虑在于如何找到新的渠道、路径与方法,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学习。

结合万科最近的组织架构调整,撤销万科总部全部部门设置,另成立三大中心:事业发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同时,新成立的三大中心均设立合伙人机制。

万科这一变动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呢?

1万科调整组织架构的原因

万科近几年的组织架构变化都很抓人眼球。

2014年,郁亮喊出“职业经理人已死、事业合伙人时代诞生”,万科开始尝试新的制度——事业合伙人。

2015年开始的股权大战,曾被成为是一场情怀与资本的较量,以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结局收场。

如今,股权大战结束,万科正在走多元化,又逢地产寒冬,作为一个一直被模仿的行业标杆,万科这一变动无疑更让人关注。

万科的这次组织架构调整,艳姐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从组织架构上来说

万科的股权之争持续两年,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之下,当时管理层应该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他们选择授权于野,将集团“中央集权式架构”下放,一线公司获得了人事任命权、更大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蒸蒸日上的“诸侯分据”状态。

在当时,这一变动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它促使了一线的自运营、自运转,使得万科的业绩并没有受到股权风波的多大影响,也使集团抓一线的时候没有那么容易。

特殊的时期采用特定的组织架构,这是一个企业应对危机的对内调整。

但管理只有横向没有纵向,造成的结果就是:区域话语权增加,集团的影响力下降。

如今,股权之争结束,危机解除,万科迈入新实业的转型,这时候适度的向总部收回一些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是必然的。

虽然当时由三大执行副总裁(王文金、张旭、孙嘉)和四大区首(张纪文、刘肖、张海、王海武)组成了一个更为核心的权力机构“七人会”,由四大区首轮值担任“主席”,代郁亮行使部分总裁之责。

但缺乏统筹管理的万科,不可避免的从原来的一个集团、一条心、一个方向,慢慢演变成了四个不同的区域,四个不同的想法。

长久下去,势必会造成内部的摩擦和利益的相争,也不利于集团的长期发展。

万科的这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相当于将原来的条线管理上调了一级,尤其是财务和成本,加强了集团管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艳姐觉得,董事长换了,人事做出相应的迭代和调整也是常理中的事。

我们知道,股权之争的最后是:深圳地铁入局,万科收归国有,郁亮出任董事,王石离开。

深圳地铁成为基石股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万科国有化后,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方向,可能会对核心元老不断洗牌。

犹如绿城,宋卫平时代的核心骨干:寿百年、应国永、曹舟南等要么离开公司,要么被调离核心岗位,逐步造成核心人员的重新布局和权力布局。

所以,万科的这次组织结构变化,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合并部门中心化而已,从某方面来说,它还达成了人员和权力的重新安排。

从营销层面而言:

就地产业务来说,我们发现,让营销管营销,是管不好的。很多时候,必须将自己拔高一层,才能看清格局和走向。

比如,分管营销的负责人,要把自己设想成总裁来管营销。因为你投资拿地要管,城市研究要管,运营要参与,产品营造也要参与,最后你才能在市场上,慢慢的通过这个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同,并成功销售出去。

销售出去后,后续的物业管理还要服务好。

如果这几条线都是单独作战的话,会显得杂而散,有时候还会形成本位主义,因为站在一楼和站在十楼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从多元化发展角度而言,万科正在进行实业化转型,这些年,它尝试了很多新的业务,长租公寓、物业、商业、农业、科技、养老等等。

和王石时代不同,郁亮时代的万科更重视投资、资本运作、物业运营和资产管理,艳姐认为,

发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这三大中心的成立,不止适用于房地地产。

打个比方,万科有一天想去做汽车了,这样的团队也是可以去支撑的。从这三大中心的分工来看,事业中心为主,管理中心为副,支持中心做辅助,明显是有利于多元化发展的冲锋阵势。

在前两天的交流会上,郁亮表示,行业现在有很多不确定的情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他还用珠穆朗玛峰做比,说万科不存在登顶,因为还有更难的峰等着挑战,巧妙回答媒体提出的万科如何面对在登顶后从“巅峰往下走”的问题。

万科三大中心的设置,无疑更适合开疆破土,因为它消减了以往平级部门的隔阂与约束,增加了集团的权威性和约束力。重新打天下、抢江山就是要这样权利集中,系统整合的人事架构

郁亮曾说,希望万科未来能达到万亿企业的水准,继续引领行业,并创造世界级的商业管理案例。

将万科事业合伙人机制调整到总部架构,说明万科的组织架构重建基本完成,艳姐觉得,这是万科在给未来做一个全面的准备。

2万科、恒大、碧桂园有各自DNA!谁都学不会

长久以来,万科的节奏感,对政策大势的把握,对项目开发周期的管理都是业内学习的方向。

可以说,31年来,万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高度。

但万科在做这些事情时,是基于自身独特的组织发展和历史发展的。

若我们抛开自己的个性,盲目的去学万科,是不对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蠢的,因为万科做的很多事并不在常规范围内。

有业内资深人士对艳姐说:

我们学习万科,不是看它在说什么,而要看它在做什么。

因为很多时候,万科对外发言的时候都是很官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更像是官方对外的“喉舌”。

换句话说就是:万科说什么并不重要,那不一定是他想表达的,但是万科正在做什么,就很重要了,那是它通过自身判断后做出的选择。

举个例子:

有一天,万科突然叫我们去买股票,我们蒙头就买了,那是很危险的,我们要做的看万科究竟买不买,或者,它不仅不买,反而在卖,然后,我们再去想,为什么他要买(卖),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对的。

当然,行业发展至今,房企想通过模仿TOP级房企取得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了。

因为无论是恒大、碧桂园还是万科,他们的企业DNA早已形成,谁也不可能去改变自己。

也就是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不那么做,为什么做得好此,做不好彼都是由企业基因决定的。

一个企业的DNA正确,它就是一块金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规模的房企再去模仿这三家房企已经非常难了,大家呈现的基础相差太远了。

说到企业基因,艳姐认为,在TOP3房企中,万科的人才观和价值观,一直都是最好的。

也因此,从华润到深圳地铁,他们对万科基因都是包容的。

无论万科是混合制,还是国有化,万科骨子里的精髓就没变过,它是一家有情怀的企业,它的根是中西结合的,因为它的创始人王石的价值观也是中西结合的。

所以,我们看万科,觉得它始终是雍容的,大度的。

反观碧桂园,这两年已经做到宇宙级房企了,也赚到很多钱了,却和万科的有着截然不同的style,这背后也离不开它的企业DNA。

企业DNA的不同,注定了这两家企业都做到了房企龙头位置,但给人的观感确是千差万别。

3读懂万科式裁员的真正原因

有人说,万科的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为了缩减人员,准备过冬。

艳姐觉得,虽然都在裁员,但各家房企的裁员情况和原因都是不一样的。

有知情人士对艳姐透露:

2016年,真正归属万科的编制大约只有七千多人,这两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所以,万科的人员负担并不重,它迫于成本压力进行裁员是不太可能的。

而同样的是裁员,另一些房企,如h房企,就真的是在进行瘦身运动了。

h的人员架构真是太冗杂了,为此选择将业务体量大的公司下沉到区域,将业务体量小的或者没有业务成绩的公司裁撤掉也是迫不得已。

房企裁员,从来没有固定的原因。

有的是战略性调整的主动为之,有的是业绩下滑的无奈之举,有的是为了应对地产寒冬的被动防御。

就跟解读房企的组织架构调整一样,只要用心,我们同样能读懂房企裁员的真正原因。

END.

福利帖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地产人言”

即可获得“万科集团薪酬福利制度”

「深喉」万科也焦虑,与组织架构重建有关?

地产人言 言尽地产人与事

我们关注:企业战略、新盘速递、买房故事、产品推介、高管离职、土地市场。

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